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運研究檔案、圖書、期刊索引
2016/6/19 20:19:03 作者:中華文史網 閱讀:12340 評論:條
圖書:
清托津纂修:《欽定戶部漕運全書》,清嘉慶間[1796-1820],2000年。
清楊錫紱纂:《漕運則例纂》,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揚州,2003年。
清楊錫紱纂:《漕運則例纂》,清乾隆35年[1770],2000年。
清潘世恩纂:《欽定戶部漕運全書》,, 清道光24年[1844],2002年。
清傅云龍纂:《漕運全書》,漕運全書 [普通古籍] / (清)傅云龍纂,1999年。
謝純明撰:《漕運通志》,楊宏,楊宏, 明嘉靖7年[1528],1999年。
危素,崔旦撰,曹溶撰:《元海運志》,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北京,2008年。
危素,崔旦撰:《元海運志》,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北京,1996年。
危素撰:《元海運志》,中華書局,北京,2004年。
清王芑孫撰:《漕運議》,清(1644~1911),1999年。
清潘世恩撰:《欽定戶部漕運全書》, 清道光24年[1844],2002年。
清曹溶撰:《明漕運志》,晁氏,晁氏, 清道光11年(1831),2000年。
清曹溶撰:《明漕運志》,涵芬樓,上海,1999年。
清倪在田撰:《漕運》,倪氏,倪氏, 民國24年[1935],2001年。
明楊宏撰,明謝純撰:《漕運通志》,方志出版社,北京,2006年。
明謝純撰:《漕運通志》,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北京,2003年。
明謝純撰:《漕運通志》,楊宏,楊宏, 明嘉靖7年(1528),1999年。
明劉仁本撰:《海道漕運記》,一卷 / (明)劉仁本撰,海道漕運記 [普通古籍],2000年。
清曹溶撰:《明漕運志》,明漕運志 [普通古籍] / (清)曹溶撰,2000年。
清曹溶撰:《明漕運志》,涵芬樓,上海,1999年。
清蔡紹江撰:《漕運河道圖考》,, 清[1644-1911],1999年。
周良:《通州漕運》,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年。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三門峽漕運遺跡 黃河水庫考古報告之一》,科學出版社,1959年。
張升美、黃仁宇、張皓:《明代的漕運》,九州島出版社,2007年。
張升、黃仁宇、張皓:《明代的漕運》,新星出版社,2005年。
載齡纂修:《清代漕運全書》,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袁煒:《漕運碼頭》,作家出版社,北京,2009年。
于耀文:《漕運史話》,中華書局,北京,1996年。
于耀文:《漕運史話》,中華書局,1962年。
于德源:《北京漕運和倉場》,同心出版社,北京,2005年。
《欽定戶部漕運全書(道光朝). 一》,蝠池書院出版有限公司,香港,2005年。
《欽定戶部漕運全書(道光朝). 三》,蝠池書院出版有限公司,香港,2005年。
《欽定戶部漕運全書(道光朝). 二》,蝠池書院出版有限公司,香港,2005年。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史275, 政書類》,齊魯書社,濟南,1998年。
《漕運則例纂》,蝠池書院出版有限公司,香港,2005年。
清楊錫紱撰:《漕運則例纂二十卷》,北京出版社,2000年。
徐永杰:《漕運重地周家口》,鄭州大學出版社,2007年。
清載齡纂修:《清代漕運全書》,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北京,2005年。
清載齡修:《欽定戶部漕運全書》, 清光緒間[1875-1908],2000年。
清托津修:《欽定戶部漕運全書. 二》,成文出版社,臺北,2005年。
清托津修:《欽定戶部漕運全書. 一》,成文出版社,臺北,2005年。
清托津修:《欽定戶部漕運全書. 四》,成文出版社,臺北,2005年。
清托津修:《欽定戶部漕運全書. 七》,成文出版社,臺北,2005年。
清托津修:《欽定戶部漕運全書. 八》,成文出版社,臺北,2005年。
清托津修:《欽定戶部漕運全書. 五》,成文出版社,臺北,2005年。
清托津修:《欽定戶部漕運全書. 三》,成文出版社,臺北,2005年。
清托津修:《欽定戶部漕運全書. 六》,成文出版社,臺北,2005年。
楊宏、謝純撰:《漕運通志十卷》,齊魯書社,1996年。
吳琦:《漕運·群體·社會》,湖北人民出版社,武漢,2008年。
