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淮史百科 > 官署衙門 > 末任淮安府知府劉名譽

末任淮安府知府劉名譽

2016/4/22 10:45:11    作者:政協文史辦    閱讀:10185    評論:0

    歷史的車輪推進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已經走過二千多年漫長的歷程,到了回光返照壽終正寢的時刻。若把西漢、東漢,北宋、南宋分別按兩個朝代計算,這時的清代實際上已是秦統一中國之后延續時間最長的王朝了。如果從朱元璋在打天下時就任命范中為淮安府知府算起(元順帝至正二十六年,丙午,1366),淮安府作為國家的一級地方行政機構也已經有五百四十余年的歷史了。宣統元年(1909),清王朝下旨江寧知府劉名譽改任淮安府知府,劉名譽則成了淮安從建府到裁撤,200多位知府中的最后一任地方大員。
    劉名譽(1860~1923后?)字嘉澍,號鈍翁、晚年又號疊彩山樵,廣西桂林人。出身于世代書香門第,祖父是鄉村塾師,父親劉玖石雖然沒有功名,卻是名滿桂林的飽學之士,亦在家開館授徒,從學者眾,且不乏科舉得意者。劉名譽聰慧好學,少年時即嶄露頭角,是名聞鄉里的才俊,深得祖、父與家鄉前輩的賞識。年17入泮成秀才,光緒五年(1879),名譽躊躇滿志地應廣西己卯科鄉試。翌年赴京會試得二甲第76名,欽點翰林,改庶吉士,時年不足弱冠。明清時翰林院設庶常館,新科進士朝考得庶吉士資格者入館學習。三年期滿考試,成績優秀留館授以編修、檢討之職,其余分發各部為給事中、御史、主事,或出為州縣官,謂之“散館”。據《大清德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實錄》(卷一百十三、卷一百六十)記載,光緒六年(1875)五月,引見新科進士,光緒九年(1878)四月,引見庚辰科散館人員,劉名譽兩次受到光緒皇帝接見,以成績優異留館授編修,并充國史館協修,功臣館纂修。此乃可謂少年得志春風得意之時。在翰林院任職期間,劉名譽曾先后兩次被欽命為貴州、河南學政,主持地方鄉試,為皇家選拔人才。光緒十五年(1889)歲在己亥正月人日(正月初七)誥授中憲大夫,賜進士出身,以“前翰林院編修、候補道”(三品)的身份外放,任廣東瓊州(今海南島)、江蘇江寧(今南京)和淮安府知府,直到清王朝覆滅。
    在介紹劉名譽的同時,不可回避要說到他的同鄉發小、親戚,后成為晚清封疆大吏的岑春煊。桂林岑氏是一個官宦世家、顯赫一時的大家族,岑春煊之父岑毓英曾任云貴總督,有江、賴、唐、周氏四位夫人,七個兒子、六個女兒。這些子女中,大都是從桂林水東門街岑氏“宮保第”府大宅門出道的。而與劉名譽同庚的岑三公子春煊,從少年時就是一個放蕩不羈的紈绔子弟。光緒五年(1879),劉名譽中舉,同是19歲的岑春煊卻去京城,用錢捐了一個工部主事行走。但他舊習未斂,常與一幫狐朋狗友酗酒滋事。岑毓英聞之,大怒,勒令此不宵之子回家鄉讀書;氐焦鹆值尼红右廊还饰,吃喝玩樂,無心“經、史、時務、八股文和試帖詩”。光緒十一年(1885)又屆乙酉科鄉試,岑春煊父命難違,于是請了一名“槍手”,做了手腳,終于混了一個舉人。
    關于此事有兩種說法:一是桂林廖仲翼在《岑春煊事略》中所述,岑春煊鄉試作弊是臨試時由桂林老孝廉胡世鼎、胡世銘兄弟代寫試卷,并行賄考場人員“買卷入場”行其事的。另一種說法來自劉氏之后劉榮華的回憶。1917年出生的劉先生憶述道,岑從小在桂林,讀書不努力,眼看著沒有出息了。但他是在書香世家劉名譽父親劉玖石門下讀私塾的,玖石公曾將自己的大女(我的姑母)許配給他。與岑有了姻親關系,劉家也就為他的功名仕途著急了。臨試時,是由與他同年,但早已是進士出身的劉名譽代筆的。
