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派駐淮安府的憲司公署與郡邑公署
2016/5/3 11:06:07 作者:李壽昌 閱讀:9328 評論:條
一、《康熙淮安府志》記載的“憲司公署”比較詳細,與《天啟淮安府志》基本相同。
巡撫都察院:
初,明制,總督漕運軍務巡撫都御史駐扎郡城,與鎮守總兵共理漕運,提督江北鳳淮七府州軍務。歲八月,同總兵官赴京會議明年漕事。嘉靖五年(1526年),以巡撫兼理河道。十八年(1539年),專管漕撫。另差都御史一員總河務,后因倭警,兵部請以軍務巡撫事宜分差都御史一員駐揚州,兼海防倭事。萬歷初年,仍并漕運,駐淮安。十八年(1590年),題淮都御史免赴京,止與總兵官會議,六月內馳奏。二十年(1592年),倭犯朝鮮。當事者循往例,題準分差都御史李誌駐泰州,以漕運歸并總河。三十一年(1603年),東事寧,將接任都御史李三才仍并總督,兼理海防,復鎮淮安。
公署:一在舊城南門內,即今南府街。永樂初,陳恭襄總漕開府于淮,歷宣正間(指宣德、正統期間,1426—1449年),專以帥臣督運。景泰初,始選都御史總督,兼巡撫鳳陽等處地方。都御史王公竑蒞任,知府程宗即恭襄舊居建都察院。成化五年(1469年),通判薛準重修。正德十一年(1516年),知府薛斌于正堂東西各增建一間,限內外。正堂五間,匾曰總漕。后堂五間,廂房東西共十六間,書房三間。西廚房三間,臥房三間。儀門三間。對街照壁一座。東西二坊,左曰鎮清,右曰撫安。嘉靖十六年(1537年),都御史周公金改建于城隍廟東察院。(下略)
總督漕撫部院:在譙樓上街。萬歷七年(1579年),都御史凌公云翼移治于淮安衛,在今都院,原稱前察院、元廉訪司也。大堂五間,中廳五間,大樓五間,后廳五間(另有其他房屋一百三十余間)。大門五間,鼓亭二間。牌坊三座:中曰重臣經理,東西曰總供上國、專制中原。司道府縣廳,共九間。中軍旗鼓衛官廳,共二十間,兵勇各房三十余間。清美堂,共十五間,舊稱前察院。洪武三年(1370年),知府姚斌建。隆慶五年(1571年),知府陳文燭重修,今為軍門待客之所。其城隍廟東舊察院改為淮安衛,即今之衛也。規模宏廠,猶存舊觀。
南察院:在南府街,即都督府衙門,今廢。
中察院:在大街西。
都督府:即南察院,今廢。
漕運鎮守總兵府公署二:一在郡城南門內,一在郡治東。今在東者改為淮海道。
漕運參將府:在郡城中察院西。隆慶六年(1572年)革止。
淮大運糧總司:在郡治西北,督屬淮安、大河、邳、泗、壽州五衛官軍領運漕糧,把總一員。
淮安衛指揮使司:去治南八十步,即元淮安路總管府也!都味ㄉ疥枴部h〕志》〔稱〕:始于宋乾道六年(1170年),錄事陳敏興修。至元癸己(三十年,1293年),郡守阿思重修!裁鳌硣醣缒辏1366年),指揮華云龍鎮守淮安,始改為衛。洪武九年(1376年),指揮徐哲復修。景泰五年(1454年),指揮丁裕重修,建前門九間。成化五年(1469年),造正堂、后堂。弘治十年(1499年)毀。正德九年(1514年),指揮王雄重建正堂、后堂、耳房、司房、架閣庫、夾室、儀門。經歷司廳三間。至于萬歷七年(1579年),改為漕撫軍門,而以舊漕撫軍門改衛治。鎮撫司在儀門東,正廳三間。司房,東西各二間。監房二十一間。大門一座。旗毒廟,衛堂東北二十步,洪武九年(1376年),指揮徐哲建。成化五年(1469年),指揮丁裕重修。正祠三間,神廚三間,宰牲房三間,門房三間。
大河衛指揮使司:去治北二里,新城頌春坊,舊太清觀基。洪武二年(1369年),指揮畢寅創建。十年(1377年),指揮時禹增修。歲久傾圮。正德初,指揮崔恩重修。正廳五間,后廳五間,司房東西各七間,穿廊三間,廚房三間。儀門三間,經歷司三間,后廳三間,穿廊三間,前門一間。鎮撫司,儀門外面,正廳三間,司房二間,庫房一間,監房九間,儀門三間。