吳琦:《漕運·群體·社會 明清史論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吳琦:《漕運與中國社會》,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武漢,2000年。
吳琦:《漕運與中國社會》,漕運與中國社會 [博士論文] / 吳琦著 ; 熊鐵基教授指導,1996年。
文史徐永杰:《漕運重地周家口》,鄭州大學出版社,鄭州,2007年。
危素撰:《元海運志 海運編 明漕運志》,中華書局,1985年。
《三門峽漕運遺跡》,科學出版社,北京,1996年。
蘇金、玉江太新:《漕運史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年。
彭云鶴:《明清漕運史》,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北京,1995年。
《漕運議單》,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北京,2003年。
潘鏞:《隋唐時期的運河和漕運》,三秦出版社,西安,1999年。
潘鏞:《隋唐時期的運河和漕運》,三秦出版社,1986年。
李治亭:《中國漕運史》,文津出版社,臺北,1998年。
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運》,中華書局,1995年。
李文治:《清代漕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北京,2008年。
李文治:《清代漕運》,中華書局,北京,1996年。
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江太新:《漕運史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北京,2000年。
席裕福輯,沈師徐輯:《皇朝政典類纂, 漕運》,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臺北,2004年。
吳穎炎輯:《國學備纂. 24, 荒政;漕運;河渠;水利;氏族》,文史哲出版社,臺北,1999年。
清托津輯:《欽定戶部漕運全書》,, 清嘉慶間[1796-1820],2002年。
盛康輯:《皇朝經世文編續編, 戶政(漕運、鹽課)》,文海出版社,臺北,2001年。
清阮元輯:《續修漕運全書》,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北京,2002年。
美黃仁宇:《明代的漕運》,九州島出版社,北京,2007年。
美黃仁宇:《明代的漕運》,新星出版社,北京,2005年。
明楊宏明、謝純撰、荀德麟、何振華點校:《漕運通志》,方志出版社,2006年。
故宮博物院:《漕運則例》,海南出版社,2000年。
故宮博物院:《欽定戶部漕運全書》,海南出版社,2000年。
故宮博物院:《浙海鈔關征收稅銀則例 九卿議定物料價值 漕運則例》,海南出版社,2000年。
高春利:《漕運文化研究》,學苑出版社,北京,2007年。
范然:《江河要津》,江蘇人民出版社,南京,2004年。
董繼瑚:《清代漕運之研究. 上編》,天津書局,天津,1996年。
陳峰:《漕運與古代社會》,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西安,2001年。
常征:《北京漕運和大運河史 : 待改稿》,北京市社會科學研究所,北京,2008年。
《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 56, 史部·政書類》,書目文獻出版社,北京,1998年。
《欽定戶部漕運全書》,海南出版社,?,2001年。
《漕運則例》,海南出版社,?,2001年。
《浙海鈔關征收稅銀則例 九卿議定物料價值 漕運則例》,海南出版社,?,2001年。
《漕運全書》, 清[1644~1911],2000年。
《漕運議單》, 清[1644~1911],1999年。
《漕運真傳》, 清-民國[1644-1949],2002年。
《漕運昔聞》,江蘇泰州新華書店,江蘇泰州新華書店, 1984,2002年。
《漕運全書》,清(1644~1911),2000年。
《漕運議單》, 清(1644~1911),1999年。
《漕運廳北寺莊新筑堤壩情形圖》, [清光緒年間],1999年。
北京圖書館古籍出版輯組:《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 55 史部 政書類 漕運全書》,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年。
北京民俗博物館:《漕運文化研究》,學苑出版社,2007年。
鮑彥邦:《明代漕運研究》,暨南大學出版社,廣州,1996年。
《江制行省興復海道漕運記》,袁氏嘉趣堂,袁氏嘉趣堂, 明嘉靖29年~30年[1550~1521],1999年。