    岑春煊有了“舉人”這塊金字招牌,又有過硬的后臺,從此這個“官二代”仕途亨通飛黃騰達。他讀書不行,可在京城混久了,卻深知為官之道。當他再次進京后,發現朝廷“帝后之爭”明顯,兩派相互傾軋。他先投靠“帝黨”,從光祿寺少卿、太仆寺少卿干起,后又名列強學會,參與戊戌變法,被光緒破格提拔為廣東布政使,調任甘肅布政使。變法失敗,他改換了門庭。光緒二十六年(1990)八國聯軍攻打北京,慈禧裹挾光緒西逃,岑春煊率軍迎駕、護駕。因為“勤王”有功,當年即當上了陜西巡撫。光緒二十八年(1902)任四川總督、二十九年(1903)改兩廣總督,成為權傾朝野的“地方諸侯”。而此時的劉名譽在知府的位置上毫無進展。岑春煊在短短數年間的一路標揚,使劉名譽的心里嚴重失衡,這大概成為他在淮安府知府任上毫無作為,離任時又大撈一把的重要原因。
    光緒二十年(1894)甲午戰敗,光緒二十四年(1898)維新流產,1900年庚子之變,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喪權辱國,徹底暴露無遺,在外國列強面前卑躬屈膝,在國內百姓面前也丟盡了臉面,更引起“清流派”官員和知識分子的強烈不滿。但從某種程度上緩和了統治集團“帝、后”兩派的明爭暗斗。清王朝為了使大清江山不失,政權得以延續,于是,上演了“五大臣”出國考察憲政,光緒三十二年(1906)慈禧宣布改制,實行預備君主立憲,成立內閣。此前一年,光緒下詔廢除科舉,打碎了知識分子通過發憤讀書走上仕途的夢想。滿清皇族權貴集團、掌握“新軍”地方漢族實力派、科舉出身長期擔任“京官”“言官”的“清流派”與廣大知識分子形成了聯合,其勢力在日益做大,這些大大小小的既得利益集團的相互博弈,使得修鐵路、興學校、辦實業……種種“新政”被扭曲得面目全非。民族矛盾、階級矛盾、中央與地方的矛盾不可調和,既得利益集團的爭斗將清王朝送上了不歸路。進入20世紀第一個10年,全國各地的革命黨人又在南方不斷地組織起義,在京城、省城組織刺殺活動。這些起義、刺殺行動雖然多以失敗告終,但也使統治集團首尾難顧、窮于應付,促使清王朝最終走向滅亡。
    劉名譽在清政權中顯然屬于“清流派”的一名官員。在來淮安之前,他已經做了10年京官,20年的地方官員。光緒、宣統年間的淮安,早已今非昔比了,津浦鐵路的開通,漕運的改道,使淮安失去了“七省之咽喉,京師之的門戶”的地位。根據上!渡陥蟆穲蟮溃汗饩w三十二年(1906),霪雨為災,米價飛漲,5月15日,山陽發生“徐瞎子搶米事件”,群眾搗毀米鋪四家;窗哺牳骺h也頗不安靖,饑民暴亂,搶劫糧船,使兩江總督張人駿大為震驚。劉名譽到任后,面對不斷的群發事件,雖然江北提督段祺瑞的駐軍近在清江浦,但他無權調動。山陽縣城內除“綠營”(城守營),也無一兵一卒可用,只好聽之任之。
    宣統三年(1909),淮安、山陽更不安寧。據親歷者原淮安縣政協委員汪純清(澄伯)老先生回憶,由于饑荒,土匪活動猖獗,流氓、地痞搶劫擄掠,“無日無之”!安粍照龢I者,窮迫無告者,多分頭結合,狡焉思動,以至四鄉秩序大亂!备猩跽,“東西兩鄉竟有‘真主出世’之謠”。實際情況是:城東小徐莊開明地主知識分子徐壽春帶領農民群眾準備“揭竿而起”;運河西大王莊嚴家集一帶王某組織小刀會活動,“伺機舉事”。百姓聞之惶惶不可終日,劉名譽更是如坐針氈,深怕事態鬧大,不好收拾,勒令山陽知縣姚榮澤、參將楊建廷嚴守四門,典史周域邠緝捕滋事“首惡”。
    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頭義旗高舉,辛亥革命爆發。第二天湖北軍政府成立,宣布獨立,脫離清政府。消息傳開,引起“多米諾”反應,數天內,湖南、陜西、山西、云南先后宣布起義,革命烈火很快在全國大地形成燎原之勢。
