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學者王晶垚談周阮二烈士
2016/4/5 11:10:51 作者:郭壽齡 閱讀:9781 評論:條
朔風吹落了寬闊街道兩旁的梧桐樹葉,耐寒的黃花依然凌霜綻放。初冬時節,著名近代史學者王晶垚老先生回到魂牽夢繞、闊別五十四年的故鄉——淮安。
王晶垚先生1937年離開故鄉外出求學,在復旦師從文學家、新聞學家陳望道,后又在北平燕京大學攻讀歷史。在抗日烽火中投身革命,1952年赴朝,任新華社平壤分社社長。后入中國社科院,在歷史學家范文瀾領導下,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工作。離休后,仍任中國南社與柳亞子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是南社研究的權威學者。王老雖年已古稀,但筆耕不輟,他編纂的300萬字的宏著《南社選集》現已脫稿,將分批出版。
11月27日下午,我們踐約按時來到王老下榻的賓館。寒暄坐定以后,我們的采訪就從“南社研究”開始了。
王老興致極高,和我們侃侃而談。他說,目前國內外學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有“孔學”、“紅學”、“敦煌學”等,現在又開始出現了“南學”(即南社研究)。南社是中國近現代史上著名革命文學團體。同盟會元老中除孫中山、胡漢民以外,大都參加了南社。我們知道,黃興、宋教仁、陳其美、張繼、居正、汪兆銘、于右任、葉楚傖……都是南社成員。南社首先是個革命團體,其次才是一個文學團體。它對辛亥革命和中國近現代史都有重要而深刻的影響,所以有“武有黃埔,文有南社”之說,F在南社成員的后裔散居海峽兩岸和海內外許多地方,開展南社研究,對弘揚傳統文化,繁榮經濟,促進祖國和平統一,都可以起相當重要的作用。
接著,我們請王老就淮安的周實、阮式在南社中的地位及其對民主革命的貢獻談談自己的看法。
這時王老臉上露出興奮和自豪。他神采奕奕地說,大家知道,南社的發起人陳去病、高旭、柳亞子,這三個人有不同的經歷和文學活動,人們對他們的評價,都有些不同。而周實、阮式的思想、言論和革命活動,都是可以肯定的,他倆都是南社中的佼佼者。南社中許多志士仁人直接投身民主革命并英勇獻出寶貴生命,周實、阮式是犧牲最早的兩位烈士。這一點,我在《人民日報》上有文章介紹過。特別是周實,他的成就和貢獻,首先是思想方面。譬如他在《與邵肅廷書》中,提出對文化遺產應“饜其精華、棄其糟粕”,主張對西方文化“取其必不可棄者,棄其必不可取者”的觀點是十分重要的,直到今天仍有現實意義。這些觀點的提出,早于魯迅,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之前?梢哉f,周實等一大批先進的南社社員都是中國新文化的先驅者。王老感慨地說,家鄉人杰地靈,在中國近現代史的各個階段,都有杰出人物出現,周實、阮式是辛亥革命時期的代表人物,這是家鄉的光榮和驕傲,也是南社的光榮和驕傲。在紀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之際,淮安政協搞了《周實阮式紀念集》,這是件大好事,對宣傳周、阮開了一個好頭,我個人并代表全國南社暨柳亞子研究會向為編輯該書而辛勤工作的同志表示祝賀和感謝。
最后我們向王老請教今后對宣傳周、阮應如何進一步開展工作?王老呷了一口茶,思索片刻說,周、阮的事跡是向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周實提出“人之愛國者先自愛其家鄉始”,這可以激發青少年熱愛自己的家鄉,建設好家鄉。學?梢愿銐、報告會;文化部門有條件可以搞文學創作、電視;園林部門可以在周、阮殉難處勒石紀念、逐步恢復“紀念祠”……當我們告訴王老,市里有這樣打算,并列入“八五”規劃時,王老激動地說:“好!這樣好!”
我們起身告辭時,賓館已是華燈通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