《漕運昔聞》,一卷 / (清)佚名撰,漕運昔聞 [普通古籍],1999年。:
會議論文
王波,"第八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余學群龍西斌,明清時期淮安漕運總督興衰史略,中國湖南石門,1999
倪玉平,"首屆“晚清國家與社會”國際學術討論會",試論晚清漕運官制變革,中國江蘇蘇州,2006
曹爾琴,"中國古都學會第四屆年會",中國古都與漕運,中國浙江杭州,:
期刊文章
佟輝,“《漕運通志》”,《明史研究》(第10輯)2008年。
孔凡英,“漕運對通州經濟的影響”,《北京歷史文化研究——北京史專題研究 , 2007 年》。
胡其偉,“漕運興廢與水神崇拜的盛衰——以明清時期徐州為中心的考察”,《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張強,“漕運與淮安”,《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韓麗娟,“腐敗問題的制度透視——基于清后期漕運改制思想的分析”,《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徐海清,“淮安將規劃建設中國漕運博物館”,《城市規劃通訊》,2008年,21期。
王彥智,“近代煙臺漕運的特點及現實意義”,《中國市場》,2008年,19期。
張光輝,“略論中國古代妨害運河漕運的犯罪”,《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8年,05期。
王明德,“論中國古代漕運體系發展的幾個階段”,《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3期。
劉捷,“明清漕運與通州城市建設研究”,《華中建筑》,2008年,07期。
張曉東,“秦漢江漢漕運的演進及其歷史價值”,《重慶社會科學》,2008年,01期。
曹凜,“唐朝內河漕運船的發展”,《中國船檢》,2008年,12期。
張曉東,“《水經注》所載漕運史與運河史資料及問題考述”,《重慶社會科學》,2007年,06期。
張榮強,“《新唐書·食貨志》玄宗朝兩則漕運史料”,《史學史研究》,2007年,03期。
江太新,蘇金玉,“漕運與淮安清代經濟”,《學!,2007年,02期。
尹鈞科,“從漕運與北京的關系看淮安城的歷史地位”,《淮陰工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尹鈞科,“從大運河漕運與北京的關系看淮安城的歷史地位”,《學!,2007年,2期。
張曉東,“五代時期的漕運與北方邊防”,《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7年,04期。
張曉東,“先秦秦漢漕運史研究概觀”,《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周松,“元代寧夏漕運新論”,《寧夏社會科學》,2007年,06期。
徐海清,“中國漕運博物館規劃設計方案出臺”,《江蘇城市規劃》,2007年,11期。
江太新,蘇金玉,“漕運與淮安清代經濟”,《淮陰工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荀德麟,“明《漕運通志》點校本前言”,《淮陰工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羅曉輝,“清初至道光年間漕運、鹽業與漢口的城鎮經濟”,《天府新論》,2006年,2006 (z1)期。
龔汝富,“清代江西誣扳漕運軍丁訟案淺析——以《康熙四十五年誣扳軍案集錄一本永遠存據》為例”,《清史研究》,2006年,04期。
楊永平,“天津港口物流活動之歷史考略——從漕運樞紐到國際物流中心”,《經濟問題探索》,2006年,04期。
荀德麟,“漕運總督署遺址公園修建始末”,《江蘇地方志》,2005年,01期。
張榮強,“初唐時期的江淮漕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年,01期。
劉清平,“明代漕運史淺談”,《滄!,2005年,1期。
劉岳,“消逝的帆檣——明清時代的漕運與漕船生活斷片”,《紫禁城》,2005年,04期。
王興文,“北宋漕運與商品經濟的發展”,《學術交流》,2004年,7期。
上官緒智,溫樂平,“從秦漢時期造船業看水軍戰船及后勤漕運保障”,《南都學壇》,24,2004年,2期。
邵院生,“論唐代漕運及其影響”,《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2004年,1期。
莫修權,“漕運文化與中國城市發展”,《華中建筑》,21,2003年,1期。
劉文智,“漕運與古代天津的興起”,《天津經濟》,2003年,02期。
陳樹亮,“楚州“漕運總督部院”重現歷史尊容”,《中國建設信息》,2003年,22期。
