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烈士周實,作為革命家,他參加辛亥革命的業績是可歌可泣的;作為詩人,他給我們留下了近六百首感人的詩篇;作為文藝評論家,他在詩論方面寫下了數萬言的《無盡庵詩話》,提出了許多新穎獨到的見解。但他的革命文學主張與學術思想,集中地體現在《與邵肅廷書》中。
晚清自清道光、咸豐以來,詩壇上復古主義傾向十分嚴重。到了同治、光緒年間,以宋代黃庭堅為鼻祖的“同光體”江西詩派詩人刻意摹仿、生澀冷僻的詩作充斥了詩壇。被擁為一代詩壇盟主的王闿運更是遠擬漢魏,“雜湊摹仿”。這股復古思潮,受到封建統治階級盡力吹捧和贊揚。
十九世紀末,中國面臨著豆剖瓜分、亡國滅種的危機,清統治者治國安邦無術,養尊處優有方。有識之士周實輩決心推翻腐朽清廷統治,起來革命。要進行革命,救亡圖存,而詩歌則是喚醒夢幻、鼓舞人心、激勵斗志的有力武器。國家要振興,必須要吸收先進的文化科學技術,打破籠罩中國大地的沉悶的學術空氣。周實在《與邵肅廷書》中寫道:
士生今世,非高著眼孔,不足以讀書,尤不足以用世。微特饾饤之漢學、迂腐之宋學不足以再現于時,即古圣賢之大義微言,亦當饜其精華而棄其糟粕也。蓋古圣賢本因時制宜,謂其言皆不能行于今者,固非;謂有言悉可行于今者,亦屬大謬。故今日治古籍者,不當為箋注之奴隸,而當為圣賢之諍臣!,實謂學術當合古今中外熔為一爐,取其必不可棄者,棄其必不可取者,然后成吾之特長,乃可以承先而啟后。
這段精辟的論述寫于1910年,周實強調文學,特別是詩歌的時代風貌、社會作用,反對文學復古,主張對文化遺產“饜其精華”,“棄其糟粕”,“不當為箋注之奴隸”。在八十年前提出了如此卓識見解,真可謂難能可貴了。在學術上,周實認為應熔古今中外為一爐,取棄恰當,為我所用,形成自己的特長,達到承先啟后的目的。這樣的提法,對于改革開放的今天,也不失其現實意義。
自六十年代初,《人民日報》發表白堅撰《南社杰出詩人周實》開始,學術界經歷了“萬馬齊喑”的十年以后,近年來全國一些報刊相繼刊出周實年譜、研究文章,《近代詩選》也收錄了周實的詩歌。周實的生平和詩作漸漸為人們熟悉和注意,然而周實的文學主張與學術思想尚無人涉獵,更無人作專題研究,此乃學術界一件憾事。筆者才疏學淺,不揣冒昧,作斯文,姑作引玉之磚,以期引起專家學者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