邳州衛指揮使司:去治東南三百步,洪武十三年(1380年),指揮王恒等創建。成化六年(1470年),指揮韓廣等重修。正廳五間,后廳五間,穿堂三間。司房,東、西各十五間。經歷司廳三間,儀門三間。鎮撫司,正廳三間,司房東西各二間,監房十六間。
管倉戶部分司公署:府治西三十里清江浦,舊設提督常盈倉,分裁。
督理板閘戶部分司公署:府治西北十二里板閘。宣德間(1426—1435年),鈔法不行。廷議,歲差御史一員,征收商民船料,后易以戶部主事。正堂三間,廂房東西六間,穿堂三間,后堂五間,書房五間,儀門三間,大廳三間,賓館三間,牌樓一座。
漕運理刑刑部分司公署:府治西南。萬歷十年(1582年)復差,仍舊。今裁廢。
督廠工部分司公署:府治西三十里清江浦。督理船務閘坐〈座〉,抽分釘鐵等船料。今裁廢。工部廠,工部分司別署也。今裁廢。
船政廠:在清江浦,凡四,總共計每年該造糧船五百四十八只。東河,淮安府同知管造南京、山東二廠。西河,揚州府同知管造鳳陽、直隸二廠。
浚海工部郎中公署:駐扎安東縣,管理疏浚?谝粠в偕、分黃導淮黃壩、新河,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添設。郎中樊兆程疏浚黃河北岸百一十里,沿安東小河直達王港口,疏通監航,河外筑堤,以障黃水。至今堤之內外,皆成腴田。安東之湖,淤成沃壤,民獲朊利,河工告成。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裁省。
管理中河工部郎中:駐扎呂梁,管理邳、徐一帶水利,今裁。
南河工部郎中:駐扎揚州府高郵州,舊淮有公署,在今軍門后游擊府東,今裁。
漕儲道公署:專管漕務,督理糧儲,兼巡視河道山東布政司參政。公署舊在縣學者,隆慶六年(1572年)建。今在府學西、中察院右,今裁廢。
淮徐道公署:淮安府城、徐州并設二處,原管揚徐府衛州縣。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添設海防,遂將揚州事務分屬之。以徐州事務分屬穎州道,而本道不相遙制。然水陸兵馬仍專屬于海防道。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題準淮安沿海各州縣兵馬城地專責本道。天啟二年(1622年),白蓮猖獗,題準分邳、宿、睢三處并徐州所屬,共八州縣屬本道,而以!仓荨、山〔陽〕、清〔河〕、桃〔源〕、安〔東〕、鹽〔城〕、沭〔陽〕、贛〔榆〕八州縣,添設淮海道管理。其在淮公署,舊在軍門后,已改為游擊府。今本道在軍門之西,今俱歸入總漕衙門之內。
淮海道公署:在府治之東。天啟二年(1622年),白蓮妖亂,淮徐戒嚴。時淮安府知府宋統殷以邊材轉易州副使,士紳合詞保留五院,題允添設兵備道,分理!仓荨、山〔陽〕、清〔河〕、桃〔源〕、安〔東〕、贛〔榆〕、沭〔陽〕、鹽〔城〕八州縣營衛事務、兵馬錢糧,公署系舊總府宅,今改為淮揚道現今公署。大堂三間,穿堂三間,后廳七間,寢廳七間,寶勅堂五間,廳堂、廂房各六間。七星樓七間,舊創此樓,上應水星,以厭淮城火城。閱今七十余年,頹廢久矣?滴跻页髿q(二十四年,1685年),淮揚道高公成美捐俸重建,屹然壯觀,有記。神祠一間,賓館三間,書吏房十三間,案房三間,皂隸房東西各三間,門廚房三間,儀門大門三間,鼓亭二間,府、縣等官廳號房百十余間。
海運道:駐淮安、天津。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添設,專理海運事務。
