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清民國時期,前門地區集中了大量銀行建筑。其中位于西交民巷的就有大陸銀行、保商銀行、中國農工銀行、大清戶部銀行等。大陸銀行的建筑宏偉壯觀,是“中國建筑師設計的西方古典建筑中質量最高的一座”。而大清戶部銀行是中國銀行的前身,為“中國政府創設的首家銀行,因此在中國金融史上有重要地位”(引自張復合《北京近代建筑史》)。
大陸銀行位于西交民巷東口,之所以將地址選在這里,是“因為當時的東交民巷和西交民巷一帶已開設了許多家銀行,是北京金融活動的中心”。銀行“初建時只有一座兩層小樓,面積不大,于1919年下半年建成”。銀行“北京大陸銀行開業一年后”,銀行創始人談丹崖“見業務大有發展,便想擴建銀行房屋。將原址兩層小樓東側的澡堂和西側鐵鋪、樓后北面的民房等處房地產和‘鋪底’陸續購進,積極準備擴建四層大樓”。大陸銀行“為了和外商競爭,在新樓的設計、施工中做了充分的準備。大樓設計和主體施工由國內著名的基泰建筑公司負責,地下庫的安裝由德商禪臣洋行技師和基泰公司工程師錢翼如共同指揮施工”(引自郝樹聲《回憶北京大陸銀行的籌建》)!吨袊奈锏貓D集·北京分冊》稱大陸銀行“原址在前門外施家胡同”,似誤。關于其設計者,亦有不同說法:梁思成先生在《中國建筑史》中說:“至國人留學歐美,歸國從事建筑業者,貝壽同實為之先驅,北平大陸銀行為其所設計!笔钦J為大陸銀行為貝壽同所設計。但張復合在《北京近代建筑史》一書中則認為此說“有誤”,大陸銀行應當如上文所說,為基泰建筑公司所設計。此外,張镈在《我的建筑創作道路》一書中更“具體指稱此建筑為基泰工程司朱彬主持設計”。
大陸銀行新樓的建成年代,一說為1924年(見張復合《北京近代建筑史》、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北京近代建筑》),一說為1926年(《中國文物地圖集·北京分冊》),未知孰是。大陸銀行“主體地下一層,地上四層(局部二層),正中又突起四面鐘樓二層”(引自張復合《北京近代建筑史》)。其中地下一層“是金庫,一層中央部分為營業大廳,大廳周圍分布客廳、經理室等,二、三、四層樓全部是辦公室”(引自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北京近代建筑》))。其“立面為古典主義樣式,三段劃分,基座以大尺度方整花崗塊石砌造,上層檐口出挑較大。入口為重點裝飾部位,在高達三層的拱門內嵌以‘帕拉第奧母題’券柱,陶立克柱式,兩側又鑲貼科林斯壁柱。正中的方形鐘樓上覆以穹頂,比例適度,造型準確”(引自張復合《北京近代建筑史》)。
大陸銀行的裝修“富麗堂皇”,營業廳“是銀行中裝飾最富麗處,設計及施工質量都很好”。其“頂上用假梁分割成井字,其中鑲嵌拼花玻璃,在每個梁的交叉點上懸掛吊燈”(引自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北京近代建筑》)。營業廳內還有“壯觀的大理石及漢白玉柜臺、梁柱、樓梯、臺階”,其“室內所用各種設備、家俱均系特定制做,并帶有大陸銀行英文縮寫標記;許多立柜、角柜、酒柜等都是按照樓房及室內面積、體積特制的” (引自郝樹聲《回憶北京大陸銀行的籌建》)。而“營業廳旁的經理室、客廳等也都很豪華,大部分是鑲嵌地板、硬木護墻,用大量石膏花飾。室內并有壁柜、皮椅、壁爐等固定裝修。二樓以上的辦公室也基本相同,只把地面換成水磨石,沒有固定裝修而已”(引自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北京近代建筑》)。大陸銀行“大門和門外的裝修更是獨具匠心,兩扇黃銅大門是在國外定做的,每扇門和門梁上都鑄有醒目的‘行徽’,樓頂設有鐘樓,鐘也是進口的,全部用電控制,樓內有一座和普通座鐘大小相似的母鐘,連接著樓內及鐘樓的幾個子鐘,鐘樓的四面各有一個鐘,都是圓形的,每個鐘直徑都超過一米,遠看近看都很吸引人”(引自郝樹聲《回憶北京大陸銀行的籌建》)。
