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驗鹽引所”與“鹽運分司署”
2016/2/29 10:27:51 作者:杜濤 閱讀:13224 評論:條
歷史上,蘇北沿海地區有著名的兩淮鹽場。所謂兩淮,即以淮河為界分成的淮南鹽場和淮北鹽場,合稱兩淮鹽場。小農經濟時代,鹽是最重要的商品,所謂“十家之聚,必有米鹽之市”。鹽是專賣品,鹽稅則是中國古代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明清時期的兩淮鹽行銷長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稅收占全國鹽稅之半。兩淮鹽運使駐揚州,淮安分司駐淮安,另有儀征批驗鹽引所批驗淮南鹽,淮安批驗鹽引所批驗淮北鹽。揚州、淮安分別是淮南、淮北鹽商的聚居地。
在明清時,凡官鹽的行銷,一定要持有“鹽引”作為銷鹽的憑證,否則就是賣私鹽,要治重罪!胺部蜕膛d販,不許鹽、引相離,違者同私鹽追斷。賣畢五日內不繳退引者,杖六十。將舊引影射鹽貨,同私鹽論。偽造引者,斬!备餮瞄T在引紙上逐節填注的事項有:某年某項鹽引、某官榜派、某字號榜簿、內商某人承買、某年月日下場支鹽、某年月日到橋上堆、某官驗放、某年月日過關抵所某官掣摯、水商某人成交、某月日領水程至某省、某口岸發賣、某月日到某府州縣投驗、某月日某府州縣追繳訖等,“俱要逐行指頂大寫,開寫明白!
明初兩淮歲行鹽352590引,每引400斤。后分一引為二引,而以400斤為大引,200斤為小引,名“改辦小引”,歲行70萬5180引,其中淮北鹽引額為176154引,占兩淮運司總引額的四分之一。嘉靖十四年(1535),題準每引550斤,內285斤連包索為正引,265斤為余鹽。
萬歷中又準帶鹽20斤。萬歷末始行減斤,淮南每引430斤,淮北每引450斤。清順治二年,一引又剖為二引,引重200斤,每引加包索15斤,歲改小引1410360引,內淮南1181237引,淮北229123引。順治十三年,照割沒例,每引加鹽10斤,又因解費加鹽2斤。故順治年間,每引共為227斤?滴跏,題準加課,增綱、食鹽引,每引加鹽25斤。四十三年,題準增織造、銅斤等項銀兩,每引加鹽42斤。雍正三年題準,兩淮每引加鹽50斤。至此,每引鹽344斤。鹽引總數在康雍乾三朝,屢有增加,至乾隆九年,始定為兩淮綱、食鹽共行182萬4339引。內淮北綱、食鹽共行29萬6982引,其中行皖岸綱鹽19萬2534引,行豫岸綱鹽7萬7738引,行蘇省食鹽2萬6710引。
為防止鹽商銷鹽超過鹽引的數目,最重要的一條措施就是在鹽運往銷地之前要通過批驗所的批驗。批驗,即檢驗,檢查之意。批驗所對鹽商從鹽場運出的鹽斤進行掣驗,掣即抽取之意,掣驗即抽查核驗,過秤稱重,以防超過其額定的鹽引數行鹽!读砍烧Z注解·戶部》“掣驗”:“因恐鹽商暗中多取,過于額數,故特設關卡,委員隨時于鹽商所販者,從中隨手掣出,過秤以查驗之!薄胺财疬\官鹽,每引二百斤為一袋,帶耗五斤。經過批驗所,依數掣摯秤盤。但有夾帶余鹽者,同私鹽法。若客鹽越過批驗所,不經掣摯關防者,杖九十,押回盤驗!
