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認識淮安 > 漕運研究 > 明清漕運線上的淮安倉

明清漕運線上的淮安倉

2015/11/14 15:22:13    作者:張璞    閱讀:10695    評論:0

    淮安倉,顧名思義就是在淮安府設立的倉儲糧庫,從明初創設,到清末廢除。運河漕運的繁盛和糧倉的吞吐作用,讓淮安糧食業變得興盛繁榮。
  淮安作為運河線上的重要樞紐城市,早在隋代就有官設糧倉,即著名的山陽倉和山陽城東南的故倉城,《寰宇記》中載:“山陽東南有故倉城,與郡城相接。隋文帝將伐陳,因舊城修筑,儲積余百萬石。大業末,恒有陳谷,亂后荒廢!彼未,朝廷又在真州(儀征)、楚州(淮安)、泗州(淹于洪澤湖底)三州設歲漕轉運倉各一處,名為搬轉倉,常有數年的糧食儲存在其中。
    明代開始的淮安倉
    淮安倉,顧名思義就是在淮安府設立的倉儲糧庫,從明初創設,到清末廢除。狹義上是一個獨立的糧倉名稱,廣義上則是指淮安府署下屬的幾座糧倉。最初時,湖廣、江西、浙江以及蘇南的漕糧須由淮安城北盤五壩過淮,“運道由江至淮安,佇于舊倉,車盤過壩,復裝船入淮河”;闯蔷统蔀榱恕澳洗瘪R、舍舟登陸”之地,淮安倉專作漕用。
    名為“淮安倉”的這座漕倉,位于淮安城瞻岱門(東門)外閘口,乾隆《淮安府志》卷十一中載:“淮安倉,在府治東門外一里。前明建,后圮。雍正八年(1730),知縣孫蔭孫重建廒三十七間。每歲漕糧俱于此交運,官收官兌,民甚便之!惫饩w《淮安府志》卷四中也載:“淮安倉,為兌漕糧,設在郡城東門外!泵鳌短谖幕实蹖嶄洝肪砹闹兴岬降挠罉肺迥辏1407)二月“辛亥修淮安倉并淮堤”,說的正是這座糧倉。它的運作時期主要是在明代以及清代早期、中期。
    廣義上的淮安倉是指淮安府屬各倉,如大軍倉、東新倉、常盈倉。正德《淮安府志》卷六“府州縣屬官表”中載:“本府常盈、東新、大軍三倉,置官大使各一員,俱從九品,副使三員未入流!眰}大使官位很低,但要負責倉內的日常事務及人員管理,而在一些特定時期,針對非軍水次倉,朝廷專門派遣了戶部五、六品官員在淮管理其業務,如常盈倉。
    在淮安城內,府倉主要是大軍倉和東新倉。其中大軍倉有兩處,分別在淮安舊城和新城。舊城中的大軍倉也是淮安衛的衛倉,最早建于元泰定元年(1324),由時任淮安路總管府總管、蒙古官員脫剌海牙在府署西北創建,當時只建有“泰”字等號倉廒十間以及官廳三間和前門一座。明洪武六年(1373),淮安府知府任光祖在此基礎上,增建了“天”字等號倉廒六十間,共計有廒七十間。新城內的大軍倉則也是大河衛的衛倉,據正德《淮安府志》中的圖繪,可見這座糧倉的規模與舊城中大軍倉規模相當。大軍倉主要是兌軍糧米,也是收納漕糧的重要倉庫,漕軍開支均在其中。
    東新倉是完全為漕糧征兌所服務的,“東”是其方位,“新”則為“收儲新米”之意。它始建于洪武元年(1368),位于淮安府學東迤北,由首任淮安府知府范中新建,設官廳三間,前門一座,計有“智”字等倉廒六十九間。在永樂十三年(1415)前,僅淮安舊城中的大軍倉、東新倉就建有倉廒139間,若按明嘉靖初年楊宏、謝純所撰《漕運通志》中所述,以一間廒十間房的的規模來算,此時淮安舊城中的府倉共有房1390間。如若再加上新城大軍倉、東門外淮安倉的規模,淮安府倉的規模接近兩百五十廒,近2500間房的規模。此外,淮城內外還建有預備倉三處,東倉、南倉,倉巷內的西新倉,以及用于賑災的儲濟等倉。
    自永樂十三年(1415)漕運“支運”法實施的十六年間,常盈倉成為淮安府水次倉,其新建于山陽縣清江浦鎮運河畔,方便軍民運輸。時新建倉廒一百間,計1000間房。不過在“支運”法則停止后,常盈倉漸廢,“遂歲久而傾圮”。而淮安府倉中的兩座大軍倉和東新倉,卻作為淮安府治的就近糧倉,一直維護沿用。隆慶元年(1567),朝廷又在淮安城內專設漕儲道,專司漕糧倉儲事宜。首任漕儲道潘允端,便是上海豫園的主人。
