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關五碼頭
2016/2/17 15:23:08 作者:蔣寶龍 閱讀:9230 評論:條
明代朝廷設淮安鈔關于板閘,鈔關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地位,板閘也因此繁榮昌盛了幾百年。過去交通運輸落后,內陸運輸全靠河海聯運。板閘不僅是水陸要沖,關署設立更使板閘成為漕運中心!鞍彘l人家水一彎,人家生計仗淮關”這兩句詩是系統概括當時板閘人仰仗淮關生活的真實寫照。
板閘在水一彎的里運河東岸,由于當時下游沒有節制閘,河水湍急,沖刷出一彎黃金水道。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河溢老壩,湖盡淤平,亭臺具沒!卑彘l一片汪洋。鈔關曾一度遷往板閘河西收稅。為防止再次決堤,朝廷花萬兩白銀在板閘重新修建淮安鈔關?偠戒钸\部院派專人去江南采購長5尺,寬高各2尺的長條黒麻石,用糯米汁加石灰壘砌而成,離水面高2丈的石墻石公堤,堅固無比,長約三華里。
在這三華里的石公堤上,留有5個裝卸碼頭。碼頭寬約丈二,臺階十八層,可供民用和船運上下貨物。以板閘船橋口為中心,船橋以南是首座碼頭,叫關口碼頭兼擺渡口。?康拇,上下貨物品種很多。如木材、毛竹、鋼鐵、生產、生活器具,各商鋪貨物等等。船橋以北是板閘的第二個碼頭,叫太平街碼頭。由于地處板閘中心位置,?康拇蛔疃,裝卸貨物品種也最多,沿用時間也最長。第三個碼頭叫鹽碼頭。是淮關關署嚴格控制的專用鹽碼頭。不管哪個朝代,鹽都是國家嚴格管控的重要商品,直到現在國家還專門設立鹽務管理局?梢妵覍}的重視。第四個碼頭叫西碼頭。是板閘糧行各家老板專用的碼頭,板閘糧食均在此碼頭裝貨卸貨。第五個碼頭叫西街碼頭,是上游船只進入板閘的碼頭。從上游來板閘做生意的船只都在這里?,裝卸快捷,因此,各種貨物裝卸極多,也是板閘較大的碼頭。
板閘五碼頭的共同特點:凡上下游來板閘的貨運船只都可以免去過船橋的關稅,這是板閘五碼頭招攬過往商船的極大優勢。據幾位健在的老人回憶,板閘在沒撤關前,常住3800多戶近4萬人口。各種生產、生活、商鋪,所需物資都在這五碼頭上裝卸。每天清晨,各碼頭上,人頭攢動、熙熙攘攘。吃腳行飯的人哼兒、嘿兒的抬叫聲,提籃小賣叫喊聲,響徹云霄、熱鬧非凡,一片繁榮景象。
過去,吃腳行飯的人(裝卸工)組成行會,每個碼頭都有各自的行規。你裝卸糧食,就不能裝卸其它貨物。為爭權奪利養家糊口,時常發生打架斗毆事件。如果發生此類事件,是哪個碼頭的就由哪個碼頭上的行頭站出來,上茶館或飯菜館評理;哪個碼頭行頭理輸,就由哪個碼頭行頭付茶館或飯菜館費用拉和。再由有聲望的人拿出個方法來平息事端。
1958年之前,淮河還沒有治理,里運河水流湍急。從清江閘順水而下的貨船速度很快。想?堪彘l碼頭,必須提前找準碼頭,到岸邊用幾根竹篙同時插入水中將船逼停。幾個纖夫跳上岸,抬上四腳錨鏈插入岸上有樹根的土中,才能將船停穩,這叫順水停船,非常驚險。還有一種叫逆水停船。逆水就是從淮安方向來板閘的船只。逆水行船靠纖夫拉纖。一根纖繩能綁上五六個纖板,一個纖板套上一個人,共同使勁將船向前拉行。纖夫將船拉到碼頭停下,船上稍公帶人將四腳鐵錨鏈抬上岸,插入岸上有樹根的土中,船才停定,搭上艞板即可上下貨物。逆水停船相對安全。由于當時河水湍急,板閘關口碼頭還發生過腳行人一起溺水事故。有一天晚上腳行人在關口碼頭下貨,直到頭更天,貨快卸完,哪知貨船扎在岸上的錨鏈松動,突然脫鉤滑落水中,正在艞板上卸貨的5個人全部落水,空船像脫韁野馬順流而下。鬧騰了半夜,有水性的人被救起,還少一人,直到下午才發現在河下,被一棵柳樹刮住,人已死亡。
