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東岳廟會
2016/7/3 11:29:54 作者:徐懷庚 閱讀:10590 評論:條
今年農歷五月初一,從天剛蒙蒙亮始,淮安區東岳廟院內便是人山人海,善男信女,絡繹不絕。有到各殿堂叩拜的,有到各爐口焚香的,有到齋堂吃齋飯的……
歷史上淮安城鄉廟會之風非常盛行。在淮安區,就有東岳廟會、河下大都天會、河北小都天會、平橋笑人會、板閘小人會、新城高神會、下關海神會……出會的形式自由多樣,為民眾喜聞樂見。在眾多廟會之中最具影響的要數東岳廟會,廟會上除了有信眾抬著東岳大帝神像出巡外,還有好多民間藝術表演。隨著淮安東岳廟重新修復開放,中斷多年的淮安東岳廟會這一文化遺存又被民眾拾起。
重現 間斷多年的民俗廟會又來了
今年農歷五月初一,從天剛蒙蒙亮始,淮安東岳廟院內便是人山人海,善男信女,絡繹不絕。有到各殿堂叩拜的,有到各爐口焚香的,有到齋飯堂吃齋飯的……19年前,千年東岳廟重新修復對外開放,隨之中斷58年的廟會民俗文化又在東岳廟重現。隨著社會的變化,人們沒有像明清時代那樣,抬著東岳大帝出巡,只是在廟院內吃齋飯、送瘟神、拈香叩拜、求福消災。
淮安東岳廟始建于唐代貞觀年間,相傳為陳知節所建,盛于明清。后經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戰火、自然災害等,至解放初期已破爛不堪,“十年動亂”時期,廟內神像被破壞殆盡,1996年秋,重修對外開放。
歷史上的淮安東岳廟占地二十余畝,有房屋數百間,供奉著玉皇大帝、東岳大帝等諸多神像,尤其是東岳大帝神像和七十二半班房神像是由香樟木雕刻而成,嘴、耳、眼、手等有相應機關控制可以動(這些機關只有道長知道)。古城百姓,除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東岳壽誕到東岳廟舉行祭祀外,還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一舉行規模宏大的東岳廟會,以禳災祈福。始于唐代、盛于明清的淮安東岳廟會隨著1939年春日本侵略者侵占淮安城,淮安東岳廟被日本鬼子搶占,道士們被趕走,廟會也停止了。
歷史 廟會主題是“東岳出巡收瘟消災”
五月初一東岳廟會的主題是“東岳出巡,收瘟消災”。然而,離五月初一還有好幾日,東岳廟內各爐口是香氣繚繞,敬香叩拜者絡繹不絕;各殿堂貢桌上貢品堆積如山;香領(香頭)帶著一幫一幫人跪拜申“黃表”;東岳戲臺上鑼鼓喧天,“十番”樂隊打擂賽熱火朝天;玉皇殿前是彩旗飄展、花傘旋轉;齋飯堂內熱氣騰騰、飯菜飄香,吃齋飯的香客走了一批又來一批;道長室內迎來一位又一位參與東岳出巡待從人員……農歷四月最后一日,不僅東岳廟內彩燈高掛,而且連同岳廟東街也是高懸彩燈,進出東岳廟的人川流不息。
