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下是淮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范圍內唯一一處古鎮遺存,其歷史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吳王夫差邗溝的開挖。作為江淮水鄉古鎮的重要代表,河下大量的民居建筑、沿街老鋪、石板老橋,寺廟堂觀原汁原味的展示著淮安傳統文化風貌,讓其成為了見證淮安歷史文化發展的“活”文物。
建筑風貌
河下古鎮位于淮安新城西門外,大運河最早一段“邗溝”便從其南截止。明代永樂年間,漕運總兵陳瑄為利漕運,從其南西湖嘴開挖了南接里運河,北連淮河的清江浦河,綿延向西延伸30余里,河下又成為了清江浦的發源之地。明清時期,河下是兩淮鹽商的重要聚集地,也是文人大家輩出的一方風水寶地。正是因為水運交通便利,加之漕鹽興盛,這里逐漸發展成為淮安城外最大的商業大鎮。這里的建筑具有典型的江淮建筑風貌,也有鮮明的徽派建筑特征,其中還包含了彌足珍貴的物質遺產,同時也蘊含了深厚的人文歷史和精神內涵。
建筑是一個地區文化的象征,建筑中的內容還會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沿街的木板房、條石路、青磚、小瓦是河下映入人眼簾的第一印象,它們歷經歲月的洗禮,已經被歲月雕刻成一座座不朽的淮安民居博物館。在解放前,河下有108條街巷,44座橋梁、148處園林、63座牌坊,55座祠廟。建筑規模精巧別致,雖系出徽派,但又有別于徽派建筑高大、堂深的特點,房屋秀氣,結構沒有原味徽派建筑那么復雜。而今,河下80%以上的民居系民國以前的磚木結構建筑,清代以前的占到70%以上,石板路面達到90%。在僅1.37平方公里的鎮域,就有近百座古典宅院,近十處各具特色的古橋被完整的保存了下來,湖嘴大街、估衣街、花巷、茶巷、羅家橋巷、白酒巷等街巷格局也保存完好!扒鐭熡赍,巷陌云連”河下還有一大批名人故居、祠堂建筑得到了較好的保存,如《西游記》作者吳承恩故居、船政大臣裴蔭森故居、道光帝師汪廷珍故居、大地主朱八古宅、左忠壯公祠、清真寺等等。
河下南依運河,北臨淮河古道,東有蕭湖、西近烏沙河,四面環水,又有城河、羅柳河、枚公河、泗河等穿鎮而過,程公橋、邵公橋、來鳳橋、羅家橋、廣惠橋、廣濟橋、斗橋、星橋等等石橋星落密布,具有典型的水鄉特色。民國丹徒人王光伯在《淮安河下志》中形容河下:“諸澤平連,居人多以緯蕭捕魚為業!迸f時河下水網密布,建筑就在湖泊、河道之間密集形成,水陸碼頭眾多,街畔商鋪鱗次櫛比,這也體現出自然環境對建筑布局的影響。因為舊時建筑都會遵循通例,它規定了古建筑各部位之間的大的比例關系和尺度關系,使得各種不同形式的建筑保持了統一風格,這也是一種建筑美的比例與秩序。
河下歷史風貌保存完好,深厚濃重的文化藝術積淀和精湛高超的建筑技藝在江淮地區建筑中獨樹一幟。這里現存民居建筑不但數量多,而且門類十分齊全,眾多遺存的百年老宅,有不少都是聲名顯赫之人的故居,卻大多鮮為人知。明清時期,漕運鑄就了河下的繁華,鎮內兩淮鹽運分司署、批驗鹽引所、漕標右營游擊署駐節,鹽商們更是爭相構建自己的豪宅園庭,點綴其間,相連成片。也正是在這段時期,河下的傳統建筑、建造技藝與城市的繁華同時達到頂峰!笆镏炱靸砂吨,夜深歌舞幾曾休。揚州千載繁華景,移在西湖嘴上頭!泵鞔窨_@首記載河下的詩句,告訴了我們這里當年的輝煌,也讓我們可以浮想當年河下鎮上老宅建造的種種故事!盃客焱鶃,百貨山列”、“市不以夜息”成為各類歷史書籍中對河下的經典描述。
