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壩的興衰及遺存
2016/5/30 9:54:36 作者:樊國棟 閱讀:9389 評論:條
聯通江淮的邗溝,開鑿于春秋時期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它的終端在淮安末口。宋初堰改石閘,并建南、北二斗門,成為現代船閘之雛形。明成祖建都北后,命平江伯陳瑄總理漕運,坐鎮淮安。當時,“南糧歲漕四百萬(1404),為減輕仁字壩的負擔,保證漕船暢通,陳瑄在仁字壩西北的淮河南岸,建造了義字壩,與仁字壩相連。隨后又在末口上游相繼興建了禮、智、信三壩。
興建五壩的背景
南宋以后,黃河經泗水奪淮入海。從此淮水下游的水量陡增。泗水入淮的清口下游,緊連著U形的淮河山陽灣,哪里經得住黃、淮合流順勢而下的沖擊?漕船經山陽灣最南端的末口石閘入淮,常因水流湍急而遭致覆溺之災。
為確保漕運安全,必須設法避開山陽灣風濤之險。明洪武元年至三年(1368-1370),淮安知府姚斌選址于末口下游的新城東門外柳淮關(俗稱下關),建筑仁字壩,將邗溝及老城南面的湖水引至壩口,壩東為牽路,西即城基。從南方北上的船只抵達仁字壩,卸下糧食或貨物,借助壩兩端的轆轤絞拉,將空船車盤過壩,復裝船入淮。使用了1800多年的著名末口,被改作了新城北水關。
明成祖建都北后,命平江伯陳瑄總理漕運,坐鎮淮安。陳瑄在仁字壩西北的淮河南岸,建造了義字壩,與仁字壩相連。隨后又在末口上游相繼興建了禮、智、信三壩。
這五壩,并非我們熟知的攔河壩,而是壩體與水流方向平行或呈鈍角的“順河壩”,專選擇凹岸建筑,避開河道主流的沖刷。所以五壩既是護岸工程,更是漕糧及大宗貨物的轉運碼頭。
五壩由興而衰的歷程
陳瑄從訪問故老中聞知:淮安城西的管家湖(亦稱西湖)西北,距淮河鴨陳口僅二十里,與清口相值,宋喬維岳曾在兩地之間鑿“沙河”;如若沿著故沙河的舊渠影開掘深浚,引入湖水,定可減少過五壩需車盤入淮之勞費。陳瑄采納了故老建議,于永樂十三年(1415)沿故沙河遺跡鑿清江浦,自西門抵板閘,以便漕運,名謂‘新路’”。還從板閘以西再分置四閘“嚴司啟閉”,以阻黃淮內奪倒灌!靶尬彘l,復五壩”,一時傳為美談。
清江浦新水路避開了山陽灣湍急水流的危險與車盤入淮的勞費。五壩逐漸衰落,但尚未達到放棄不用的地步,每“遇清江口淤塞,官民商船經此盤壩入淮”。
據《京杭運河志(蘇北段)》第三編《船閘演變》載,明成化七年(1471)漕河水涸,筑閉五閘中的新莊閘,設清江浦東西二壩于清江浦漕河之北的淮河南岸,專門車盤鹽船,以補淮安仁、義二壩之不及。后來,“清江浦東、西二壩亦稱仁、義二壩”。弘治十七年(1504),揚州、淮安段運河淤淺,筑塞請江口,修繕淮安仁、信等老壩,以利蓄水。至正德二年(1507),因冬春淮水消退,清江浦淤淺,外河與里河水高下懸隔,車盤過壩已不能,于是改清江浦東西二壩為內、外二閘,以方便啟閉,利于節水通舟。
萬歷七年(1579),將新城西北的禮、智二壩加筑,車盤貨船過淮至對岸,改經旱路,用車輛運至清口,再繼續由中運河北上。清江浦的仁、義二壩因跟清江閘相鄰,恐有沖浸,便移筑于天妃閘內。唯淮安信字壩久廢不用。
萬歷十七年(1589),黃河由草灣直趨安東(今漣水),淮安新城北門外大河淤棄而迅速瘦身,被改稱為“市河”,淮安五壩終被徹底廢棄,距今已426年。
五壩遺址及相關遺存
仁字壩:位于新城東門外正對面的下關街東端的今東仁橋一帶。
義字壩:位于仁字壩的西北。后來演變成的新城“市河”仍然連通兩壩遺址。今天,除了市河與東仁橋兩處陳跡,仁、義兩壩已無跡可尋。
禮字壩:位于新城西北角,遺址處也曾建有一橋跨越市河,人稱“禮字壩橋”。20世紀50年代,在市河進一步萎縮的情況下,曾將5-7米長的花崗巖條形石換成厚實的木板橋。本世紀初,拓寬翔宇大道時,由于大道的此段正好壓在新城的北城墻基礎上,遂將此段市河的彎月形走向調整為跟大道并列,形成快車道與北側慢車道之間的獨特隔離帶,并在兩岸裝配漢白玉護欄,禮字壩橋被完全廢棄。慶幸的是,作為禮字壩的原始參照物——新城西門舊城門的遺跡尚存。而老城北門大街的延長線與翔宇大道交匯的十字路口,一直被稱作“禮字壩”;按照2007年第九屆聯合國地名標準化大會暨第24次聯合國地名專家會議精神,老地名已被確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反映特定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禮字壩”地名,將會長期存在下去。
智字壩:位于今翔宇大道國際商城正門對面約300米處,本與禮字壩相連。三年前還能見到其遺存,表現為烏沙河分叉前隔河相望的兩處高墩。壩體的東部遺址,落在今玖瓏灣住宅區后檐的西北段圍墻根到馬路中心線一帶。作為智字壩的重要遺存有:國際商城內特意留下來的“烏沙河”殘段;國際商城對面的翔宇大道東側曾經跨越烏沙河的“頭橋”(鐫有“頭橋”字樣的石梁,今存沈坤狀元府);玖瓏灣住宅區后檐西北角“利濟橋”。這些遺存連同程公橋,都在漕運圖上有標注。
信字壩:位于翔宇大道“板閘岔道”公交?空灸线叺穆沸,本與智字壩相連。這一帶在修建翔宇大道前稱作窯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