鹽場在蘇北沿海,而批驗所設在離鹽場較遠的儀征和淮安,是因為這兩地分別位于淮南、淮北綱鹽運往銷地的要道。清王守基《兩淮鹽法議略》中載:“凡商人運鹽,例分綱引、食引,食則附近鹽場,斤重而課輕,綱則遠于場,斤輕而課重!薄笆雏}”較之“綱鹽”,稅收要低很多,價格也因而便宜很多。位于兩淮鹽產地的淮安、揚州兩府銷售“食鹽”,淮南綱鹽的引地為皖南、江西、湖北、湖南,淮北綱鹽的引地為皖北及豫南;幢本V鹽均由淮安經淮河西運,故設淮北批驗鹽引所于淮安。
明初時淮北鹽批驗所位于淮河南岸的淮安壩西,稱淮安壩批驗鹽引所,在今河下西窯溝一帶!皻v正統以來,屢因淮水沖塌,遷徙無!,“岸高水低,難為船運,日掣不過三千引,且河道寬廣,私鹽難禁,守掣商船多溺風波!币虼嗽谡率辏1515),巡鹽御史劉澄甫、淮北運判陳祿移建批驗所于黃河對岸的淮北鎮(后稱河北鎮)西里,并開支家河接通漣水,避免鹽船行經淮河風濤之苦。批驗所格局為:“正堂三間,后堂三間,天字等廒六聯,神祠一間,耳房東西各三間,大門三間,牌坊一座,廨舍一所,吏舍三間!被幢丙}批驗所雖然地址遷移,但直至康熙十四年(1685)刻成的康熙《淮安府志》上,仍名為“淮安壩批驗鹽引所”,乾隆《淮安府志》則直接稱為“批驗所大使公署”。乾隆末年,淮北鹽引批驗所又搬到了淮河南岸河下繩巷的懋敷堂。懋敷堂“五楹,前廊后廈,宏深峻麗”,原為鹽商程氏宅中的一個廳堂,其主人名程夢鼐,號巨函,歙縣人,后來其孫程國表,字政揚,因事家產籍沒,懋敷堂成為官產;幢迸炈蚍课菽昃檬匏,便搬了進去,一直使用到道光十二年(1832)綱鹽改票為止。
淮北批驗鹽引所設大使一員,職責為:“掌驗掣鹽引之政令。辨引符,防矯偽,權鈞石,榷余剩。守其儲積,以給藩府留都百官之供億焉!迸炈笫沟钠芳壴安蝗肓鳌,雍正六年,定為正八品;窗矇闻烕}引所“原用工腳30人,弘治間革淮安批驗所12人,余18人。嘉靖間薛尹廢之,令淮經紀雇役6人”。
淮北鹽每年在批驗鹽引所掣摯數次,明代多為4次。批驗鹽引大使品級不高,掣鹽時由兩淮鹽運使司及淮安府各臨時委派“廉能勤慎”的同知(正五品)或通判(正六品)一人到淮北批驗所監掣。掣畢,將商人鹽引截去一角,發給商人領還,照水程至行鹽地方運賣。兩淮鹽運司派出的監掣官將原發單簿并填完大票,關繳鹽運司,府佐官另具合單揭帖一本,關牒淮安府。各司、府佐官俱用印送至兩淮巡鹽御史衙門,以憑覆驗。
批驗所掣鹽的程序是很嚴格的。先準備好竹簽、號簿,編號以防換包。監掣官黎明開門,放入執事人役,各懸牌面,將等待掣鹽的商人依安東壩上巡檢司按到達順序所造單冊順序,先點5名立于秤左,次點5名立于秤右。每掣摯一商鹽,有9名商人監督過程。用五色籌5架,每架200根為一會,20根為一碼。商人得籌一會,于會籌簿上畫字完畢,起籌出門,散與腳夫執照。一會完畢,再起二會。5架籌皆20包(每包一引)為1秤,每一秤用簽抽1引上秤,余19引俱照依此包算。每秤前10包用小旗插在頭上1包,后10包亦用小旗插在頭1包上。
領籌人執大旗一面放進,令20包共作一行,擺列廳下,執事人用黑煙大筆,自1號至20號,以次寫畢,執大旗人報某籌完。用簽筒抽簽,簽筒比簽高2寸;虮O掣官抽簽,或商人自抽。抽出某簽,即令插在某號簽鹽包上,腳夫扛至秤下,驗號相同,上秤加鉈,確保不差。
如有超出的斤數,20包均照此數包算,稱割沒余鹽,令該鹽商納價。批驗所官及鹽商于各單簿及大、小票上照秤出斤數填寫,用印鈐蓋。各單簿及大票各鈐印上繳,小票牢粘于原稱鹽包上,又用竹簽照小票填寫插在包內。原稱鹽包收貯批驗所聽候復驗,其余19包令鹽商發賣。復委操持清白官員二員,將原繳單簿及大單等項發與,親詣批驗所復驗。鹽商依單順序,每次點25名立于秤左,25名立于鉈秤右。每驗一商鹽,有49名商人監督過程。將掣過引鹽上秤復驗,每10秤驗2秤。鹽包上原粘小票與原填大票數目比對相同,即與大票印“驗同”二字抬過。若有差錯,于大票上印記,將商人問罪,其余19引均照此數包算納價,委官查究。 順治十七年(1660),兩淮鹽運使司佐理運務之分司運判移駐淮北,運判即管理鹽運事務的判官,從六品。光緒《兩淮鹽法志》卷一百三十一《職官門·官制下》:“舊制,分司運判有二:有佐理運務之分司運判,有管理場務之分司運判。運司衙門向有分司運判一人,秩從六品,與運同、運副均為運司佐貳。順治十七年(1660),巡鹽御史李贊元請將運同、運副、運判三員內酌移一員駐淮北,征催淮北綱、食額課。部議委運判專管……(康熙)十六年(1677),部準戶科給事中余國柱請裁冗員一疏,各鹽務分司官外運同、運副、運判等員悉行裁汰。