1958年,偉大領袖毛主席發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國家又花巨資興修水利。首先在淮安縣城南三華里處修建一座節制閘(運東閘)。接著又在板閘河西二華里處開挖了一條大運河(從淮陰楊莊閘到淮安運東閘)全長40多里,這條河的開通為里運河的分流起了很大的作用。從此,里運河風平浪靜。往來船順風揚帆“省時、省力、平穩、安全”。根治好上千年的水患,里下河人民的農田灌溉,河道運輸,民用給水都有了保障,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而板閘五碼頭,來往船只也?科椒、安全高效。
隨著時代變遷,板閘撤關后逐漸敗落,往來船只也大大減少。1953年,淮安縣政府規范了碼頭管理,成立港務處勞工會。把過去在碼頭上吃腳行飯的人,挑選健壯者成立勞工小組,取消行會行規。由勞工會主持,選出板閘老黨員張士標擔任勞工會組長,會計萬義能。碼頭裝卸由十幾位年輕力壯人擔任。勞工會人員每人配備一塊藍青色搭布(大腰布),一可隨手擦汗,二可扛背二百斤麻袋,拿它墊在肩上作保護皮膚,閑時系在腰上,那就是碼頭工人的象征。每月可享受國家計劃糧48斤最高待遇,顯示出新中國碼頭工人的光榮地位。
板閘五碼頭功能也不斷變化。關口碼頭用于擺渡,其它三個碼頭變為民用。惟有太平街碼頭因居板閘中心位置,還繼續發揮著它裝卸貨物的功能。每到秋天,供銷社農副產品收購全部從這個碼頭外運。還有板閘糧站,市民口糧供應也在這里下船。板閘周邊大小隊每季的糧食征購,都從這個碼頭調往淮安各大糧庫。太平路碼頭除承擔各地貨船的裝卸外,還承擔淮陰航運局開鎮江的客運任務。民國初年,淮陰輪船站從上海引進四只燒煤的小火輪。每天兩班(早上五點半、六點半)從清江閘口起航:途徑板閘太平街碼頭往淮安、寶應、高郵、江都、揚州,從六圩過江直達終點鎮江。運河航運逐漸規范,小火輪運客成為里運河里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后來花園船增加為三層,分頭等艙、二等艙、三等艙和貨艙。行船十分平穩,舒適安全。1969年淮安縣西門大橋的建造。清江閘口輪船站遷到淮陰港口路;窗部h輪船站也遷到西門大橋南邊。接著開通兩淮短途客運,途徑鐵路頭、林茶灘、板閘、河下到新西門。隨著形勢發展,公路運輸崛起,開通了兩淮班公交車。1980年板閘碼頭就再也沒有客輪?苛。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分田到戶,板閘人腰包慢慢鼓了起來,首先是拆掉草房建瓦房。這時板閘碼頭上又有船只來板閘賣磚賣瓦,特別是1985年以后,板閘人又不滿足瓦房,又拆瓦房蓋樓房。板閘周邊四鄉八鎮也掀起一股建樓熱潮。板閘碼頭再度忙碌起來。直到2011年建設“三淮一體”的大淮安,板閘全部拆遷,碼頭也完成了它上千年的歷史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