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沈坤狀元抗倭相關的古跡與地名
2019/7/31 10:40:37 作者:章來福 閱讀:7985 評論:條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在家守孝三年的狀元沈坤,看到倭寇在家門口奸淫燒殺,人民受盡折磨。抱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責任感,毅然變賣家產籌措資金,招募上千名青壯年,組成抗倭鄉兵。他們奮勇殺敵,終將倭寇消滅在淮安境內,地方得到安寧,沈坤率領的抗倭鄉兵,被百姓稱之為狀元兵。
因而,淮安也留下了沈坤率領抗倭鄉兵,抗倭的抗倭相關古跡與地名。
櫻桃園 : 淮安府山陽縣城東北十里遠的櫻桃園,其北為古淮河堆堤,向東約二里,即淮上名勝劉伶臺(今淮安區城東鄉劉伶村附近)。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倭寇從長江吳淞口流竄南通狼山,北侵山陽馬邏(今淮安區蘇嘴鎮馬邏村一帶),又向西直至城東櫻桃園,慘殺軍民無數。沈坤率領抗倭鄉兵在櫻桃園與倭寇發生激戰,倭寇大敗,F淮安區翔宇花園住宅小區北側,東西走向的道路(即西止經十路,東至鐵云路),命名為櫻桃園路。
備倭城 : 位于舊城與新城之間,該地段原為漕運的水道和“皆昔糧船屯集之所”,多為湖泊。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為防止倭寇入侵府城,沈坤建議淮安舊城與新城之間修建聯城,即在兩城的東西兩端增砌一道城,將兩城夾起、聯起,俗稱夾城、聯城,建有城門、水關,這樣消除了新、舊兩城之間的空白地段,形成“淮安三城新夾舊”的格局。沈坤給新造的城,命名“備倭城”。
夾城建好后,沈坤將抗倭鄉兵的訓練、駐守的大營移駐到夾城內。
平倭門: 夾城在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共設四座城門。東南城門曰天衢門、東北城門曰阜城門、西南城門曰天成門、西北城門也亦曰天衢門。沈坤將旱北門(在西天衢門北)命名“平倭門”。天衢門(舊址在北門大街東側,長安路的西南隅,原三建公司預制廠院內)撤毀已久,鮮為人知。
2015年,地方政府改造北門大街,為傳承地名文化,順其民意,將蓮花街東南側文渠上的橋,命名“天衢橋”, 并在橋欄板上鐫刻天衢橋的橋名。
狀元樓:沈坤建議修建夾城已予實施,使三城聯成一體,易守難攻,固若金湯。但由于戰時局勢緊張和財力限制等因素,使河下無法同新城、夾城聯成一體。沈坤經過深謀遠慮率領抗倭鄉兵,在河下建了不少的崗樓,樓下藏兵,樓上用以瞭望、報警之用,樓名為“御倭屯瞭所”。后人為紀念沈坤抗倭的功績,將他家附近一處的御倭屯瞭所” 改建成狀元樓。清咸豐年間,河下鄉賢殷自芳等人,最后一次倡議修復狀元樓,該樓在抗戰時期,毀于日寇之手。2015年,蕭湖景區工程開發建設中,在蕭湖的島上復建了狀元閣并打造成標志性景觀。
狀元府。荷蚶す示游挥诤酉轮裣镂髅芳蚁锟,已于2012年復建完畢,復建的狀元府邸特具江淮地區典型的民居特色,即將陳列布展,對外開放。另狀元府邸東南側城河上的石拱橋,命名為“狀元橋”。
金牛墩:位于淮安府城西北十里的管家湖,俗稱西湖(今清浦區黃碼鄉運南村境內,即淮安生態新城體育館附近),湖邊和水中有許多岡阜高墩,有處岡阜形體像臥牛,故稱金牛岡,俗名金牛墩。明代抗倭狀元沈坤的墓地在金牛墩,當地的不少文人墨客都曾到此憑吊。如明崇禎四年(1631)探花夏曰瑚,亦河下人,來此憑吊并題有《金牛墩懷古》詩文,歌詠沈坤抗倭的功績。
埋倭山: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農歷四月初六,千余名倭寇從海邊登陸西侵淮安,長驅直入,一路燒殺搶掠。沈坤已掌握了倭寇入侵規律,主動出擊,把抗倭鄉兵的主力,調集到距城60多里遠的姚家蕩一帶掘壕埋伏起來,只留少數精銳力量在城內守敵。果然不出沈坤所料,清晨,倭寇已侵犯城東櫻桃園一帶,大肆殺人放火,搶劫材物,倭寇犯下的滔天罪惡,已被在東門城樓上觀察敵情的沈坤和抗倭鄉兵們發現。正當倭寇得意忘形的時侯,沈坤一馬當先,率兵從城內猛沖過去,數箭齊發,倭寇首匪中箭而亡,群龍無首,倭寇掉頭奔東逃竄。沈坤率兵緊追不放,當倭寇進入伏擊圈還渾然不知。牛角號一聲吹響,早已埋伏在此的抗倭鄉兵從四面殺過來,與后面的追兵前后夾擊,終將這股倭寇徹底消滅?官拎l兵與當地百姓把800多具倭寇尸體集中掩埋,堆成一個高大的土墩,將土墩稱為“埋倭山”。人們為了懷念抗倭狀元沈坤的功績,還在“埋倭山”旁建了“報功祠”。這兩處遺址原在順河鎮丁姚村境內,上世紀八十年代,還有址可尋。
沈家灘 : 明末清初,沈坤后裔遷徙到距淮安90公里遠,東北方向的海灘(今濱?h濱淮鎮沈灘村)居住,海灘與韓國、日本隔海相望。沈家灘明代屬山陽縣管轄,是山陽縣最東部的地方,瀕臨黃海。清雍正九年(1731)析山陽、鹽城兩縣置阜寧縣,隸屬淮安府管轄,沈家灘劃歸阜寧縣管轄,后又劃歸漣東縣(后撤銷建置),今屬濱?h。沈坤后裔將居住的海灘,命名為沈家灘,供奉沈坤為一世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