施耐庵和《水滸傳》
2015/5/25 15:03:10 作者:政協文史辦 閱讀:9580 評論:條
施耐庵的《水滸傳》創作于元末明初,作者施耐庵。同《三國演義》一樣,它也是在民間故事和話本、戲曲基礎上創作而成的。作者施耐庵生活的時代較羅貫中稍早。
《水滸傳》是第一部描寫農民起義的小說,全書圍繞"官逼民反"這一線索展開情節,表現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壓的"好漢"揭桿而起,聚義水泊梁山,直至接受招安致使起義失敗的全過程。這部小說最閃光的思想在于:它將封建統治者視為"盜賊草寇"的起義農民給予充分肯定,并深刻揭示了農民起義的社會根源:即上至皇帝和高俅這樣的大臣,下至大小官吏的橫行霸道、昏庸無能,致使民不聊生,尖銳的階級矛盾逐漸加深。
對一、二十個性格鮮明的英雄人物的成功塑造,是這部小說具有光輝藝術生命的重要因素。
《水滸傳》善于通過人物的行為、語言來揭示復雜的內心世界。這一手法源于話本。因為話本形式特殊,它不允許對人物外貌、內心活動做游離情節外的過多交待,而要求通過語言、行為、矛盾沖突表現人物的個性!端疂G傳》不僅繼承,而且進一步發展了這一手法,使得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如林沖抓住高衙內欲打又不敢下拳的瞬間,就包含了他微妙復雜的心理斗爭過程。
在表現相近人物的個性時,小說常用同中見異的表現手法,來區別他們的不同。魯達與李逵的個性都豪爽粗擴,又粗中有細,但細比較起來,卻相差甚遠。李逵的"細"中顯得天真、可愛,如他初次見宋江遲遲不肯下拜,原因是怕受戲弄;而魯達的"細"中則見江湖的老道和經驗,如打死鎮關西后說他裝死,機智地逃走就是很好的說明。
《水滸傳》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還有一個突出特點,即將人物置身于不同的環境中,通過他們不同的經歷、身份來表現他們不同的性格特征和不同的反抗道路。象林沖、楊志、魯達同為軍官,林沖生活優越,安于現狀,但同時他又具有耿直、俠義、不甘居人下的個性,因此,在一再被迫害,一再退讓之后,終于一怒沖天,雪夜殺敵,奔赴梁山。將門之后楊志滿腹功名利祿,面對仕途的曲折,高俅的排擠,他寧可委屈求全,直到一切后路斷絕,才不得已上了梁山。與他們相比,魯達的反叛更具主動性,這與他酷愛自由、豪爽、好打抱不平的個性與現實社會根本對立有直接關系。
因為來源于話本,《水滸傳》的語言具有口語化的突出特點。這一特點使得它的語言明快、洗練、生動、準確、富于表現力,并在個性化上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