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時期的淮安運河
2016/5/19 16:47:53 作者:潘俊青 閱讀:9741 評論:條
隋煬帝開挖汴渠,改道邗溝,其目的并不是像野史所說的那樣,為了“尋歡作樂”,主要是看中東南地區的財賦。登基伊始(大業元年605年),便“發淮南諸州郡丁夫十余萬,開邗溝,自山陽淮至于揚子江,三百余里,水面闊四十步!比粢验L江、黃河聯系起來,中間只有利用一段淮河,而淮河水惡流急,因此自唐開始,便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改善這條運道的航運條件。
《舊唐書·齊浣傳》:“浣開伊婁河,數年復為汴州刺史,淮汴水運路,自虹縣至臨淮一百五十里,水流迅急,舊用牛曳竹索上下,流急難制,乃奏自虹縣下開河三十里,入于清河……又開河自淮陰縣北岸入淮,免淮流湍險之害!本褪菑你旰涌诹黹_一條新河直線進入淮陰的淮河,表面上看來,在運程上可以大大縮短,但是兩地的水位落差不變,相對坡降反而增大,不僅未能解決“淮流湍險之害”,反而使得航道流速更大,“久之,新河水流復急,又多僵石,漕運艱澀,行旅弊之!饼R浣在潤州任上開伊婁河,成為佳話,到汴州開虹淮運河,卻沒有成功,說明沒有人工節制的淮河,河底比降大,流速也大,任你怎么開河,并不能改變水流速度。
在北宋時期,運河上的工程設施已經相當完善,特別是溝通江、淮的邗溝渠化水平最高,運河上建有許多堰埭、船閘、斗門建筑物,以保持水位和調節航深。到重和元年,在“真、揚、楚、泗高郵運河堤岸,舊有斗門、水牐等七十九座,限則水勢,常得其平!
開創宋代運河新局面的當首推喬維岳,他在公元984年,在楚州(淮安區)開沙河,首創世界第一座“船閘”,繞過灣多流急的山陽灣,使楚州到磨盤口這段坡河,成為平水航道,為避淮通航提供了借鑒。因此到了宋仁宗時,有人異想天開地要效法喬氏,“議者謂楚水多風波,請開盱眙河,自淮趨高郵!碧嶙h從盱眙開一條直河,直通高郵,可以大大縮短航程,又可以避開淮河風浪之險。方案相當誘人。當時孫長卿為江、浙、荊、淮發運使,認為這個計劃難以實施,堅決反對,理由是“地阻山回饒,役大難就!彼稳首谮w禎,不知是昏庸還是盼漕心切,居然批準了這一荒唐方案,征夫數萬開挖,最后雖勞民傷財,“卒以不可成,罷之!绷粝乱欢芜z跡,這就是《光緒盱眙縣志稿》中記載的“今淮口至云山有河跡,一名枯河,”又稱直河。
由于洪澤運河效益明顯,負責漕運的官員便想將洪澤運河繼續向南延伸,提出這個倡議的是發運使羅拯,“復欲自洪澤而上,鑿龜山運河以達于淮!彼紊褡谮w頊,是批準洪澤運河的決策者,對于龜山運河也認為方案可行,但由于前有趙禎盱眙直河的前車之鑒,尚存一定顧慮,他不敢貿然批準,于是先召發運使蔣之奇,征求他的意見。蔣之奇認為:“上有清汴,下有洪澤(運河),而風浪之險止百里,淮邇歲溺公私之載,不可計。凡諸道轉輸,涉湖行江,已數千里,而覆敗于此百里間,良為可惜!彼J為上有汴河,下有洪澤河,中間有風浪之險的只有近百里航程,而這百里淮河航道,一年沉溺的公私船只,不計其數,這些船只是經過各地轉輸,涉湖行江航行數千里,最后卻沉溺在這百里的河面上,實在是可惜。因此他也建議“宜自龜山蛇浦,下屬洪澤,鑿左肋為復河,取淮為源,不置堰閘,可免風濤覆溺之患!笔Y之奇不僅闡述鑿龜山運河的必要性,還提出龜山運河的具體走向,就是在淮河東岸,從龜山到洪澤平行開一條人工河,上引淮河水源,下用洪澤閘節制,可以大大改善航運條件。
趙頊又遣派都水監丞陳佑甫經度。陳佑甫說:以前有一個叫田棐的人,任淮南提刑時,就曾提出過要開這條河。后來只開了洪澤鎮以下一段,洪澤以上卻沒能開挖,這是個遺憾,F在蔣之奇的方案,既不用建閘,只是隨淮河水面高下,開深河底,因勢利導引淮通流。但惟一是工程浩大,還要投入大量費用。接著,陳佑甫話鋒一轉:不過,按照過去在這段河面上,每年要沉溺糧船達一百七十艘之多,如果用數年的損失費用,開這條河還是合算的。趙頊則認為“損費尚小,如人命何?”他認為損失的費用是小事,還有船家的生命又怎么算呢?于是“乃調夫十萬開治”。
蔣之奇是龜山運河開鑿的主持者,在當時還沒有完善的勘探設施,為了摸清地下土質情況,“率一二里,輒鑿一井,以測地之土石!笨芍^認真負責。正因為前期工作做得細致入微,龜山運河從元豐六年正月開工,到二月便告成,長五十七里,闊十五丈,深一丈五尺。自此在淮安境內漕運船只,完全避開淮河而航行在人工運河上。宋神宗趙頊,要蔣之奇撰文記錄,刻石于龜山后,遺憾的是因洪澤湖形成,今人已無法覽其真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