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民與太平保險
2016/3/7 10:29:11 作者:童偉明 閱讀:10642 評論:條
師從羅振玉
1884年2月12日,周作民出生在江蘇淮安。和偉人周恩來同鄉。周恩來曾稱周作民為同族兄長。
周作民的父親是清末舉人,開館授學為生,周作民自幼隨父讀書。清末,日本明治維新后蒸蒸日上的國力讓許多中國知識分子看到了國家富強的希望,于是中國出現了學習日語的高潮,許多地方出現了東文學堂(相當于留日預備學校)。周作民15歲轉入淮安人談靜山創辦的談氏東文學堂,師從著名國學大師羅振玉。
羅振玉也是淮安人,比周作民年長18歲。15歲學作詩詞,16歲中秀才,自幼潛心經史、訓詁,留意金石名物。24歲(1890年)開始在鄉間教書。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屈辱的《馬關條約》使羅振玉認識到必須向西方學習,實業救國,于是潛心研究農業,并開始專譯日本農書。 羅振玉的追求對周作民影響很大。
1902年,周作民在羅振玉的資助下進入廣東公學。1906年,周作民以優異成績考取廣東官費赴日留學,入京都第三高等學校(后并入日本京都大學),兩年半后因官費停發,他不得不輟學回國。
創辦金城銀行
回國后周作民先在南京法政學堂當翻譯。辛亥革命后擔任南京臨時政府財政部庫藏司科長,1913年任庫藏司司長。1915年,周作民離開財政部,任交通銀行總行稽核科科長,后又兼任國庫課主任。
1917年,周作民創辦金城銀行。該行由北洋軍閥以私人名義投資組建,主要股東為袁世凱心腹安徽督軍倪嗣沖。金城銀行創辦時實收資本50萬元,北洋軍閥占股90%多,周作民入股1萬,占股2%。
周作民入股雖不多,卻一直掌管金城銀行經營,從1917-1949年,任總經理長達32年。
為了靠近北洋政府,金城銀行開創時總行設在天津,還在北京設立了總經理處。在金城銀行入股或存入巨款的多為北洋政府要員,如曾任民國大總統的徐世昌、黎元洪,曾任國務總理的梁士治、熊希齡等人,再加上各地大軍閥孫傳芳、吳佩孚、盧永祥等人,金城銀行的存款額穩居私營銀行之首。
因其特殊背景,金城銀行成立不久就在華北獲得了與中國、交通、鹽業銀行并列的地位,奠定了發展基礎。1921年開始,金城和鹽業銀行、中南銀行、大陸銀行一起組成聯營機構,壟斷了中國北方金融市場。
1927年,北洋軍閥紛紛垮臺,國民黨于南京重建國民政府。隨著中央政府的遷移,金城銀行業務中心遷至上海。金城南遷后開始擴大股本,實收資本金達到700萬元。由于吸收了新的民族工商資本,官僚資本所占比重由90%下降到50%左右。此后至抗戰爆發前的10年間,金城銀行的業務進入黃金期:分支機構增至50多處,員工總數達700多人。1937年存款15900多萬元,放款11000多萬元,為私人銀行的佼佼者。
投資保險業
1926年前后,中國金融市場出現了華商銀行紛紛投資保險的潮流。當時華商銀行投資保險的思路來自兩個方面:一是防范貸款客戶的風險;二是保險有利可圖,銀行自身的渠道為拓展保險業務打下了良好基礎。
金城銀行的崛起,使其將尋求更大發展的目光亦投向了保險業。當時周作民的想法是:“因其時華商保險同業不足二十家,且大半屬港商分設,組織散漫,社會方面亦少注意予以指導,坐視利權外溢,莫能與外商相抗衡。且保險業有關國家經濟社會安全,各國對此胥皆重視,金城銀行有鑒于此,乃有本公司的發起組織!
查閱當時的資料,金城銀行《董事會議錄》記載了周作民對當時市場前景的分析:“就上海一地而言,每年保險費達七千萬元(大體相當現在50-60億元),從前幾全在外人保險公司之手。作民曾對陳光甫(上海銀行經理)等辦保險同業云:只可向外人爭,不可自爭,果能爭得百分之十,每年亦有七百萬元!
其實,周作民進軍保險業的想法已在心里醞釀多年,并委托丁雪農著手籌劃。
丁雪農比周作民小一輪,1896年生于揚州。早年畢業于復旦大學,后留學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貒笕谓煌ㄣy行青島分行經理。
1985年,時已86歲的原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國外業務部專家陶聽軒先生回憶了受周作民委派和丁雪農一同組建太平保險的經歷:“1925年,離開天津來上海,有老朋友黃克絡兄告訴我,上海金城銀行擬籌辦保險公司并已由丁雪農主辦此事。丁雪農雄心籌辦,渴求內行人合作。經黃克絡介紹與丁雪農見面,他比我長4歲,兩人互談對保險業的抱負、認識等等,一拍即合。經丁雪農介紹我見了金城銀行總經理周作民,同意我參加太平保險的籌辦工作。丁任經理,我任副理,另加職員十數人!