海防道:徐州舊設兵備副使一員,分管淮徐吏治刑名。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海防兵備副使一員,分管揚州一府吏治刑名。而淮揚二府水陸兵馬則專屬海防一道。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題準將淮安專責徐州兵備道,有事則兼淮北監軍,將揚州專責海防兵備道,有事則兼淮南監軍,定為定制。今裁。
監軍道:副使一員駐府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倭警,孔束巡撫李公奏請添設。二十三年(1595年),事寧,裁減。
營田道:萬歷五年(1577年)設。九年(1581年),以開墾無效,將使副使革任,以營田事務分屬各該兵備兼理。
水利道:駐淮安。萬歷四年(1576年)設。巡海浜,疏鹽河港義。五年(1577年),添設水利副使。六年(1578年),裁。以河道分屬各道。
漕河道:駐淮安。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添設。三十年(1602年)裁減。其公署建于府西,今為往來候館。大堂、后堂、中堂、東西廂房、東廳、工字廳、書房各五間,賓館、官廳、廚房、儀門、大門、皂隸房各三間。
注:《康熙淮安府志》記載的“郡邑公署”,有關府治、縣治部分,與第四章第四節相同,不再節錄。其余部分從略。
二、《光緒淮安府志》對“憲司公署”與“郡邑公署”的記載都比較簡單,而且沒有截然分開。
淮安府暨山陽縣公署
萬壽宮:在舊城西長街南(舊志失載,此后來創建,謹列于公署條前)。
總督漕運公署:在舊城中長街。
盤糧廳:在城外北角樓西,今圮。
提學試院:在中長街(考棚在內)。
淮安府公署:在漕督署后街。
通判署:在府署側。
儒學教授訓導署:在府學內。
山陽縣公署:在中長街西。
典史署:在縣署側。
儒學教諭訓導署:在縣學內。
督理銷關署:在版閘。
中營副將署:在城內十王堂。
中營都司署:在西長街北。
左營都司署:在城內九阪橋。
守備署:在西長街北。
城守營參將署:在城內東南打箔巷。
守備署:在城隍廟巷。
淮安衛守備署:在漕督署東。
大河衛守備署:在北門內。
[鹽城縣公署]
縣署:在城東北隅。
典史署:在縣署儀門內。
教諭署:在學宮內。
沙溝司巡檢署:在沙溝。
上岡司巡檢署:在上岡鎮(本清溝司,后改駐上岡)。
游擊署:在城北。
守備署:在縣署西。
演武廳:在北門教場。
[阜寧縣公署]
縣署:在南門內(舊海防同知署)。
典史署:在縣署內。
訓導署:在學宮內。
廟灣場大使署:在南門外鹽市口。
草埝巡檢署:在永興集。
廟灣營游擊署:在小南門內。
守備署:在游擊署右。
葦蕩右營守備署:在葦蕩六垛。
[清河縣公署]
漕河總督署:在城內西南隅。
淮揚道署:在漕督東北。
新建行臺:在西門大街后,內有考棚三十余間。
清河知縣署:在北門內。
典史署:在縣署大門內。
澗橋司巡檢署:在漁溝鎮。
四閘官署:在各閘。
儒學教諭署、訓導署:并在學宮內。
淮揚鎮署:在縣治東。
參將署:在王家營(舊外北主簿署)。
游擊署:在鎮署南。
都司署:在鎮署東。
守備署:在鎮署東南。
淮安府同知署:在北圍內。
[安東縣公署]
縣署:在化龍橋西(舊安東州治)。
典史署:在縣署北(今廢)。
長樂巡檢署:在長樂鎮。
五港巡檢署:在五港口鎮。
佃湖營都司署:在佃湖。
[桃源縣公署]
上行宮(于家店)、下行宮(縣治東二十里),皆圣駕南巡時建,今圮。
縣署:在北門內。
縣丞以下各署,均久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