廟會當日東方曉白,廟前后門大開,香客從前門進,隨巡者從后門進。齋飯堂有“紅三粥”(用紅棗、紅皮花生、紅豆和上好糯米熬成),食者自便,施錢隨意。參與出巡的待從者領好物器,站位等待。而參與出巡的民間藝術表演者則在后門外依次排隊,待岳駕出行后,再從后門進廟,出前門隨隊而巡。這樣整個出巡隊伍是陣仗鮮亮,旌旗飄揚,鼓樂齊奏。上午十時,由東岳廟道長明燭敬香,申“黃表”,恭請東岳大帝出巡,發炮三響,擊鼓三次。八名身穿彩衣、體強力壯的轎手把東岳大帝出巡像連同坐轎抬出,到東岳殿前大香爐繞一周,出東岳廟前門走岳廟東街,上東長街,穿府學街,到南門大街,過鎮淮樓,上北門大街,越夾城,進河下,到蓮花街東岳行宮處的神壇“祭壇”。東岳大帝“祭壇”后,中書班的待從站列兩旁,便有人哭喊著敬香叩拜,手執“黃表”告“陰狀”。太陽西墜前,出巡隊伍返道回東岳廟。
出巡 前隊已到河下,隊尾還在城內
東岳出巡隊伍是浩浩蕩蕩、綿延數里,前隊已到河下,隊尾還在城內,可見參與出巡的人之多。出巡隊伍大體分兩大段。前段是護駕出巡隊伍,最前邊是兩男青年各執銅鑼,嘴喊“東岳出巡”,手錘擊鑼,四個壯漢各舉白底黑字,畫有虎頭的“肅靜”、“回避”牌,幾十面彩旗隨后,緊跟著的便是十多人的“掛肉香會”,這些人每人手脖上掛錫爐,錫爐爐口直徑二十來厘米,爐內焚上好檀香,爐有三腿,爐外圍有三圈伸出三根銅鏈與爐鉤相連,爐鉤掛在提爐者的手脖子上,掛爐者大搖大擺,闊步前行,似若無其事樣,爐鉤陷入皮膚,不見出血,看者驚嘆不已,毛骨悚然。再后便是架擺在鐵板車上的一尊大口徑的青銅香爐,爐內香火旺盛,沿途有善男信女不停向爐內添香。八轎手抬著的東岳出巡神像坐轎隨行來到,所到之處,街兩旁觀者無不跪拜,叩請東岳大帝護佑,緊隨坐轎后邊的是七十二半班房待從。東岳廟里有七十二半班房,內有青衣班、紅衣班、家丁班、護衛班……半班是箱筘班。各班隨行的多達數百人,少則十來人。待從隊伍后邊,便是一艘用細竹、綢布等材料扎的“瘟船”。之后,便是放在平板車的大紅“功德箱”,四個道士拉推著,“功德箱”上口敞開,沿途觀者紛紛向“功德箱”內投放錢幣!肮Φ孪洹卞X幣滿了,隨行道士把錢幣扒到隨帶的黃色大香袋中,放在“功德箱”旁邊,出巡回廟再清點歸廟所有。
古城人說,過去的東岳廟會比過年還熱鬧,那真是一點不假。說完東岳出巡隊伍,再來述述觀會的人和事。每年出巡路線是固定的,因而在途經街道的兩旁,有的店家早早就在門前搭起觀賞臺,以便邀請南來北往的商戶觀看,有兩層小樓的居民早早就把樓上打掃干凈,掛上燈籠,以便遠道而來的親戚朋友在樓上觀看,淮城外鄉的百八十里的人則早早來城里投親靠友,或觀看廟會,或參與出巡。五月初一大早,沿途街道上便有好多板凳、桌子、木板車、籮筐等用來占著觀看位置。上午十時,東岳廟里發炮擂鼓,途經街道兩旁便是密密麻麻,擁擁擠擠,摩肩接踵,人頭攢動。當鑼聲漸近,開道隊頭到來,站在街中間的人們,便自動退到街兩旁,頓時路中間便空無一人,肅靜無聲,觀者跪拜的跪拜、禱告的禱告、敬香的敬香、施錢幣的施錢幣……看一次東岳出巡要三四個小時。
民藝 在廟會上盡顯藝術風采
東岳出巡隊伍后半段則是民間藝術表演的隊伍。隨巡表演的有吹、拉、彈、唱的十番鑼鼓;有邊走邊舞的打鈴槍、踩高蹺、耍黑驢、敲腰鼓;也有邊行邊玩的花船、蕩秋千、旋大傘……讓觀者眼花繚亂,拍手稱好,好多人情不自禁跟著跳起來、扭起來。
