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在淮南鹽引批驗所所在地儀征,每年鹽船開運前,便要舉辦臨江大掣的慶典,(鹽船的開江儀式)進行通宵達旦的歡慶;幢丙}引批驗所這里當亦如是。每當鹽船批量出棧遠行,鹽河兩岸衙署街市,旗桿高聳,鹽囤山列,張燈結彩;河中船只舳艫相接,帆檣林立。年輕好事者,應時歌舞,富商揮金,搭臺唱戲,施放煙火,祈愿天神護佑。
篆香樓是這一方的文化活動中心!独m纂淮關統志》卷12云:清乾隆年間,每歲四月十八日,凡板閘、淮北各坊鎮有香會者,俱集于此,稱為一時之盛。冒廣生《淮關小志》記載,說這個香會名“小人會”。
當年許多人的詩文記載此事。熊德慶的《竹枝詞》云:
鹽河一帶柳灣環,行到蓮亭意自閑。
十里桃花紅似錦,游人又上缽池山。
四月年年賽會朝,篆香樓外漫停橈。
笙歌畫舫知多少,不是頭橋即二橋。
程禹山《竹枝詞》云:
篆香樓枕小鹽河,小艇如梭往復多。
記得去年樓下見,芙蓉秋水隔簾波。
遙想當年鹽河中,除了鹽船以外,還有許多“笙歌畫舫”,真是別樣的一條亮麗風景線!邦^橋”、“二橋”、“程公橋”都是鹽河上的橋,吹吹打打的畫舫從橋下而過,過了以后,向西北去游“篆香樓”、愛蓮亭,看新開的玉蘭花。有的“游人”還要上“缽池山”,朝景慧禪寺,拜王子喬神觀。與揚州瘦西湖的節日活動極為相似,規模還是很大的。參與活動的多數是各種行業的從業人員,鹽運中的工人當為其主體,都是些勞動人民,所以稱之為“小人會”。這些活動表明,這里不是只有經濟活動,不是文化沙漠,也有節日的狂歡。
熊德慶字蘭坡,原名裕棠,候補主事,著有《浣花閣詩草》。曹駒字小倉,著有《種詩樓吟草》。二人皆道光間監生。詩中提到的愛蓮亭、缽池山、篆香樓,皆鹽河二面的風景區。
與此相似的還有都天會。都天會也是許多地方都有的廟會。相傳都天大帝是唐代開元進士張巡,安史之亂時堅守睢陽,至死不屈,后人仰其忠義,各地立廟奉祀;罩蓰}商更是把它當關公崇奉,并把這種風氣帶到河下來。河下都天會為大都天會,每年五月十六日出巡。出巡日,都天大帝像坐八人抬的綠紗大轎,前邊有人鳴鑼開道,后跟隨儀仗執事,旗牌傘蓋。再后面是是各行業的班會,其有鹽堿業的“民安會”、編織(鹽袋)業的“財安會”、腌切業的“魯安會”、南貨業的“寶安會”、家具行的“鍥安會”、泥瓦匠的“成安會”。隊伍中間亦有各種游樂表演人員,不停地表演挑花籃擔、跑驢、補缸等民間舞蹈。河北也有都天會,俗稱小都天會,在五月二十六出巡。出會隊伍中的表演項目較河下豐富多采,其中高蹺高達八尺,還要表演跌打跳躍的“打飛腳”,過橋上的臺階,能行走如飛,令人瞠目。車橋都天會則在四月三十日出會,情況大致相似。當年鹽業興旺,經濟繁榮,人民生活安定,頻繁的群眾性的節日文化活動,反映出乾嘉盛世河下的太平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