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認識淮安 > 漕運研究 > 清江浦開鑿的契機及功效

清江浦開鑿的契機及功效

2016/9/5 21:37:47    作者:樊國棟    閱讀:8029    評論:0

    清江浦河開鑿之前,北上的漕船入淮,最初須經淮安老城北邊的北辰堰翻轉。自南宋黃河奪淮起,山陽灣水流變得異常湍急,為確保漕船安全,明洪武年初在下關建筑仁字壩,廢棄使用了1800多年的北辰堰。
  明成祖朱棣建都北京后,“南糧歲漕四百多萬石,全恃運河為轉輸。漕舟益多,轉輸益艱”。于是,命平江伯陳瑄坐鎮淮安,總理漕運。永樂二年(1404),陳瑄在山陽灣南岸挨著仁字壩,向西北相繼興建了義、禮、智、信四壩。
  這五個壩,并非攔河壩,而是壩體與水流方向平行或呈鈍角的“順河壩”,巧妙避開河道主流的沖刷。所以這五壩既是護岸工程,更是漕糧及大宗貨物的轉運碼頭。按總督漕運部院的規定,漕船由仁、義二壩入淮,商船、民船由禮、智、信三壩入淮。五壩的并存,維系了南來北往交通大動脈的暢通。
  過壩場景非常壯觀,亦頗費周折。當南方北上的船只抵達某一壩的腳下,均像以往抵達北辰堰一樣,卸下漕糧或貨物,借助壩頂兩端的轆轤絞拉,將空船車盤過壩去,復裝船入淮。
  陳瑄目睹車船盤壩入淮的艱苦勞費。后他訪問淮安故老聞知:淮安城西的管家湖(亦稱西湖)西北,距淮河鴨陳口僅十公里,與清口相值,宋代淮南轉運使喬維岳曾在這兩地之間鑿“沙河”;如若沿著故沙河的舊河影開掘深浚,引入湖水,定可減少車船盤壩入淮之勞費。陳瑄采納了淮安故老的建議,于永樂十三年(1415),親督役夫沿故沙河舊影,開掘成清江浦河。 
  為遵循“河水常平,船行自易”規律,有效阻隔黃淮內奪倒灌,于永樂十四年,沿清江浦河筑移風、清江、福興、新莊4閘;次年,在移風閘上游兩華里的湖口處,增建“上移風閘即板閘”。因石料不足,在密密扎扎打下的粗壯木樁之上,架以厚厚的木板為閘身。這獨特的板閘給人印象極深,以致原本頗有內涵的地名鳳里竟被這獨特而別致的“板閘”所代替,盡管次年就改為石砌,但木質基礎未變,作為地名的“板閘”,一直活在人們的口頭上,遂被地方志與水利志所采用。
  五閘顯然是現代船閘的雛形,其五閘五門的長線規模,即便是現代人也會嘖嘖稱奇。對這五閘的使用,當時還規定“單日放進,雙日放出”, 強調“嚴司啟閉”。在平緩水流、渠化航道上,我們的先人作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陳瑄“修五閘,復五壩” ,一時傳為佳話。
End全文結束
分享到:

已有0條評論

最新頭條
政協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委員會著作權所有 最佳瀏覽:IE8、1680x1050或以上 蘇ICP備13030079號-2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 | 安全政策
聯絡地址:江蘇省淮安市翔宇南道1099號7層 電話:+86-0517-85913685 郵箱:wshuaian@126.com 技術:淮安市淮安區政協文史資料研究中心
文史淮安網主辦單位
影音先锋色|国产人妖一区二区动漫黄片|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app|亚洲性爱在线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