    九月初一,徐壽春經過數月準備,率領數十追隨者,豎起“徐”字大旗,也宣布“起義”。五鼓造飯拔營,進攻縣城。城守營日前早已得到偵探告密,參將楊建廷率領綠營馬步隊在黃土橋接戰,由于眾寡懸殊,缺乏經驗,徐被生擒,當場梟首,懸于東門城樓。河西小刀會首王某聞徐壽春攻城失敗被殺,覘伺形勢,收拾壇社,藏械潛伏,銷聲匿跡。
    早有革命之志,時在南京兩江高等師范讀書的周實,聽到武昌傳來消息欣喜若狂,并賦《消息》詩,有“英雄已分沙場死,莫遣蛾眉系我思(詩后自注:時吾友叔清女士方居漢口)”句;阮式在家鄉與三五知己浮白擊節,效石勒語曰:“賴有此耳!”
    九月十三、十四、十五日(11月3、4、5日),上海、浙江、江蘇光復!盎窗仓畡⒚u聞蘇州光復,公舉程德全為江蘇都督,便潛開府庫攜銀偕眷而逃!钡诙斐,山陽知縣姚榮澤上衙稟事,始知其上司已棄印出亡。劉名譽的潛逃在淮安府、山陽縣的官場和士紳中引起了軒然大波,產生了惡劣的影響。
    與此同時,周實應同盟會南方支部之招赴滬晤柳亞子、朱少屏,領受任務后,即經鎮江于九月十六日(11月6日)回到淮安,與阮式等人會合。召集旅寧旅滬回淮學生及本城中學生八九十人,組織學生隊,后改為巡邏部,控制了全城。并于九月二十四日(11月14日)在舊漕署召開大會,宣布淮安(山陽)光復;窗驳墓鈴,有力地支援了當時江浙聯軍攻打南京的戰斗,使江蘇的革命形勢大為改觀。遺憾的是,周、阮畢竟太年青,淮安光復后僅三天,清山陽知縣后為“民政長”的姚榮澤勾結地方劣紳將二人幾乎同時殺害于城內魁星閣下,制造了一宗震驚全國的慘案。周、阮遇害的第二天,鎮(江)軍臧在新部到淮,責問姚榮澤。姚賊害怕,知不能逗留,于是,效法其頂頭上司劉名譽“開庫取銀,分給其黨羽典史周域邠、參將楊建廷,促令速逃,而姚本人則攜帶巨款,往投南通張察門下希彼庇護”。
    劉名譽“開府庫攜銀偕眷”逃離淮安后,幾經輾轉回到故鄉桂林。據《桂林志·人物》載:劉名譽“……承其家學,宗法程朱,工詞章、訓詁、志乘、身心性命之學,對桂林地方沿革、宦寓、名勝、特產、人物等多所考證。曾參與總纂光緒《臨桂縣志》。晚年回桂,任桂山中學校長,致力于輯古人之詩為啟蒙讀物,對桂林教育事業多有貢獻!眲⒚u著述甚多,有《鈍翁吟草》3卷(宣統元年刻本)、《竹雨齋詩抄》1卷(同上)、《紀游閑草》、《辛壬集·桂隱集》2卷(民國石印本)、《桂隱再續集》1卷(手寫本),另有《玩珠小記》、《越事備考》、《慕庵治心詩鈔韻語》、《論語注解辨訂》(成于光緒三十二年,印行于1918年)等。劉名譽詩歌清新典雅,毫無雕琢痕跡,如《過陽朔舟中作》:


桂林山水世爭夸,陽朔奇峰另一家。
我坐扁舟隨意看,果然千朵碧蓮花。


    縱觀劉名譽一生,應該說是封建社會一位學者型的官吏。他在社會動蕩,政權更迭之際的作為,實在是人生中一大敗筆。

End全文結束
分享到:

已有0條評論

最新頭條
政協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委員會著作權所有 最佳瀏覽:IE8、1680x1050或以上 蘇ICP備13030079號-2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 | 安全政策
聯絡地址:江蘇省淮安市翔宇南道1099號7層 電話:+86-0517-85913685 郵箱:wshuaian@126.com 技術:淮安市淮安區政協文史資料研究中心
文史淮安網主辦單位
影音先锋色|国产人妖一区二区动漫黄片|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app|亚洲性爱在线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