大陸銀行內的“全套設備十分精密堅固,使用方便,深受用戶信任和歡迎”。其“兩個地下庫的庫門”都是“從德國進口的,其它機器設備、防火設施等均為上乘。這些設備,在北京各銀行中確屬罕見。兩個庫房:一個是自用現金庫,庫門質量稍差一些;另一個是保管箱庫,庫門極為精細牢固,均為不銹鋼制成。庫門關閉后如再開時,只有掌握鑰匙的人員嚴格按照機器固定開啟程序才能打開庫門。保管庫內有保管箱百余只,體積分為大、中、小三號,也都是用不銹鋼按照庫房面積專門設計制造的。專用鑰匙掌握在管理人員手中。室內迎面有一塊大玻璃鏡,燈光一亮,全室通明,閃耀奪目。保管庫外的地下室也十分寬敞,設有專用房間供租箱人使用(對所存物品的取出、放入和清理碼放)”(引自郝樹聲《回憶北京大陸銀行的籌建》)。
大清戶部銀行舊址位于西交民巷甲23號。據記載:“1905年9月,戶部奏準設立戶部銀行,是為政府創設銀行之始。1907年戶部改稱‘度支部’,戶部銀行亦于1908年7月改稱‘大清銀行’。宣統三年(1911年)閏六月二十四日,度支部因大清銀行身為中央銀行,‘職務即重,規制自宜稍崇,’而‘原有西交民巷房屋頗嫌狹隘,左右均系民居、鋪戶,’難于原地擴建,奏請撥戶部街吏部舊署新建大清銀行。此議雖獲準,但隨著清王朝的被推翻而告吹。1912年8月大清銀行改組為‘中國銀行’,仍沿用西交民巷原有建筑!贝笄鍛舨裤y行的“建筑樣式屬于清末興建的、在中國傳統建筑基礎上受西洋建筑風格影響的早期折衷主義建筑。1912年后中國銀行時期在原有建筑基礎上改建的可能性較大。但其入口處似仍為舊物,處理簡潔古樸,顯得可靠穩固,同銀行的身份相稱。此建筑造型獨居特點,同同時期民宅入口處理有類似之處,但又比之莊重,為早期公共建筑所特有。門窗欄桿鐵件造型考究精致”(引自張復合《北京近代建筑史》)。大清戶部銀行“還沒有形成后來常用的那種辦公室包圍營業大廳的平面布局,它的營業廳是一個長方形的大廳,金庫即在同層的后面,中間要經過有天窗的夾道,遠沒有后來銀行布局那么嚴密”(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北京近代建筑》)。
大清戶部銀行曾經是“工商銀行北京西交民巷儲蓄所的工作地”,但2006年7月11日,該儲蓄所被撤銷。由于它沒有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所以“在拆與留的未卜之中”,而當地的老居民則“希望這些建筑都能保留下來,因為拆了再建就怎么也不是原來的滋味了”(引自2006年12月10日《京華時報》)。北京市有許多像大清戶部銀行舊址這樣的近現代建筑,甚至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也不是。我們不能忽視對于它們的保護。人們往往出于“厚古薄今”、“貴遠賤近”的立場,無視近現代建筑的價值,導致其中大量珍貴的歷史遺存在城市建設中被拆除,或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比如建于1955年的舊全國總工會大樓于2003年被爆破拆除。近年來,近現代建筑的保護開始引起相關部門的注意,并得到政府的重視。比如民盟西城區委于2006年提交了《關于對西城區優秀近現代建筑普查與登錄的建議》;2007年,北京市規劃委、北京市文物局公布了《北京優秀近現代建筑保護名錄(第一批)》。盡管如此,許多近現代建筑仍然沒有得到妥善的保護。還有一些建筑,像大清戶部銀行舊址,甚至沒有被列入保護名錄。政府應對近現代建筑“進行全面普查,將確有保留價值的建筑予以登錄”(引自2006年12月10日《京華時報》),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制度,以加強近現代建筑的保護。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認識到近現代建筑的價值,不要以為只有古代的建筑才是值得保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