會館文化也是河下古鎮的建筑文化之一。河下會館大規模的設立,是在乾隆時期或之后,如新安會館、浙紹會館、江寧會館、福建會館、潤州會館、定陽會館、四明會館、江西會館、湖北公所等等。新安會館是徽州人的聚集之所,他們主要經營鹽業;浙紹會館里的浙江人以經營絲綢、布業為主;山西人建立的是定陽會館,其業務范圍主要是放貸收取印子錢;潤州會館里的則是鎮江人,以經營中草藥、木材、醬園為主。商賈的聚集,帶動了河下建筑業的發展,還讓河下園林的構造成為一種時尚,一種文化,一種奢靡生活的象征。
據載,淮安經濟繁榮時期,擁有大小園林近五百處,官宦、富豪們熱衷于園林修建,園林建筑可謂星羅棋布,僅河下一鎮,在《河下志》中有記載的園林就達117處。如探花夏曰瑚的恢臺園、杜光紹的綰秀園、張鴻烈的曲江園、黃蘭巖的止園、鹽商程鏡齋的荻莊、程莼仁的晚甘園、劉仞庵的一簧園、思園、田園詩人吳進的帶柳園、程吾廬的寓園、曲江樓側柳衣園、汪垂裕的九獅園等等。作為鹽商的集散地,一時河下“市宅競雕畫,被服窮纖綺,歌伶嬉優,靡宵沸旦,與揚州、南京無異”。
民居特征
河下古鎮建筑大致可分為四類:傳統民居、園林建筑、宗教祠堂、公共建筑。民居建筑主要為抬梁結構硬山式建造,青磚小瓦,建筑有清水墻,也有粉白的墻面。宅門多作小瓦門樓或建門廳,門樓翹飛沖天,栩栩如生,門廳內為用上等木料建成高大隔板,里外漆面,其中開門,門廳后側兩端使用廊檐連接至宅內各處。那些大戶人家的宅院多建有高大的門廳,建造技藝高超,裝飾手法精細。門樓使用磚雕、石雕、木雕三雕裝飾于戧檐、門檐、門庭、窗庭;石鼓、石板、石構建;門楣、門窗、樓梯扶手、欄桿以及雀替、花牙等處,極具藝術價值,也體現出主人當時的豪華與奢侈。
河下民居功能分區明確,有條不紊,空間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它保留了傳統建筑相對含蓄的風格,進了大門門廳,往往有個屏風,不讓廳里的景象從外一覽無余。繞過屏風之后,如果是大戶人家的宅院,便會是一方院落。如果是中小戶人家,其后便是一個四方的天井,主人會在這里植上一些綠物,養上一些花草,這會讓大廳多點反射光照而顯得更加亮堂,即便是在不大的空間里,同樣可以有生氣。而無論是大大的院落,還是窄窄的天井,兩邊定是走廊,一端連接著門,一端接著廳。這種“前廳后堂”的傳統格局,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等級分明、內外有別的封建倫理思想。
抬梁結構硬山式建造是河下民居的主流建筑方式,屋以間為單位,通常一進為三間,進深一般為七架,檐高三至四米。一些大的宅院堂屋還為明三暗五格局,房屋規模高大。堂屋通常坐北朝南,且多為敞廳,南有隔扇門可裝可卸,北有屏風可從堂屋北門進入后宅。主體建筑必配東西廂房,連同前進建筑形成圍合的四合院落。而圍合卻不封閉,庭院又擴展到了內部,使房屋擺脫了圍護結構的制約。開放與圍合、封閉與通透讓宅院充滿活力。另外一種庭院布局是“廊院”式,主要建筑和次要建筑使用回廊相連,重重相套,連接至院中的各屋,在空間上可以起到高低錯落、虛實對比的藝術效果,河下吳承恩故居就是其典型的代表!肮諒澞ń恰痹诤酉码S處可見,也是徽派建筑的特征之一。是指建筑在拐角突出的地方將90度的角抹成圓弧形,只為減少他人走到這里時碰傷,是一種人性化的處理方式,表達了古代人和人之間的友好和相互尊重的美德。