    清代的淮安糧倉
    到了清代,漕運襲明制,官司其責而屯丁長運,淮安府倉也有了重大的調整。曾經的東新倉、常盈倉逐漸不存,唯有大軍倉規模變小,專貯漕運、河道二標兵糧?滴跄觊g,漕運總督馬桑格(額)又在淮安舊城西門外北角樓運河南岸修建大樓、石岸盤驗漕糧。雍正八年(1730)山陽縣知縣孫蔭孫重修淮安倉,確保每年交運漕糧任務不受影響。乾隆十年(1745)山陽縣知縣陳鏳又在淮安府城南角樓的運河旁承修了淮安漕倉,方便漕糧進貯。時北上漕船均停泊于淮安南角樓,旗丁、糧長從水門入城后方可辦理過關手續。明永樂十六年(1418)所建的三處預備倉,到此時也僅存府學志道書院旁一處,專貯漕糧。
    除了府倉外,淮城內又建常平倉兩座,一是漕運理刑分司公署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在三牌樓附近改建,有倉廒五間;又于乾隆五年(1740)由山陽縣知縣沈光曾整修倉廒十二間。另一座則為漕運總督張大有于雍正十三年(1735)購買民房改建而成,后廢,于乾隆五年(1740)再由山陽縣知縣沈光曾整修倉廒十間,位置就在東門的淮安東門司水巷口附近。
    社倉是乾隆元年(1736)淮安新設的低等級糧倉,共有五座。一座在近西門外,而另外四座分別位于東、南、西、北四鄉,設正副社長進行糧食管理,依時收放。
    據光緒《淮安府志》中載,到光緒年間,隨著漕運衰敗,淮安原有的淮安倉、淮安漕倉、大軍倉、東新倉、常平倉、社倉、東倉、南倉、儲濟倉等倉均被廢除,只留預備倉專門用于征兌漕糧,其倉內又有一倉于光緒六年(1880)建成,專儲賑荒糧食。在西門城樓處還設豐濟倉一處,所儲糧食專為賑荒。
    原常盈倉所在地清江浦鎮直至乾隆二十六年(1761)充為清河縣新縣城后,才重新恢復起縣級基本賑荒儲備,如常平倉、積谷倉、豐濟倉等。道光七年(1827)時(一說九年),漕運總督張之萬無意中在縣城見到“豐濟倉”舊石匾額,慨然復建。擇地于城內康阜橋東,撥公款購買谷物及雜糧,以備賑濟。清河縣豐濟倉始于道光中,由河庫道徐澤醇所建,咸豐年間毀于戰火。
    這些大大小小的糧倉,除專司貯糧的倉廒外,倉內都會有很多附屬建筑,如辦公用房、更房、馬房、倉神廟等,并有多眼水井、水龍,專為消防之用。
    運河漕運的繁盛和糧倉的吞吐作用,讓淮安糧食業變得興盛繁榮。到清末,淮安糧號主要分布在淮城南門、下關、河下,并以南門最為興旺。其中,吊橋北有“楊順源號”、“王洪裕號”等七家;甕城有“劉泰豐號”、“孫泰源號”等六家;堂子巷里有“趙涌豐號”、“胡信成號”、“胡裕豐號”等三十四家;運河堤上有“協茂號”等三家;中長街(南門大街)有“毛恒農號”、“夏義源號”等十六家;澗河邊有“楊源順號”、“張全豐號”等六家。南門糧號主要聚集在淮城南角樓淮安漕倉附近,時南門糧號所用之斗被稱為“南門斗”,一斗米約十六市斤左右。
    光緒三十年(1904)年底,伴隨著漕運總督的裁撤,淮安的官設糧倉慢慢地走進了歷史。
End全文結束
分享到:

已有0條評論

最新頭條
政協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委員會著作權所有 最佳瀏覽:IE8、1680x1050或以上 蘇ICP備13030079號-2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 | 安全政策
聯絡地址:江蘇省淮安市翔宇南道1099號7層 電話:+86-0517-85913685 郵箱:wshuaian@126.com 技術:淮安市淮安區政協文史資料研究中心
文史淮安網主辦單位
影音先锋色|国产人妖一区二区动漫黄片|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app|亚洲性爱在线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