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淮史百科 > 官署衙門 > 漕河重地上的“漕標右營游擊署”

漕河重地上的“漕標右營游擊署”

2016/2/29 10:31:46    作者:楊志清    閱讀:9085    評論:0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漕標右營游擊署駐防河下,直屬于漕運總督,為綠營兵。清朝在統一全國過程中,將收編的明軍和其他漢人按明軍舊制,以營為單位組建軍隊,因用綠色旗而名綠旗兵,又因是以營為主要基層編制亦稱綠營兵,綠營兵以步兵為主,是清軍的正規軍主力,綠營兵除在京師五城戍衛以外,絕大部分分駐全國各省,在京師擔任衛戍的稱為巡捕五營,與八旗步軍營同隸步軍統領,步軍統領下轄左右翼總兵及16門千總,其營制為“標”、“協”、“營”、“汛”。漕運總督位高權重,統轄各衛所外,還復統轄旗、綠、漕標三營;淮安城守營、海州營、鹽城水師營、東海水師營。漕標三營是其親轄的武裝部隊,仿地方總督、巡撫之“督標”、“撫標”,而稱之為“漕標”,擔負漕糧的催督﹑保護。
    今據《光緒會典》載:漕運總督所親轄“漕標”共分本標左、中、右、城守、水師七營,兵額3400余人。轄制武職官佐,最高為從二品的副將,并節制魯、豫、蘇、皖、贛、浙、鄂、湘八省漕糧衛、所(因上述八省漕糧歸漕運總督管轄,其余省份糧務歸地方督撫)。
    漕標左、中、右三營,中營緊隨漕運總督,駐守淮安城中;漕標右營首領游擊為從三品,次于參將一級。河下漕標右營游擊署,始建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原駐淮安新城北辰坊,后因為淮水泛濫而署毀。后屢毀屢建,建署地點也不在同一處。乾隆四十一年(1776),“游府馬乾和以本營,截曠銀兩,并捐廉,在原址重建之,其規模視昔有加!钡拦饽觊g,游府王永祥改建于河下安樂坊,但“廨宇無多,遠不逮昔”。王永祥不僅改建了右營游擊署,還監制大炮。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時任漕標右營游擊的王永祥同蘇松太兵備道王玥督、徐州知府顏以澳、常熟縣知縣常恩監造“振遠將軍”銅大炮。該炮銅質,全長3.12米,炮口外直徑0.33米,內直徑0.14米,炮尾直徑0.45米,直徑最大處為0.65米,重約三千公斤。炮身腰部附兩炮耳,有數道凸箍。該炮曾在吳淞炮臺抗擊英國侵略者,現收藏于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咸豐十年(1860),捻軍占領河下,公署遂毀于戰火。游擊公署則“賃屋而居,與卒伍雜處”。清同治十一年(1873),天津人牛世英任漕標右營游擊。牛世英曾由同治元年(1862)壬戌科武進士入衛乾清門,到任漕標右營游擊后,頗有干一番事業的雄心,他重新建造漕標右營游擊署,時任漕運總督已升廣東巡撫的張兆棟,派人協助牛世英勘查選址河下倉基莊坊,“視事之初,慨然有興復之志。上說下告,吁請漕帥、升任廣東巡撫張公,派員相度,舊址蕩然,且地非河下重要。爰撥發公款,特委徐大令益亭,契買倉基坊大街徐姓民房一所,計制錢一千三百串,重加修葺。又增建大堂三楹,鈴閣一座,大門三間,垂花門一道,照壁一堵……”
    此外,據《淮安河下志》記載,山陽縣丞、城守營之新聯正副汛也都駐守河下,皆租賃民房,無衙署。八國聯軍侵入津京后,清廷為挽救日益衰敗之局面,開始改良“朝政”推行“新政”。光緒二十七年(1901)十月,兵部主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陳夔龍先署后任漕運總督。光緒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將綠營一律裁撤,改為巡警軍。有改良思想的陳夔龍,遵旨在清河縣用裁汰綠營空下來的軍費薪餉,轉用到編練巡警軍上,所編練的巡警軍,分駐淮安府城和清河縣城。至此,有清以來的綠營兵制結束了歷史使命,漕標右營也不復存在。
End全文結束
分享到:

已有0條評論

最新頭條
政協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委員會著作權所有 最佳瀏覽:IE8、1680x1050或以上 蘇ICP備13030079號-2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 | 安全政策
聯絡地址:江蘇省淮安市翔宇南道1099號7層 電話:+86-0517-85913685 郵箱:wshuaian@126.com 技術:淮安市淮安區政協文史資料研究中心
文史淮安網主辦單位
影音先锋色|国产人妖一区二区动漫黄片|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app|亚洲性爱在线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