河下小型的宅院之中多為兩進三間、兩廂。正房三間,中間為堂屋,左右為臥房,兩廂則為廚房、書房。中型宅院一般為富裕人家的住所。常見有正屋二至三進,設大門,也設后門。前有門廳、客廳,中有廳堂、書房,后有臥室。再后建有廚房,又有小院,植有花草樹木,如若花園稍大,還有甚者筑亭修池,讓其成為修身養性之處。各進堂屋各有用途,左右廂房、廳房中設轎廳、客廳、書房等。在住宅中還會有樓房建筑,且形成的高墻又兼具了防盜、避火功能,又被稱為火巷。如果是大型的宅邸,最后側方定會建有花園,之中藏書樓、書房、客廳以及亭、臺、樓、閣、水池、假山等一應俱全,是主人陶冶情操、接待賓客最佳之所。宅院從大門到內室,細節之處都會見到磚雕、石刻、木雕,雕梁畫棟的房屋一進連著一進,彰顯著主人的氣派,又讓整個宅院顯得十分的富麗堂皇。此類大型宅院中,每一組四合院落基本就是一房子孫,各房井井有條地生活在各自的宅院之中,互不影響。他們在這個大大的宅院中生活,讓整個家族顯得十分興旺。
明清時期的江淮民居建筑,建筑的主要材料為石灰、土、磚、木、石、瓦等為主,清縫起墻、小瓦現頂、檐口連角、鐍以鐵鋦,正脊兩端加以卷草吻翹飛,脊中腰花琢以浮雕卷草花紋或吉祥文字,房屋建筑正脊兩端多建有圓形單峰山墻或三峰封火山墻,并以院落相套,形成高低錯落的建筑群體風貌。由于淮安空氣潮濕,四季雨多,部分宅院降低出檐,設外走廊,這樣正屋將處于陰暗之中,既可遮陽又能防雨。
吳承恩故居是河下保存最為完好的民居建筑之一,也是一組典型江淮風格的明代庭院式民居,由門廳、三進正屋、廂房和后花園組成。堂屋名為射陽簃,原匾額由吳承恩好友、河下狀元沈坤題寫,今為已故原中國佛教協會主席、原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趙樸初先生題。廳前廊柱上楹聯:“搜百代闕文,采千秋遺韻,藝苑久推北斗;姑假托神魔,敢直抒胸臆,奇篇演出西游!备叨雀爬藚浅卸饕簧奈膶W成就和他的名著《西游記》的歷史價值。而堂屋前后共有兩進院落,左右兩路,吳承恩的書房則在堂屋之西。在整個建筑的最后,便是這座宅院的花園所在——悟園。進入悟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堵鏤空照壁,透過壁中的方洞,可以看到一架叫“靈根”的太湖石,呈倒三角形,中有三個天然小孔,與《西游記》中孫悟空去拜師學藝中“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暗合!办`根”、“靈臺”、“方寸”皆指人的心,“斜月三星”是用拆字法將“心”字拆為一鉤三點,也是一個“心”字!段饔斡洝吩疲骸靶纳鷦t種種魔生,心滅則種種魔滅!蔽驁@里有一松風軒,吳承恩生前愛聽松風,他的詩中有“何似陶隱居,松風滿虛閣”、“松風淡飄灑”、“正一片松風,滿輪蘿月,都在泉飛處”等描述松風美景的佳句。這里曾是吳承恩沉思和聽風聲的地方,也是吳家供奉玄奘大師的廳堂。
建筑,是一個歷史時期社會文明的象征,民居建筑則是當時一段社會生活的縮影。河下古鎮在千百年的風雨之中,面對動蕩、戰亂、自然以及人為破壞,至今完整保留下來的,依然放射出璀璨奪目的光彩。民居建筑與其他歷史遺存文物一樣,它的價值就在于它是歷史遺留,任何一座民居建筑都是當時社會生產、生活、科技、工藝、藝術、風俗、習慣以及人文意境的結晶,也是城市個性、特色和魅力的形象載體。今天對古建筑的保護、研究,就是對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筑史上所創造的光輝業績的肯定和由衷的景仰,是淮安打造“運河之都”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淮安又一張既古老而又嶄新的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