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視域下淮安運河遺產保護與管理的思考
2015/12/28 10:46:06 作者:李倩 閱讀:9113 評論:條
“中國大運河成為世界遺產之后,確立了其在世界運河中的突出地位,這是中國貢獻給世界的又一偉大奇跡!
一、淮安運河遺產的主要特點
在運河發展史上,淮安扼淮牽運,隋唐至明清,這里一直是南北漕運的樞紐,是治理關鍵和總河駐節之所,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大運河淮安段的修筑及其演進,可以說既是一部中國社會發展史的縮影,又是中國古代水利發展史的縮影。
(一)歷史久、價值高、影響大
歷史久:淮安幾乎見證了中國大運河發展的每一個重要的時期,換句話說中國大運河從最初開鑿到后期的發展再到使用,淮安始終是一個重要的存在,從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鑿邗溝,到隋煬帝開鑿的隋唐運河,再到截彎取直的京杭大運河,淮安始終是溝通江淮、黃淮,保障運河南北通暢的一個重要通道。
為加強吳國與中原的聯系,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鑿邗溝,引長江水向東北入射陽湖,再向西北至今淮安末口入淮河。
公元605年,隋唐大運河首期工程通濟渠,又稱汴河,自滎陽縣汜水鎮東北引黃河水,循汴水經商丘、宿縣、泗縣入淮,連通山陽瀆。隋文帝、隋煬帝先后修復疏通北起山陽(今淮安)、南至揚子津(今揚州南)的邗溝故道,長300里,水面闊40步,溝通淮河和長江,稱為山陽瀆,是隋唐運河的重要組成。元、明兩朝定都北京,但糧秣、財賦及日用百貨多仰賴江南,興建縱貫北京至杭州的南北大運河,稱為京杭大運河;窗睬蹇跒辄S淮運交匯處,成為漕運咽喉、治水重地。
價值高:淮安也是運河沿線重要的節點城市,尤其是明清兩代,為了應對黃河改道帶來的大量泥沙的淤積,明清兩代朝廷在淮安的清口地區實施了大規模的水利工程,以實現明代水利學家潘季訓提出的“蓄清刷黃、束水攻沙,保漕濟運”的思想,清口水利樞紐在工程規劃、工程設計、乃至工程工藝方面代表了農業文明時代最高的科技價值,成為大運河申遺中證明大運河價值的一個重要佐證。
影響大:淮安的運河遺產已經成為淮安城市文化的一個重要標識,歷史上的運河既給淮安帶了商賈云集、市井繁榮,也帶來了洪水肆虐,災難荒年,與運河相關的種種已經成為淮安精神的文化基因,深深扎根在淮安人民的心中。
(二)流布廣、數量多、種類全
淮安有四縣四區,這次申報世界遺產的遺產點分布在我市的清河區、清浦區、淮安區、淮陰區、洪澤縣等四區一縣,遺產區和緩沖區的面積超過一萬公頃,占整個申報世界遺產的七分之一,影響民眾三百多萬人。近期,南京博物院做的泗州城遺址考古發掘,又發現了隋唐時期的汴河河道遺址,這樣實際上淮安的運河遺產所在縣還應該加上泗州城所在的盱眙縣,所以運河遺產在淮安流布的的區域涵蓋了淮安的大部分縣區,十分廣泛。
淮安這次列入申遺名單的有兩個遺產片區,五個遺產點,一段河段,從這個數字來看,遺產點的
數量雖不是最多,但清口水利樞紐又是由多個遺產點組成的,在大運河淮安段的保護規劃中,和清口水利樞紐保護規劃專項保護規劃中,涉及到的各類水工設施有60多個,包含了張福河、太平河、古黃河、鹽河等多個河道,還有閘、壩、堰、堤、轉水墩等各類水工設施,有埽工、石工、磚工、木龍等多種水工技術,在中國幾千年運河發展史上的大多數水工設施、水工技術在淮安都能找到實例。
淮安有2處遺產區(清口樞紐、漕運總督遺址)、1段河道 (淮揚運河淮安段)、5處遺產點 (清口樞紐、雙金閘、清江大閘、洪澤湖大堤、總督漕運公署遺址)被列入申遺文本。遺產區總面積3970公頃,緩沖區總面積6289公頃。清口是京杭運河與黃河、淮河的交匯點,治黃、導淮、濟運、通漕、減災等一系列關鍵工程設施在此修建,形成了復雜的清口水利樞紐工程。清口樞紐遺產點分布于淮陰區、清河區、清浦區、淮安區、洪澤縣,遺產區面積3967公頃,緩沖區面積6275公頃。
二、運河遺產保護管理的思考
加強學習與積極探索相結合:大運河成功申遺對淮安來說實現了世界遺產零的突破,但世界遺產保護管理對我們來說又是一個陌生和全新的領域,要保護管理好就必須了解世界遺產的相關理念、世界遺產的保護與管理標準更高、要求更嚴、規范更全,保障世界遺產的真實性與完整性是不可觸及的底線,我市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面臨著全新的考驗,我們要組織各地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及相關執法人員要不斷加強《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及其操作指南、《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等全新知識的學習,完善自身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知識系統。
依靠專家與發動群眾相結合:雖然已經申報為世界遺產,但作為一個博大精深的知識體系,也是我們了解中國社會發展史的一個重要的切入點,在這個領域還有許多未開墾的處女地,需要依靠專家的力量繼續進行廣泛研究,同時又需要廣泛宣傳發動,使人民群眾稱為運河遺產保護的主力軍,讓廣大群眾將保護,維護身邊的世界運河遺產成為一種自覺地意識和自覺地行動。
守住底線和合理利用相結合:世界遺產的底線就是維護好它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同時作為一種活態遺產,它的保護管理具有不同于其他古建筑、古遺址等單體遺產的單一保護模式,維護其水利、航運等現實功能,也是遺產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好就是對運河遺產最好的保護,要正確處理好運河遺產保護與利用之間的關系,堅持運河遺產保護與延續運河功能、歷史文化相結合,引導并推動地方文化品位提升、沿岸民眾的生活環境和品質改善。
充實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與不斷提升監測管理手段相結合;窗策\河遺產既有線型活態的河段,又有具體的遺產點,要進一步加強執法人員的日常巡查力度,開展對遺產點的動態監測預警工作。圍繞淮安運河遺產的特點,以滿足保護管理的需要為基點,擴展現有的監測系統功能,加強數據分析展示,對重要遺產點進行視頻監控,強化文物巡查人員的運程管理能力,實現遺產監測信息資源科學管理與信息共享,從而達到對遺產的合理保護、有效管理、科學決策的目標。 (作者系淮安市文廣新局副局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