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墓志》爭論始末
2015/7/23 15:22:59 作者:許歆懿 閱讀:10936 評論:條
《淮安歷史文化叢書·淮安名人作品選注》中收有一篇淮安人王道生所作的《施耐庵墓志》。其實,這篇文章的真偽一直是有爭議的。
這篇文章首次為世人所知,是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末。1928年,興化縣縣志局職員胡瑞亭到白駒調查戶口時,在施家橋施姓宗祠里見到供有施耐庵的牌子,引起了他的興趣,于是進行走訪,結果從《施氏族譜》中發現有關施耐庵的小傳、墓志等材料。于是他寫了一篇《施耐庵世籍考》,發表于1928年11月8日上!缎侣剤蟆た旎盍帧,其中就抄引了王道生的《施耐庵墓志》。1944年,該《墓志》被收入《興化縣志·補遺》中。
然而,此《墓志》從一開始就受到了質疑。
胡氏文章發表后的第二年,就有一個署名“觀云”的在報上發表文章評論說,“我很疑心這一段文字是上海文氓的向壁虛構”。新中國成立不久,蘇北文聯組織專人去白駒鎮一帶實地調查。調查后在《文藝報》1952年21期發表了《施耐庵生平調查報告》,并刊載了王道生的《施耐庵墓志》等資料。但因意見不一,《調查報告》只是客觀地記述調查經過、調查方法,并提出“有待繼續調查研究事項”,沒有做結論。1954年,何心在撰寫《水滸研究》時,對《施耐庵墓志》作了全面的否定。戴不凡在《小說見聞錄》一書中甚至認為,“所有有關施耐庵的材料,沒有一條經得起分析,沒有一句話是可信的”。到了1982年4月18日至25日,江蘇省社會科學院邀請國內部分古代小說研究者,到興化和大豐進行了實地參觀和認真考察,并舉行了座談。4個月之后,首都學術界又召開了施耐庵文物史料問題座談會。兩次座談會后都發表了座談紀要,分別刊于《江蘇社聯通訊》1982年第5期和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理論研究》1982年第6期。在這兩次座談會上,圍繞《墓志》的真偽,進行了激烈的辯論,但是,也沒能達成一致意見。參會的鄧紹基無奈用一句詩作為結束:“分歧不拋九霄外,高誼長存天地中”。此后也陸續有人參與到這場爭論中去,但至今沒能取得令人信服的結果。
綜合這些年的爭論,爭議的焦點集中在墓志的格式、文風、年號稱謂、墓志作用、施耐庵中進士年代、施耐庵著作種類與名稱等幾個方面。
否定論者的主要理由是:
1.來歷可疑。胡瑞亭之前從未見有史籍記載(包括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到清咸豐元年(1851年)的歷版《興化縣志》)。2.不合一般墓志的體例。如施耐庵的父母妻室子女等必不可少的內容,均無記載。3.文風與時代不符。如“歿于明洪武庚戌歲”,分明不是明朝人的口吻;“《江湖豪客傳》(即《水滸》)”等純系現代人的文法。4.多有無稽之言。如《三國演義》、《隋唐志傳》、《三遂平妖傳》等,歷來定為羅貫中的作品,《墓志》卻全歸在施耐庵名下,毫無根據。且《三國演義》這一書名,是清初毛綸、毛宗崗父子評點此書后才有的(此前稱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三國通俗演義》或《三國志傳》等)。5.《墓志》末一句:“因作墓志,以附施氏之譜末焉”,也是令人百思難解。所謂“墓志”就是置于墓中,哪有附于“譜末”之理?
而肯定論者則針鋒相對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1.關于體例。有人查閱了與施耐庵同時代的文人宋濂做的近七十篇墓志,找出了與《施耐庵墓志》在格式上相近的例子,而且其中也有 “明洪武”的字樣。至于沒有列入施耐庵的妻兒等,《墓志》中說得很清楚:“問其家世,諱不肯道”。2.關于施耐庵的著作?隙ㄕ撜哒J為,關于《三國演義》等書的作者,雖與一般定論有所不同,但也可能恰恰是這篇《墓志》保留了歷史的真實,況且它并沒有完全剝奪羅貫中的“著作權”,而《水滸》原名《江湖豪客傳》這一記載,有著重大意義,更證明了這篇《墓志》的真實可靠。3.關于文風及所謂“無稽之談”問題?隙ㄕ撜哒J為,主要是因為很多人發表評論時所依據的《施耐庵墓志》不是胡瑞亭所看到的那個原本,而是經過改動的版本。主要證據是:胡瑞亭所見的只是“殘零之墓志”。他所轉錄的《施耐庵墓志》末句為“先生之立志可謂純潔矣”(后注“墓志祇此,下已剝蝕”)。但在《興化縣志》中,這句話后面多了一句“因作墓志,以附施氏之譜末焉”。顯然,這是把胡瑞亭文章中“耐庵墓志,附施氏譜末,為淮安王道生作”一句話改頭換面加在這里的。1928年胡瑞亭抄錄的《墓志》僅395字,而后來收入《興化縣志》并于1952年在《文藝報》公布的《墓志》則有468字(《淮安歷史文化叢書·淮安名人作品選注》中所收的就是這個版本)。許多被批為“不通”的句子都出自增加的部分。當然,胡瑞亭也不是原文照錄,用他自己的話說,是“節錄”。這就又產生了一個問題,《墓志》的原始面貌究竟是怎樣的?
結語:假如《施耐庵墓志》是真的話,那么將會揭開有關施耐庵和《水滸》的許多謎團。比如,有關施耐庵的字號、籍貫、生活年代、生平等,歷來眾說紛紜。關于他的生平活動,除了種種相互矛盾的傳說外,我們也一無所知。而這些內容,在《墓志》中一一得到了說明。因此,這一《墓志》有很高的研究價值。特別是其中《墓志》中提到施耐庵住在淮安,逝世后又葬于淮安(若干年后才遷葬),其作者王道生也是淮安人,也許淮安人能揭開這個謎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