劉國祥,“內河漕運與內河航運比較研究”,《常熟高專學報》,17,2003年,3期。
馬曉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漕運與管理”,《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40,2003年,5期。
王艷,“重新審視北宋漕運的歷史價值”,《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2,2003年,1期。
孫彩紅,“"用斗錢運斗米"辨--關于唐代漕運江南租米的費用”,《中國農史》,21,2002年,2期。
吳建磊,“北宋汴河的漕運”,《中州今古》,2002年,06期。
何必如,“財稅史演義 第一二一回 通漕運便利民食 改鹽法降低費用”,《四川財政》,2002年,10期。
耿戈軍,“漕運史話”,《治淮》,2002年,6期。
楊純瑛,“從社會層面解讀中國漕運——評吳琦《漕運與中國社會》”,《中南民族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2,2002年,1期。
隋亮,“簡析清代后期漕運制度的變化對直、魯兩省沿河地區社會的影響”,《滄州師專學報》,2002年,04期。
楊小法,池飛飛,“京杭大運河與漕運”,《中國地名》,2002年,01期。
吳琦,“清代漕運水手行幫會社的形成:從庵堂到老堂船”,《江漢論壇》,2002年,12期。
周良,“通州漕運”,《北京文物與考古第五輯》,2002年,
周建明,“北宋漕運發展原因初探”,《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2001年,2期。
周建明,“北宋漕運與水利”,《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5期。
周建明,李啟明,“北宋漕運與治河”,《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3期。
石志宏,黎沛虹,“汴河漕運與北宋立國”,《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馮玉榮,“從社會史的角度審視中國漕運 --評吳琦《漕運與中國社會》”,《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1年,2期。
李育民,“陶澍改革漕運”,《學習導報》,2001年,03期。
周建明,“北宋漕運法規述略”,《學術論壇》,2000年,01期。
楊慧淑,“北宋年間汴河漕運”,《中州今古》,2000年,01期。
吳琦,“漕運與中國封建社會的長期延續”,《中國農史》,2000年,04期。
周建明,“論北宋漕運”,《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0年,02期。
沈頌金,“秦代漕運初探”,《中國經濟史研究》,2000年,04期。
柴靜,“宋代兩淮地區的水利和漕運”,《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薛瑞澤,“先秦至北朝河洛地區的漕運與倉儲”,《洛陽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8,2000年,3期。
吳琦,“漕運與古代農田水利”,《中國農史》,1999年,03期。
吳琦,“漕運與社會制衡”,《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01期。
王鑫義,“東晉南北朝時期的淮河流域漕運”,《安徽史學》,1999年,01期。
方競,“略論歐陽修“通漕運”主張”,《安徽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04期。
王艷,“論北宋汴河漕運制度”,《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1期。
陳峰,“試論唐宋時期漕運的沿革與變遷”,《中國經濟史研究》,1999年,03期。
秦明君,周小琴,“唐代的運河漕運”,《武漢交通管理干部學院學報》,1999年,04期。
嵇建琴,“中國古代漕運思想的演變”,《中國經濟史研究》,1999年,03期。
王艷,“北宋漕運管理機構考述”,《洛陽師范學院學報》,1998年,04期。
嵇果煌,“漕運春秋(下)”,《交通與運輸》,1998年,02期。
嵇果煌,“漕運春秋(中)”,《交通與運輸》,1998年,01期。
吳琦,“漕運與古代軍事”,《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1期。
吳琦,“漕運與古代農業經濟發展”,《中國農史》,1998年,04期。
楊杭軍,“嘉道時期漕運旗丁的若干問題”,《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2期。