嗣經巡鹽御史席殊以運判專督淮北課餉,查緝私鹽,運司遠駐揚城,鞭長莫及,必須佐理,仍照分司官之例請留。二十八年(1689),巡鹽御史德珠以淮北錢糧,各商俱赴運司投納,并未往淮北征收,此運判實為冗員,竟請裁撤,部議準行!笨滴跏哪辏1685)刻成的康熙《淮安府志》卷七《鹽課》亦有關于此佐理運務之分司運判的記載:“鹽運同、副、判三官,議移一員駐扎淮北,責令催征淮北額課,疏銷積引。今委運判于淮北,分理經征淮北額課銀291070余兩,掣摯淮北綱鹽229123引;N……綱鹽229123引、淮安府屬八州縣食鹽26710引,又增淮北綱鹽加丁10109引,額征加丁課銀10202兩2厘8毫!瘪v淮北的佐理運務之分司運判的一項重要職責即掣摯鹽引,其衙署在山陽縣河北鎮的淮安壩批驗鹽引所旁。
明代時兩淮都轉鹽運使司淮安分司的駐地在安東縣(今漣水),初在東城坊,隆慶六年(1572)移建于大城坊化龍橋東北,距安東縣治東南三百步。分司的長官為運判,從六品。分司運判的主要職責是管理下屬各鹽場。一是督察各鹽場的長官——大使!岸街T場使,促程課,理積逋。歲巡季歷,以稽其課之多寡,官之勤惰,而懲勸之!薄案饕浪止茺}場駐扎催辦,畢一場事,復往他場所!倍枪芾硭鶎冫}場灶戶的賦稅等事務!胺柴z儈侵漁、悍頑圮族者則治之以法”,“凡勾攝比較詞訟,差人拘提”,故有“判官職同州牧”之說。嘉靖二十四年(1545)后,淮安分司運判增管臨洪、東海、惠澤、廟灣、長樂5巡司,防犯私鹽,“時檢校巡司,杜緝私販!
管理下屬各鹽場是鹽運分司的主要職責。安東縣城位于淮安分司所屬10場的中間位置,“居所轄諸場中土,道里適均,時巡季比,上下咸便!泵鲿r淮安分司下轄10座鹽場,其中白駒、劉莊在泰州境,伍佑、新興在鹽城縣境,廟灣在山陽縣境,莞瀆、板浦、臨洪、徐瀆浦在海州境,興莊團在贛榆縣境,前5場在淮南,后5場在淮北?滴跏吣辏1678),徐瀆場歸并入板浦場。雍正六年(1727),以臨洪、興莊二場合并為臨興場。乾隆元年(1736),淮安分司所轄淮南5鹽場改由泰州分司管轄,莞瀆場改為中正場,至此,淮安分司只轄淮北板浦、中正、臨興3鹽場?滴醵四辏1689)撤銷駐淮北的佐理運務之分司運判,改由淮安分司運判管理掣務,淮安分司即以其衙署為行署,移駐于山陽縣河北鎮淮安壩批驗鹽引所旁。
乾隆《淮安府志》卷五“城池”河北鎮:“鹽運分司舊駐安東,此地但有行署,今亦移駐于此!庇赫辏1732)十一月,兩淮鹽政高斌上疏:“淮北引鹽俱運至淮所掣摯,是以淮分司久經移駐淮所,專管掣務!被此次挥诤颖辨偟幕窗矇闻烕}引所。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后淮安分司雖駐于河北鎮淮安壩批驗鹽引所旁管理淮北掣務,但只是行署,淮安分司的正式駐地還是在安東縣;窗卜炙菊揭岂v河北鎮的具體時間,乾隆《淮安府志》、光緒《安東縣志》、光緒《兩淮鹽法志》等均未明確交代?逃谇迩∈辏1748)的乾隆《淮安府志》記鹽運分司公署:“雍正四年(1726),運判張涵蓋造群房。今移駐淮所!眲t淮安分司正式移駐河北鎮的時間應在雍正四年(1726)至乾隆十三年(1748)之間。
據乾隆《淮安府志》,駐河北鎮的鹽運分司公署格局為:“前門三間,后門三間,大使宅一所,商廳一所,大堂三間,二堂三間,上房五間,左右廂房各二間,右上房三間,左廳房穿堂三間,書房上下六間,廚房三間,文昌閣一所!
乾隆二十四年(1759),鹽政高恒奏移淮安分司于海州板浦,次年板浦建署,乾隆二十八年(1763)改名為海州鹽運分司。海州分司離淮安路途遙遠,因而另外專設淮北鹽監掣官駐淮北批驗所。乾隆二十四年(1759),“吏部議覆準設淮北監掣同知,所有淮所大使以及淮北巡緝事宜,統歸淮北監掣管轄!鼻《迥辏1760)題定淮北監掣設同知一人,秩正五品,駐淮安。職責為“掌驗掣淮北引鹽之政令,準權衡割余斤分拆引目稽督報運,凡商鹽抵所掣摯,稱盤引目,切角訂封,核注桅封給商赴口岸運銷”;幢备鼷}場之鹽,由駐淮安的淮北監掣同知和淮北鹽引批驗所監掣,即所謂“淮掣”,然后由烏沙河下運河、洪澤湖、淮河,運往皖北、豫南各口岸銷售。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道光十二年(1832)綱鹽改票為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