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橋老街
2017/1/16 8:43:38 作者:管傳生 閱讀:21024 評論:條
從記事起平橋街從早到晚都是繁華的,去一趟街也是我最向往的。似乎每月都要去一次,因為除夏天外,每月一定要去街上的浴室洗一把澡。那時街道比現在的要短些,只有現在的三分之二。最北面就是工具廠,院子很大,里面堆滿了收來的廢鐵,有十幾個工人掄著鐵錘將燒紅的鐵塊打成各種工具,誰家需要一把好刀,要到這里特意加工也行,因此在這里上班也是很自豪的。向南走兩邊居住著十幾戶住家,住家中間差不多就是浴室了,浴室也就四十多平方,門是布簾的,在木椅上鋪上大浴巾,也就是雅坐了,每一天,從開門營業到最后一名顧客離開,這里頭一直充滿著暖融融的氣息,服務人員也就三兩人,有一個姓周的老師傅非常友善,臉上始終帶著微笑,他跟每個來的顧客打招呼,就是我們小孩也不例外。再向南走是收購站,也是我們光顧最多的地方,我們總是將找到的蟬殼和其它廢品送到那里,也能得到幾個屬于自己的零化錢。
當然要提供銷社,那里是我們看得多買得少的地方,但有個地方確實給了我無限的快樂——賣文化用品的門市有租書的,盡管品種不多,如《鐵道游擊隊》《閃閃的紅星》等,但能經常借到也不是容易的事,因為那也是要付幾分錢的。最南邊就是大會堂了,那是鎮政府集中開會的地方,全是木凳子,偶爾也放些電影,多是戰爭題材,到了春節,縣淮劇團過來演出,給整個小鎮增添了節日的氣氛,每天要演兩三場,因此,大會堂門口經常擠滿了等待進場的人。
街東面中間有個稅務所,也就幾個人上班吧,自產自銷的小販收稅不多,主要還是收繳豬行交易的費用。最南面就是平橋人心目中的“五星級大酒店”——平橋飯店,這也是鎮上唯一的飯店,主要是住宿,到飯店的本地人并不多,更多的情況是有客人到了,自帶餐具進店,燒個平橋豆腐、百葉、雜燴之類招待客人,這種情況一年也沒幾次。每年春節前,店里會在臘月開始做平橋大糕和果子,那時絕沒有現在擔心的地溝油,所以非常香甜可口,但數量有限,想買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后來,街道由過去的泥地變成了沙石路面,兩邊的住房改造門面,經營各種生意,老街從南到北一天到晚都熙熙攘攘,街面很窄,汽車是不容易進去的,那時沒有任何招牌和廣告意識,招攬客人的最普遍方法就是盡可能的把貨物攤子向路中心靠,不時有因踩腳而引發的矛盾,當然大家都是鄉里鄉親的,吵上兩句就會有認識的人出面調解,還有吵出了交情的。難解決的是為攤位的大小而發生的爭執,這可沒辦法調解了,最后大家形成了共識,按先后次序,誰先到誰就先占著,后來的也就沒什么話可說,只有暗下決心明天一定早來,那時七鄉八鎮都到老街來趕集,最多的是林集和三堡。
對現在的平橋人來說,老街已經失去了商用價值,無論是清晨還是白天,老街都是那樣的安靜,偶有汽車經過,鳴一兩聲喇叭,才稍有一點吵鬧的感覺。由于新街的建成和不斷擴大,大多店鋪都遷走了,留在老街的沒幾家了,屈指可數,一個做秤的吳記衡器店,一個葛記餃面店,管記雜貨店,還有一個書店,一兩家診所,還有街北頭露天擺放的繆記鐘表修理行,他們幾十年門面沒裝飾過,店面無招牌,而且經營項目一目了然。比如,葛記餃面店多年來經營的就是三樣,餃子、餛飩、陽春面,最多只加一個餛飩面,但每天生意都很好。他們不愁客人不來,他們憑的是誠信和好味道,他們以獨有的方式延續著老街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