羅慶康,“簡析劉邦時期的漕運”,《益陽師專學報》,1998年,03期。
楊杭軍,“略論清朝嘉道時期漕運之弊及其影響”,《中州學刊》,1998年,01期。
高榮盛,“唐代江淮漕運的歷史考察”,《安徽史學》,1998年,03期。
嵇果煌,“先秦時代的漕運”,《交通與運輸》,1998年,05期。
陳峰,“北宋漕運押綱人員考述”,《中國史研究》,1997年,01期。
陳峰,“北宋的漕運水道及其治理”,《孝感學院學報》,1997年,03期。
嵇果煌,“漕運春秋(上)”,《交通與運輸》,1997年,05期。
吳琦,“漕運與民間組織探析”,《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7年,01期。
陳峰,“清代漕運運輸者的私貨運銷活動”,《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4期。
高榮盛,“宋代江蘇境內漕運工程考述”,《江蘇社會科學》,1997年,02期。
梁理,“我國古代的漕糧與漕運”,《廣西糧食經濟》,1997年,03期。
吳琦,““漕運”辨義”,《中國農史》,1996年,04期。
李永康,張彩琴,“除弊興利 安國惠民——裴耀卿整頓開元漕運及其影響”,《滄!,1996年,06期。
陳峰,“簡論宋明清漕運中私貨販運及貿易”,《中國經濟史研究》,1996年,01期。
趙全鵬,“明代漕運中的商業活動”,《史林》,1996年,01期。
陳峰,“清代漕運水手的結幫活動及其對社會的危害”,《社會科學戰線》,1996年,02期。
吳琦,“中國歷代漕運改革述論”,《中國農史》,1996年,01期。
吳忠起,“漕運小史”,《物流技術》,1995年,02期。
趙全鵬,“明代漕運中的商業思想”,《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1期。
吳琦,“中國漕運產生的歷史動因”,《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3期。
崔世輝,“歷史創舉──元代首次海上通漕運糧成功”,《中國水運》,1994年,09期。
吳宏岐,“略論金代的漕運”,《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4年,03期。
周祚紹,“清代前期漕運及其對國內市場的影響”,《山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01期。
彭曦,“陜西洛河漢代漕運的發現與考察”,《文博》,1994年,01期。
孫陜龍,“張居正與漕運”,《陜西水利》,1994年,01期。
吳琦,“漕運的歷史演進與階段特征”,《中國農史》,1993年,04期。
潘京京,“略論秦漢時代的運河和漕運”,《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02期。
成剛,“明代漕運管理初探”,《財經研究》,1993年,07期。
吳琦,“清代湖廣漕運的社會功能”,《中國經濟史研究》,1993年,04期。
沈逸波,“北宋漕運系統述略”,《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01期。
郭孟良,孔祥君,“大運河漕運與中國封建社會的長期延續”,《商丘師范學院學報》,1992年,03期。
陳峰,“論漕運對中國古代社會的消極影響”,《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04期。
張照東,“清代漕運與南北物資交流”,《清史研究》,1992年,03期。
陳峰,“宋代漕運管理機構述論”,《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04期。
陳峰,“北宋東南漕運制度的演變及其影響”,《河北學刊》,1991年,02期。
吳宏岐,“略論元朝的西路漕運”,《河北學刊》,1991年,05期。
彭云鶴,“明清兩淮鹽私和漕運”,《鹽業史研究》,1991年,04期。
陳峰,“漕運與中國的封建集權統治”,《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02期。
郭孝義,“略論外國輪運勢力覬覦我國漕運”,《江蘇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1990年,01期。
吳琦,“清后期漕運衰亡的綜合分析——兼評胡林翼漕運改革”,《中國農史》,1990年,02期。
舒順林,“元代溝通南北的運河漕運”,《陰山學刊》,1990年,03期。
周建明,“北宋漕運與東京人口”,《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02期。
馬瑞俊,“黃河河性與我國古代漕運”,《河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9年,03期。
