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閘旗桿有三根
2016/6/9 20:40:39 作者:蔣寶龍 閱讀:8140 評論:條
民間廣泛流傳淮安板閘旗桿獨一根。據考證,板閘旗桿有三根,卻鮮為人知。
板閘淮關始建于明朝永樂14年(1416),用于征收水道稅收。在板閘淮關首先豎立的第一根是大清國旗(杏黃旗)。當時康熙特別重視板閘的這條黃金水道。特派朝廷二品大員慶元王爺(鑲藍旗)在板閘督建淮關府衙,并在府衙門口豎起第二根大旗,因慶元王爺屬努爾哈赤鑲藍旗子弟,因此第二根旗桿為鑲藍旗旗桿;搓P關旗旗桿為板閘的第三根旗桿。
據傳,第二根旗桿毀于劉墉之手(乾隆年間一品官)。傳說劉墉微服私訪下江南,因沒設官旗,官號而被淮關差役強行攔住交費,而發生口角。由于劉墉化裝平民,加上彎腰駝背,差役很是看不起他,于是對劉墉橫行霸道,出言不遜,并將當朝一品劉墉綁在衙門口的旗桿上,劉墉很是生氣,決心懲治一下這些污吏。劉墉于是笑瞇瞇地叫下人拿出自己的官符,差役看到官符大驚失色,立即秉報淮關大人。大人一看官符更驚恐萬分,知道犯下滔天大罪,跑到劉墉跟前跪下請罪,磕頭求饒,立即給劉墉松綁。劉墉冷笑著說:“慢來!綁我容易松我難,你一個小小的淮關差役,如此野蠻橫行,還有平民百姓過的日子嗎?”淮關大人連連磕頭,要給劉墉松綁。劉墉說“不行?要想放我下來,將我從你這旗桿頂上吊下來!北O督更連忙磕頭,求饒了他這一次,下次再也不敢讓差役橫行霸道,欺行霸市。劉墉決定懲治這位關吏,說:“為了平民百姓生計,讓你們牢牢記住,給我砍掉這根旗桿!被搓P大人無法,只好下令將關前這根鑲藍旗旗桿砍倒在地。至此板閘淮關就剩兩根旗桿了。
板閘淮關豎立的第一根大清國旗桿毀于北伐戰爭,討袁護國軍某部,路過板閘,看到這兒居然還有一根大清國旗旗桿豎立在這兒,怒不可遏,架起一門大炮轟的一聲,大清國旗倒下了,護國軍將士哈哈大笑。就此板閘旗桿就剩了一根了。從那時候開始,民間廣泛流傳著“板閘旗桿獨一根”的說法,一直流傳至今。
那么,板閘僅剩這獨一根旗桿又毀于何時呢?
那是1946年初冬,國民黨挑起內戰,當時解放軍鹽河獨立團負責攻打淮安城。團長張淮玉帶領官兵到處找攻城的器具,一眼就看中了板閘的這根旗桿,找到當時頑鎮長趙端甫,要用這根旗桿,作為攻打淮安城的梯子。
張團長承諾,解放后重新歸還豎立板閘的這根旗桿。趙端甫實在無法,只好找來蔣國政木匠師傅和淮安南門潘成高(潘四爺)師傅等共同商議如何鋸倒這根旗桿。因旗桿太高太粗,當時木匠鋸子很短,怎么鋸倒這根直徑三尺多粗的旗桿?他們著實為難。這時蔣國政師傅想出主意,將三根小鋸條拿到莊家鐵匠鋪鍛打對接成一根長5尺多的大鋸條,臨時制作成一根大鋸子。大家一起動手,花了2天多時間,終于將這根旗桿放倒,倒向里運河對岸一摜三截,接起來一量,足有20來丈長,攻城的梯子就此制作成功了。板閘這獨一根旗桿,為第一次解放淮安城而立下汗馬功勞。
至此,板閘的三根旗桿就這樣永遠地消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