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閘三座觀音庵
2016/8/7 22:09:15 作者:沈國棟 閱讀:9258 評論:條
板閘觀音庵有三座:第一座位于風光秀麗的后湖亭東岸,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三年(1714)。第二座位于板閘太平街堆上,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九年(1774)。第三座位于淮關對面的里運河南岸,原名觀音寺,建于明朝萬歷十五年(1587)。
第一座觀音庵占地十余畝,近百間廟堂。廟堂正殿供奉著一位傳奇的神僧,這位神僧從云臺山將觀音大士神像背來板閘后湖亭東岸,在此建立廟宇供奉觀音菩薩。兩年后,由淮關監督在原湖心愛蓮的舊址上重建觀音庵。此庵歷年香火不斷,方圓十里百姓一年三節都來燒香拜佛,供奉神靈。1944年日本鬼子打到板閘,觀音庵遭到幾次轟炸,幾乎將此庵夷為平地,守庵護持蔡長林的一條腿被炸斷。1945年初新四軍在板閘一戰消滅了日本鬼子,虜了偽軍,板閘宣告解放。新四軍來到了觀音庵駐扎,治好蔡長林的斷腿,保住了他一條性命。接著新四軍又重新修建觀音庵,在此設立中共華中分局主辦的“蘇皖教育學院”,為我黨培養了大批的革命干部。蘇皖邊區政府主席李一氓親自視察此地,并將這里稱為我黨的“紅色搖籃”。
第二座觀音庵在板閘太平街堆上,此庵占地只有一畝多地,整個廟宇呈四合院形狀,其中分大殿、偏殿,門口有五級白礬石臺階,進入廟門有一四方天井。大殿里供奉著觀音神像,偏殿住有僧眾、主持。此庵供板閘圩里人常年燒香拜佛,香火很旺,庵堂用度都是關署官員和板閘富商向庵里施舍,并負責修繕,因此庵結構方整,有時板閘人還將庵里作為戲院子,在這里開鑼唱戲。
第三座就是河南的觀音庵了。此庵建立于明朝萬歷十五年(1587),由關署監督向僎所建。占地十余畝,有廟宇九十九間。是一座南北狹長依河而建的廟宇,青磚黛瓦,棗紅墻院,庵壇連體,是典型的淮安古建筑風格。中間設山門,局部二層樓宇,呈南庵北壇建筑布局。山門口,白礬石三層臺階,杌凳高的漢白玉門檻,左右石鼓神鹿走獸。南側六角方框內嵌著“觀音庵”三個大字。兩座樓殿及神壇的屋巔之上,都設有一個大銅葫蘆,格外亮人眼球。又因此庵建筑在運河堆上,居高臨下,更顯氣勢恢宏。令人惋惜的是毀于幾次戰亂。
河南觀音庵里有一尊觀音大士佛像,十分珍稀。這是一尊巨型的、翠玉佛體、金心、銀膽的大佛像,立于用紫檀木雕刻的蓮花寶座上。在大殿神臺周圍懸吊的琉璃燈的照耀下,垂眉莊嚴瓔珞容和的觀音菩薩像顯得栩栩如生,更令人肅穆敬畏。前來朝拜、還愿的人絡繹不絕,常年香火不斷。這尊珍貴的國寶玉觀音以及庵里許多價值連城的文物,在抗日戰爭中全被日本鬼子盜搶回國。
庵院內還有一棵三人合抱粗的銀杏樹。一進山門就看見樹上掛著一對樹乳,樹的正面有一座青銅香爐,供朝拜的善男信女焚香,祈求神樹庇佑。神奇的是獨顆銀杏居然開花結果,每年到銀杏收獲季節,周圍很多人都去祈求神果,意在多子多孫?上У氖谴松駱湟矚в谌毡竟碜优诨疝Z炸。
此庵和尚隆輿方丈,8歲入廟,謚號:快言法師。他勤奮好學,不但詩經嫻熟,精通國學,而且是一位書法大家,還與觀音庵東五里、淮上第一名剎“湖心寺”的方丈和尚愣定法師是摯友。兩位大師經常往來,在一起切磋佛法經書和書畫技藝。民國二十二年(1933),淮安縣舉行一次會考,隆輿和尚一舉獲得全縣第一名的美譽。時任縣長的牛作善曾在一次節日的前夕,派信使送請帖,特邀隆輿和尚參加慶宴。而他卻在請貼上寫下“任窮不入是非地”,請信使將原貼帶回。這位隆輿和尚不為名利,不問政事,一心向佛,一直活到80多歲在上海圓寂。
1942年,新四軍經過多次觀察,認為板閘河南觀音庵廟宇上百間,又有里運河的天然屏障,地形比較隱蔽,決定在這里修復廟宇建立新四軍后方制藥廠和被服廠,有效地為部隊提供了后勤保障。在板閘期間,軍民同甘共苦建立了魚水深情。據老人們回憶,當時的老百姓缺醫少藥,不少人害頭瘡,得天花麻疹,新四軍制藥廠的軍醫,為這些當地的百姓免費治療,而當地百姓也為新四軍收藏不少軍需物資。1946年國民黨又挑起了內戰,我軍為戰略轉移而暫時撤離。
此庵和板閘篆香樓同時都有一個傳奇的故事:兩座廟宇都是九十九間,不知什么原因,第一百間怎么也建不起來。兩處廟宇主持都想建到一百間,結果不是失火就是雷劈,誰也說不出具體原因,這也可能成為千古之謎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