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口故事
2015/11/8 20:31:09 作者:郝宇銘 閱讀:19102 評論:條
淮安市是水城,但淮安區的東南角還有一大片綠草蕩,卻鮮為人知。尤其是九龍口更有著豐富的水上資源,有著深厚的人文底蘊,還有著生動的民間傳說。綠草蕩生態自然,風景如畫,去過的人都知道,綠草蕩是江蘇省自然生態保護區,九龍口,被稱之為江蘇的“九寨溝”。
九龍口位于淮安市的最東南角,屬于淮安區流均鎮和涇口鄉,具體說,綠草蕩的東面是鹽城市建湖縣、阜寧縣,南面是揚州市寶應縣,在這三市四縣交界之中心,地理位置優越,得天獨厚。
先說說“流均”這個地名的來歷吧,老人們說,曾經是康熙六下江南,治理黃淮運時,為消除里下河水患,查看到流均周圍,決定從淮安府向南,到涇河鎮的50里路途中,在運河堤上修筑了9個涵洞,由北向南依次命名曰“頭涵洞、二涵洞、三涵洞……九涵洞”,從此向東到下蕩的700多平方公里地方都有了生產生活用水。雖多經改造,但至今洞口尤在,各洞地名沿用至今。1—9涵洞的水匯聚到流均街東面的“九龍口”,形成廣闊水域。九個涵洞九條河,由西向東,奔騰直下,水流湍急,匯聚到九龍口,水勢穩定,水“流”“均”衡了,這段地域,故名曰“流均”。有人說,后來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也曾來過流均,他是來追尋先皇祖治水功績的,龍船在“四面蘆花似圍墻”的“青紗帳”中,港汊縱橫,不識歸途,幸有一只仙鶴引路,化著一座橋,引導出了鯪魚港,遙看仙鶴飛向藍天,人們便砌了一座橋,名曰“迷龍橋”。并由此而衍化出這里地名曾經把“流均”叫做“留君”,但后來,發現古書上早就有流均這個地名,故仍用原名。今日之地名“涇口”,早年曾叫“京口”,就含有“京城、京城附近”的意思,都和九龍口有一定的聯系,曾引起帝王和大官員的注意。周圍還有“官渡”、“殷侯”、“條龍”等村名,看來都有一定的歷史淵源。
老人們還說過,很早很早以前,里下河地區原是灘涂地帶,雜草遍地,荒無人煙。是明朝“洪武趕散”大量移民,經過墾荒,若干年后,有了漁樵耕讀,才逐步有了發展。九龍口西北部有個村莊的地名就是最生動的印記。流均西南一個村,現在屬于涇口鄉,在綠草蕩邊,叫“宥城”(方言俗稱“柳城”,其實是把“宥”讀白了,字典上讀you第四聲讀又,在偏僻湖蕩周圍,而有叫X城的確實是很少見的。
九龍口早已成為魚米之鄉,在人們心目中更是金銀蕩,聚寶盆。如今,離岸50米的湖心島與水鄉澤國風光交相輝映,形成了九龍口風景區的精華,堪稱一絕。九條河道從南西北不同方位蜿蜒而來,仿佛九條玉龍盤旋在無邊無垠的綠色地毯上,無限綺麗的天光湖影,盡收眼底。
九龍口水面20多萬畝,專家譽為“華東第一蕩”,境內資源十分豐富,藏著水禽野味,廣植柴蒲菱藕,盛產魚蝦蟹鱉,故有“金灘銀蕩”之美譽。九龍口湖水為國家一級水質,被專家學者譽為“里下河明珠”。九龍口以其燦爛的歷史人文,秀麗多姿的風光,得天獨厚的資源,贏得了中外游客的青睞。九龍口的百鳥競翔,綠波泛舟,一定會成為淮安市的重要旅游景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