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陸轉運車轍下的石板街
2016/3/25 16:05:43 作者:胡弦 閱讀:8643 評論:條
游淮安河下鎮,運氣出奇的好。一路豪雨,臨近鎮子時,卻住了雨腳。放眼望去,到處都是青磚黛瓦的建筑。古巷彎彎曲曲,舊宅瓦椽不整,老店鋪面半朽。隨便走進一處宅院,都能在彌漫的濕氣中嗅到濃郁的歷史氣息。雕花窗欞、檐獸、陶缸、紅木桌椅和青花瓷器,隱隱透出了往昔的熱鬧和繁華。
但印象最深的還是那里鋪路的石板。
古鎮里的許多鋪路石板,久已廢棄,被隨便丟在巷子深處,或者就擺在窗前屋下。有些石板磨損嚴重,呈現出柔和的曲線。它們大都是土黃,或者透出點紅色,一塊一塊,像固體的陽光,帶著一點溫暖,一點黯淡,與鎮子的青灰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些石板皆非本地產。當初鹽運興盛時,大運河、淮河上來往的舟船,去時載鹽,返回時捎帶石板壓艙,卸于河邊,富有的鹽商便購來鋪路。數十年下來,這里的街道上就鋪滿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石板。原來,這些石板都曾隨船只,壓著波浪,伴著濤聲,最后落戶在這里,成了古鎮的“居民”。這曲折的石板上,走得最多的是鹽車。明朝中葉以后,淮鹽全部運到河下,經檢驗抽稅后再分運到各地銷售。這么一個小鎮子,成了全國食鹽的重要集散地之一,狹小的巷子里,竟然曾滾動過影響國民經濟的商業洪流。
除了鹽,還有糧,還有竹木銅鐵……自明代起,湖廣、浙贛、江南等省漕糧必須經此地停留,等待漕署官員查驗成色數量后,方可北上,而回程之船攜帶的商品也在此集散。永樂年間創辦造船廠以后,這里更是成為造船物資的集散地。如今,在河下鎮還可以看到打銅巷、釘鐵巷、估衣巷、竹巷、繩巷等街巷。
商業的發達,帶來了多少塵世浮華!笆镏炱靸砂吨,夜深歌舞幾時休。揚州千載繁華景,移在西湖嘴上頭!保ā拔骱臁奔唇窈酉骆偅┻@是明朝邱浚描寫古鎮盛況的詩句。琵琶劉街、花巷街、菜巷街、西湖嘴街、粉章巷、干魚巷等眾多見于典籍的街巷記載,都是從前的生活畫卷留下的印痕。富庶還養護了這里的深厚文脈。從元朝起,山陽縣儒學就建在這里!段饔斡洝纷髡邊浅卸饕采钤谶@里。想象吧,曲折深巷的院子里,曾飄蕩過多少朗朗的讀書聲。而當報喜的駿馬跑過,伴著清脆的馬蹄聲,又有多少人的心也像這石板一樣,迸發出燁燁的火星。
這石板上也曾有皇家的輦乘招搖而過?滴、乾隆兩帝數度南巡都經過這里。這些石板還見證過更久遠的歷史。這里是古代名將韓信、梁紅玉的出生地。
韓世忠、梁紅玉曾駐兵于此與金兵對峙。金戈鐵馬的雜沓之聲,給這座古鎮平添了許多壯懷激烈的鐵血內涵。
所有的煙云都過去了,只有這座鎮子還留在這里,只有這些老石板還留在這里?涌油萃莸氖迳,踩來踩去的已經是現代人的腳步。要經多少腳步、車馬的磨損,才能造成這些坑洼?歲月是崢嶸的,而這些石板的外表卻越來越隨和、溫婉,棱角都已失去,像磨損了邊角的古藉。 我們順著一條小巷走到盡頭,登上幾十級臺階,就站到了古運河的大堤上。運河水在靜靜流淌,雖然多日下雨,河水也不見洶涌之勢。一條古老的河,由于見過太多,也許已變得寵辱不驚了吧;仡^看鎮子,許多屋脊已落在腳下。古鎮的地勢低于運河,這該是鎮子得名的原因吧。
雨又下起來了。我們順著來路往回走,鎮子重新變得空闊。迷蒙的雨霧中,那些飽經風霜的古宅,在江南的氤氳中顯出別樣的風致。石板也全都濕渡流的,晃動著明亮的水洼,像是不斷閃回的古鎮的記憶。物換星移,一切都變了,不變的只是江南的雨。絲絲的細雨依然灑在亙古千年的石板上,默默地見證
著石板曾經承載的榮耀與輝煌。腳下的石板靜靜地延伸著,連綴成通向新時代的路……
本文入選2009年上海高考語文閱讀理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