十番鑼鼓。十番鑼鼓是指有班鼓、板、堂鼓、大鑼、皮叉、小鑼、木魚、碰鈴、糖鑼、號筒等10多種打擊樂器交替打擊各種鑼鼓點子,因而被稱為十番鑼鼓。伴隨東岳大帝出巡隊伍中的“十番”樂隊,是一支由10個小“十番”樂隊組成的400多人的大“十番”樂隊,這10個小“十番”樂隊是從30多個“十番”樂隊經過擂臺賽選出前10名樂隊。每個“十番”樂隊,由八人抬著一個長方形的“十番”架子,架子四角有4根立柱、4根站腿。4根立柱是雕龍畫鳳,栩栩如生;4根站腿雕刻的是老虎,形象逼真;架子四周彩旗迎風招展,四周擋板和頂篷也是雕刻著各種花紋,髹漆華麗。演奏的樂手有的走在“十番”架子前面,有的站在架子里邊,另有備抬手跟著。十個小“十番”樂隊結成一串,由1名指揮者站在最前面的“十番”架子上,手拿指揮棒指揮“十番”樂隊,邊行走邊演奏。演奏的曲目有《朝天子》、《春來到》、《歸衣》、《陽告》等曲目,聲調悠揚,韻味十足。
轉大傘(也叫旋大傘)。轉大傘民藝表演中,有綢傘、紙傘、錢傘。綢傘上有巧手繡的山水、人物、花鳥,紙傘上有畫的亭臺、神像、動物,無論是手工繡的,還是手畫的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錢傘則是清朝順治、康熙年代有孔的大青銅錢穿編而成,傘的重量小的也有五十來斤,而大的傘則有二百來斤。
手撐綢傘、紙傘的人大都是身穿彩色鮮艷的衣服,腳穿圓口布鞋,傘在手中不停旋轉,一會兒從左手轉到右手,一會兒又從右手轉到膀上,或轉到肩上、頭上,或轉到空中,自己身子從地上打個滾再接住旋轉的傘。尤其是手執錢傘的那些人,個個是身強力壯,虎背熊腰,下身穿燈籠褲,腳穿圓口布鞋,上身只穿件坎肩,五十來斤、二百來斤的錢傘托在手心上,豎立而起,邁著大步跟著隊伍前行,有時把手中的錢傘旋轉起來,也從左手轉到右手,從手上轉到肩上或頭上。隨著錢傘的不停轉動,青銅錢相互碰撞發出“嘩嘩”響聲,如果說轉綢傘、紙傘完全靠巧勁的話,而旋轉錢傘的人則既要有巧勁,也有硬功。
耍黑驢。耍黑驢通常是兩個人配合,都身穿一身白衣白褲,腳穿藍色圓口布鞋,腰系紅綢布,頭扎紅綢布。這黑驢是紙扎匠用竹片、黑布、白布等材料扎制而成,一人手執彩球,一人身在驢中雙手提著黑驢,兩人配合默契,驢隨球動,一會兒搖頭晃腦,一會兒踢腿擺尾,一會兒地上打滾,引得圍觀人笑聲不斷,掌聲連連。
打鈴槍。打鈴槍的都是些十五六歲的男女孩子,他們是一些私人學堂組織來參加東岳出巡的,鈴槍是由一根一米多長的細竹竿上系好多枚銅線,再扣上紅、綠、藍等彩線,孩子們穿著統一多彩的服飾,女孩子頭上插花。他們左右手各拿一根鈴槍,有時敲打雙腿,有時敲打雙肩,有時兩把鈴槍對敲,有時晃動兩根鈴槍,敲打、擺動中的鈴槍上的銅錢發出清脆的碰撞聲,天真活潑的鈴槍隊是出巡隊伍中最年輕的。
此外,還有踩高蹺、玩花船、敲腰鼓、蕩秋千等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