融資擴股
經過一番精心籌備,1929年11月20日,金城銀行獨資創辦了太平水火保險公司,注冊資本100萬元,實收50萬元。周作民任董事長兼總經理,丁雪農任第一協理。為背靠金城銀行開展業務并節省費用,太平水火保險總部及分支機構大都借助金城銀行辦公場所。
當時經營的險種主要有水險、火險、船殼險、汽車險,并酌量開辦了玻璃險、郵包險、繭紗險等。并確立了朗朗上口的廣告宣傳語——太平保險,保險太平。
憑借金城銀行的實力,太平水火保險起步順利,開業3年盈利20萬,資本回報率達到40%。但和周作民投資保險的期望還有差距:“本行所設之太平保險公司,數年來辦理尚能稍獲余利,唯一家做此,聲勢究竟不壯,遇有大宗生意每不能做!
為壯大公司實力,1932年,周作民邀與金城銀行關系密切的中南、大陸、交通、國華、東萊、四行儲蓄會等銀行入股,股東由1家增至7家,公司注冊資本金擴大5倍,為500萬元,實收300萬元,并將太平水火保險公司更名為太平保險公司,增設了壽險部,后獨立為太平人壽保險公司。
擴股后,太平保險成立了新的董事會,黃奕住出任董事長,周作民為常務董事兼總經理。
黃奕住是個傳奇人物。他出生在福建南安,家境貧寒,12歲在街頭理發謀生。16歲隨同鄉流浪到印尼,從剃頭開始打拼,35年后成為當地顯赫的糖商,名字載入當時《世界商業名人錄》。一戰后,荷印殖民政府用減免稅率相誘,欲使黃奕住入荷蘭籍,具有強烈愛國意識的黃奕住寧愿放棄在印尼打下的大好基礎,1919年,黃奕住衣錦還鄉,將價值約三四千萬銀元的資金匯回國內。定居廈門的黃奕住繼續在各個領域投資,一躍成為廈門首富。之后他來到上海,和《申報》董事長史量才、銀行家胡筆江等人“謀設中南銀行于上海。中南之者,示南洋僑民不忘中國也”。該行創辦之初預定招股2000萬元,第一期繳足資本500萬元,黃奕住認股350萬元,占70%。經過一段時間籌備后,1921年7月5日,當時全國最大的僑資金融企業——中南銀行開業。隨著中南銀行大筆注資太平保險,黃奕住出任太平保險董事長。
收購兼并
太平保險除募資入股外,還通過收購兼并進一步壯大實力。1933年前后,多數民族資本的保險公司資本數額小,承保能力有限。據筆者查閱當時的保險年鑒,1934年,40家華商保險公司實收資本總額為3807萬元,實收資本達到500萬的僅中央信托一家,達到300萬的僅太平保險和中一信托2家,其后為中國天一和中國保險,均為250萬。不足100萬的公司達25家。為了分散風險,提高承保能力,華商保險公司也迫切地尋求聯合經營之路。
在太平擴股增資中,東萊銀行成為其主要股東之一。由于股東關系,東萊銀行1926年12月投資100萬(實收50萬)創設的安平保險公司合并給太平保險,但對外仍掛安平保險牌號,黃奕住任董事長,周作民任總經理。注冊資本僅20萬元的豐盛保險公司因經營不善,將牌號以10萬元的價格出讓給太平保險,周作民出任董事長和總經理。1936年,太平保險又接辦了中國天一保險公司,該公司由墾業銀行創辦,資產優良,年收保費70萬元左右。
太平、安平、豐盛3家保險公司對外仍以原來的牌號經營,內部則為集團公司架構,由太平統一管理。為了加強集團化管控,1935年5月成立了太安豐總經理處。1936年,太平保險又接辦了中國天一保險公司,該公司由墾業銀行創辦,資產優良,年收保費70萬元左右。太安豐總經理處擴充為太平、安平、豐盛、中國天一總經理處,繼續承擔集團化管控職能。
這一時期,太平保險還收購了聯合保險公司,該公司由華商肇泰、華安、永寧、先施、寧紹、海上、聯保、通易、華興等10家保險公司聯合組成,因通易瀕臨倒閉引致該聯合體趨于解散,太平保險見機而入,通過收購通易的股權取得了該聯合體董事會的領導權。
據統計,太平保險通過兼并重組及其自身業務的壯大,在1934-1936年的3年間獲利達82萬多元。
開拓再保險
1930年代初,華商保險公司雖有40家,但再保險市場由外商掌控。為了解決分保出路問題,在周作民的授意下,太平保險公司副理陶聽軒通過北美洲保險公司上?偞砜肆_倫介紹,與瑞士再保險公司取得聯系并訂立了再保險協議,從此太平保險業務不再受上海外商保險公司制約,分出問題得到了解決。
解決了分出問題,周作民并不滿足:一個公司要立足,必須互惠互利——向外商分出業務的同時,也要爭取外商業務的分入,這樣不僅可在世界范圍內分散風險,打破再保險的壟斷,還可向全世界展示華商保險公司的專業技術水平。1935年,周作民派陶聽軒遠赴歐洲,以考察為名,尋求與世界著名保險公司分出分入業務的互惠互利。
陶聽軒曾感慨:“其時,我才35歲,新生男孩尚未滿月,愛人產后尚未復元,我又無出國經驗,異域無依無靠,驟然遠渡重洋,一去預計年余,時值歐陸風云變幻,隨時可能發生戰禍,在這局勢和個人條件下,我竟不顧一切,毅然前往;叵氘敵,如果沒有堅固的事業心和值得自豪的青年勇氣是不可能實現的!