張照東,“論清代水路漕運方式的演變及其社會經濟影響”,《社會科學戰線》,1989年,02期。
吳琦,“清代湖廣漕運特點舉述”,《中國農史》,1989年,03期。
吳琦,“清代湖廣漕運與商品流通”,《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9年,01期。
李文治,“清道光后改革漕制議——江南農村經濟變化、漕運體制矛盾加劇與議行改制”,《中國經濟史研究》,1989年,01期。
丁進軍,“清末漕運史料選輯”,《歷史檔案》,1989年,01期。
伯瀛,“《隋唐時期的運河和漕運》出版”,《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05期。
程民生,“北宋汴河漕運新探”,《晉陽學刊》,1988年,05期。
吳琦,“漕運發展的階段性分析”,《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88年,04期。
戴鞍鋼,“清代漕運興廢與山東運河沿線社會經濟的變化”,《齊魯學刊》,1988年,04期。
冷東,“從臨清的衰落看清代漕運經濟影響的終結”,《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7年,02期。
曹國慶,“試述清代漕運的盛衰”,《歷史教學》,1987年,07期。
曹爾琴,“中國古都與漕運”,《唐都學刊》,1987年,02期。
丁進軍,“終清一代漕運未廢”,《歷史檔案》,1987年,01期。
江成棟,“《隋唐時期的運河與漕運》即將出版”,《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02期。
陳峰,“略論漕運與北宋的集權統治”,《歷史教學》,1986年,10期。
吳立余,“略論元和初期李巽的鹽法漕運改革”,《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02期。
楊亞非,“試論明代漕運方式的變革”,《社會科學戰線》,1986年,02期。
潘鏞,“中晚唐漕運史略”,《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01期。
丁進軍,“《清史稿·漕運》訂正一則”,《江漢論壇》,1985年,11期。
劉伯涵,“漕運船幫中的協作與秘密結社”,《史學月刊》,1985年,04期。
馮蔚然,“話說漕運”,《上海海事大學學報》,1985年,01期。
鄧亦兵,“清代河南漕運述論”,《中州學刊》,1985年,05期。
李廷先,“唐代江淮地區的漕運”,《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5年,04期。
殷崇浩,“《清史稿·漕運》訂補六則”,《江漢論壇》,1984年,01期。
馬志正,許韶立,“汾河何時失去漕運之利”,《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01期。
石凌虛,“關于《汾河何時失去漕運之利》一文的幾個史料問題”,《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02期。
林純業,“明代漕運與天津商業城市的興起”,《天津社會科學》,1984年,05期。
孔祥振,“試論歐陽修經濟思想中“通漕運”的主張”,《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學院學報》,1984年,02期。
李瑚,“清代嘉道年間漕運與鹽法的改革”,《求索》,1983年,05期。
王永謙,“清代乾隆中、晚期的潞河漕運——《潞河督運圖卷》的初步研究”,《中國歷史文物》,1983年,00期。
付志方,“劉晏與唐代漕運”,《學術月刊》,1982年,06期。
李天佑,蒿峰,“明代漕運的幾個問題——讀《明史·食貨志·漕運篇》札記”,《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2年,01期。
蒿炎培,“明代漕運與會通河的疏!,《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79年,06期。
鄒逸麟,“從含嘉倉的發掘談隋唐時期的漕運和糧倉”,《文物》,1974年,02期。
樊樹志,“明清漕運述略”,《學術月刊》,1962年,10期。
史念海,“三門峽與古代漕運”,《人文雜志》,1960年,04期。 :
學位論文
王偉,論明清時期漕運兵丁,2007,碩士,P
陶敏,明清淮安漕運與地方社會,2008,碩士,P
劉峰,包世臣漕運改革思想探析,2007,碩士,P
何玲,論經世派與道光六年漕運改革,2001,碩士,P
呂兵:《從道光四年漕運危機看道光朝政治效能》,從道光四年漕運危機看道光朝政治效能 [碩士論文] / 呂兵著,2004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