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關安樂巷與和合巷
2016/10/31 2:57:09 作者:陳慶元 閱讀:8377 評論:條
下關自古以來有五條主要街道,都是東西走向,下關大街是一條龍形主街,商鋪鱗次櫛比,一家挨一家,熱鬧非凡,市面非常繁榮。還有四條后街,南邊一條后街在大街與泗河之間,稱泗河后街,主要經營業有藕行、柴行、土行、木廠、扎匠店,泗河沿河還有五個碼頭。下關大街以北還有三條后街,后街分別經營柴草,有四個柴草市,另外還有豬行、棺材店、燙鍋(屠宰生豬),最南邊一條后街還有一座聞名遐邇的“安樂園茶館”。
南北走向的巷子有十多條,巷名絕大多數是以姓氏來指稱的,比如丁家巷、胡家巷、余家巷、王家巷、林家巷、陳家巷、陳家豆腐店巷、許家巷;其次有堂子巷、和合巷、土地廟巷、迎臉巷、關帝廟巷。堂子巷因“日新池”澡堂子而命名的,迎臉巷是因巷子非常窄,僅夠一個人行走,如果迎面來一個人,兩人照面時必須都把身子側過來,不然就過不去,所以當地人稱此巷為迎臉巷,又叫水龍局巷。許家巷和關帝廟巷分別在不同時期被人為地堵掉了。唯獨安樂巷與和合巷是有典故的。
安樂巷,歷史上叫土地廟巷,因其臨街巷口有一座座南朝北的土地廟,地方人稱該巷為土地廟巷。說起下關土地廟,確實與其他地方土地廟不一樣,任何地方任何土地廟都是座北朝南,唯獨下關土地廟是面北的,有個比較神奇現象,過去凡是因病或其他原因進過土地廟的乞丐,基本上沒有能活著出來的。只有下關“黃三毛”進駐多年安然無恙,因為“黃三毛”是弱智的善良人,倍受下關父老同情。
為什么現在掛牌安樂巷呢?這兒有一個故事:“文化大革命”時期,有一位外地籍的下關居委會書記到下關赴任,看到“土地廟巷”的牌子就很惱火,當即就叫有人把它拿掉,重新命名,思來想去也找不出適當的巷名,最后就在巷內挨戶尋排,既沒有名人,也沒有典故,結果查實因巷中曾開設過一座安樂園茶館,于是就將此巷定名“安樂巷”。
據馬鳳岐老人回憶,他在很小的時候就聽到有關安樂園的傳說。安樂園是下關當時最有名的茶樓,舊址就在下關二層街小河底東岸,面臨街道,傍河而建,是一座三開間兩層小樓,樓后是灶間(專燒茶水的),整個茶樓上下的門窗都是木雕槅扇,四角挑檐,古式古香,確是品茗休閑的勝地。
安樂園大門口的樓檐是一塊燙金橫匾“安樂園”,臨街店門兩邊包柱上分別是燙金豎匾,上首是“春風壺中留客醉”,下首是“茶香座上待君來”。樓上有很多間雅座,每間雅座中都是花梨桌椅,墻壁都掛有書畫條幅,清風古雅,內蘊恬淡。西邊窗牖,兩邊一副對聯,上書“近水樓臺先得月,芳香茶葉最清心”。牖簾以外河水清碧蕩漾,河邊蘆葦隨風而舞,一邊品茗,一邊觀景,非常愜意,頓感香風古韻,通達透氣。
樓下東邊是柜臺,臺后是一排茶具架子,每個架格之中都擺放很多名瓷、名砂的茶壺、茶盅、茶碗。桌椅擺放整齊,西邊窗格可以穿放,樓室與作坊的門前設一巨幅折疊屏風,屏風上畫的是梅蘭竹菊。屏風前面設一高座,每日下午設書場,是說書先生首座。茶館、茶樓是供人歇腳、聚會、聊天、飲茶、聽書、打牌之處,下關“安樂園”茶樓亦是如此。主人將此樓傍河而建,真是名符其實的安樂園。安樂園茶樓是下關人劉正江祖輩經營的。
再說下關“和合巷”,首先要知道“和合”二字的含義!昂秃稀痹瓰閮蓚僧人,相傳是唐代詩僧寒山與拾得,兩人親如兄弟,同時相愛一女,拾得與其婚配。寒山得知后,離家為僧,拾得聞知寒山為僧,就舍女尋找寒山,在蘇州相逢后兩人一同入廟為僧,后來并把該廟立名為寒山寺(蘇州寒山寺的由來)。自此,世傳之和合神像亦一化為二,成為僧狀。猶為蓬頭笑面之神,一持荷花,一手捧盒,意為“荷”諧“盒”好,后世稱“和合二仙”或叫“和合二圣”。
后來民間凡婚禮之日,必掛懸“和合二仙”畫軸于洞房之中,喻意白頭偕老、永結同心,但也有懸掛于中堂的,以圖吉利。關于“和合二仙”還有很多傳說,上述傳說比較廣泛而已吧!至清代雍正年間,仍以“寒山、拾得”為“和合二圣”。
道“和合”二字的來歷,就知道下關“和合巷”的出處了,F在的下關和合巷原本是一條小巷子,巷子內只住著一戶人家。據陳步華老人講,該戶祖傳是相命的,祖輩人在相堂上懸掛一幅“和合二仙”的畫軸,畫軸上方是一塊題名“和睦堂”匾額,從上面“和合二仙”傳說內容來看,無非借此宣揚居家“夫妻和諧”,不知從何時開始,這家人又當上了“香頭”?聪嘁埠,看香頭也好,往往某個家庭不出現“事非”便罷,出現了是非就胡亂猜測,比如夫妻不和、家庭招災之類的。為了乞求平安、愿望好合,就打卦問卜,燒香許愿,下關及四方人等出現了這些問題,必定要到下關某家去,當然少不了“花言巧語”,跪拜“和合二仙”是少不了,事后居然平安無事,大家都認為是“和合二仙”保佑,神乎其神,世間不斷流傳,于是乎越傳越神乎,不知何時,下關這條南北走向的巷子就變成和合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