陶先抵瑞士,瑞士再保險公司熱情接待了他并陪他考察了各個主要業務部門,但對他提出的取得該公司在華全部業務5%的分入要求遲遲不予答復。陶又來到英國,拜訪了許多世界著名的保險公司!柏M知起初遭遇和在瑞士時基本相同,”后經數月在英國保險機構的實習,通過與英國同事的潛心交流“方知癥結所在”:“原來他們平時分保百分數已給訂約各家人滿,每年只有一到二次全盤調整之期,屆滿方可接受新戶插進,一般插進1%-2%已很不容易。我在瑞士和倫敦一開口就要5%-10%,叫他們很難考慮!敝褐,陶聽軒“以靜待動,坐等數月,終于趕上他們調整合約分保之期”。經過努力,陶從世紀保險公司爭取了3%的合約分保。陶曾回憶:“簽約的消息瞬時傳遍市場,凡是我曾經拜訪并商討互惠分保的公司均來面約我前往商談!碧沼趾蛣诤仙绾炗喠朔直4砗霞s。因勞合社理算師遍布世界各地,通過合約為太平保險開辦遠洋運輸保險業務創造了條件!霸趪獾⒀幽暧,幸不負使命,不但太平今后業務長足發展從此有恃無恐,太平在國外的保險聲譽也由此建樹!
從抗戰到新中國
抗戰爆發后,周作民根據形勢的變化,將公司內部的人權、財權和業務掌控權劃分三個區域:除總公司仍在上海,掌管華東、華中和華南淪陷區業務;在天津新設華北區稽核處,代總公司管轄華北及東北地區各分支機構;在重慶分設西南區稽核處,代管大后方及海外各分支機構,當時太平保險在香港、菲律賓、印尼、新加坡設有分公司。直到抗戰結束,才取消了兩個稽核處,重新由總公司統一領導。
抗戰期間,太平保險除海外和大后方西南地區分支機構業務尚可維持外,其他分支機構的業務遭受重創,員工大量流失。
抗戰結束后,國內經濟形勢依舊惡化,物價飛漲,貨幣大幅貶值,民族保險業入不敷出,經營岌岌可危。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47家華商私營保險公司聯合組成民聯分保交換處,太平保險公司協理丁雪農被公推為主任委員,民聯的辦事機構也設在太平保險公司內。
民聯分保交換處是解放后上海工商業中最早成立的一個聯營機構,為私營保險公司的進一步聯營奠定了基礎。
1951年下半年,上海25家私營華商產物保險公司開始醞釀合并問題。天津的3家私營保險公司也派代表赴上海聯系,這28家私營保險公司分別組成太平和新豐兩家保險公司,由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注入50%以上的資本。
1953年4月,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擬將太平、新豐兩公司進一步合并,以合并后的合營公司專門發展國外保險業務。1955年11月11日,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提出了《關于公私合營太平、新豐保險公司合并的方案》:兩公司合并后的業務重點將放在國外,成為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領導下的一個專業性保險公司。因新豐保險公司沒有海外機構,因此建議合并后的新機構定名為公私合營太平保險公司。1956年后,太平保險停辦國內業務,遷往香港專營海外業務。
新中國成立初期,周作民由港返京,1951年 10月出席全國政協會議,被選為全國政協委員。1955年春,周作民赴上海視察時因心臟病猝發病逝,曾經輝煌也曾黯然地走過71個春秋。
歸來
2001年末,闊別內地45年的太平保險歸來,全面恢復經營國內保險業務。今天,中國太平共有各級營業機構1188家。其中子公司20家,省級分公司和子公司直屬分公司125家,其他各級分支機構1043家;經營區域遍及中國內地、港澳、歐洲、大洋洲、東亞及東南亞等地區。中國太平保險集團2010年實現總保費收入超過438億元,同比增長40%。集團總資產達到1368億元,同比增長31%,凈資產達到168億元,同比增長15%,全集團管理資產達到1385億元。
80多年過去,太平保險這塊中國民族保險最悠久牌子終于流傳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