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庫堂巷說大庫
2017/2/4 14:41:17 作者:高建平 閱讀:7634 評論:條
大庫堂(塘)巷,位于淮安區淮安府衙東部,巷名很特別,使人聯想到可能是古代淮安歷史上的某個官衙的糧庫。巷子曲徑通幽,回環曲繞,人經過此地,向東必須爬坡。正如近鄰汪三姑奶所稱,此地又叫“高谷堆”,很有年頭了。其奇特的地形,引起筆者的好奇。
淮安史料記載,清末民初淮安名儒段朝端就住在“高谷堆”南面,其讀書處椿花閣,就建在“高谷堆”旁邊。他熟于地方掌故,閑時搜羅地方文獻,凡舊聞、軼事、流風、遺俗,耳之所聞,目之所接,記憶之所感觸,時流連于心。
段朝端著作中有對大庫堂的記載:“予家宅后有高阜,傳為元總管府之庫基,俗呼大庫堂。上有居民十余家,近北為楊姓住。游北門,走后街者,側由臺山寺橋向南,循楊氏墻腳折而東,出觀音寺達大街。自楊姓宅,毀墻倒,行人超便,介然成路。由大庫堂一直向北,無復當時之紆曲!
筆者在閑時來到此地,其地人跡罕至,好似世外桃源,頗有絕塵之感。仔細觀察周邊環境及其地貌,段朝端所說的觀音寺,即現在的華潤蘇果超市,東邊確有大觀音寺巷,通現在的韓信北路。
從縣府巷向南行進,地勢逐漸提高,如上山坡,踏著每一寸土地,希望能發現與大庫堂相關的歷史遺跡。在向南拐彎向西的路邊,發現一塊青石,長180厘米、寬33厘米、厚18厘米,兩頭鑿成圓弧形狀,兩頭各鑿有相等檔距的圓孔一個,圓孔直徑7.5厘米。筆者猜測可能是大庫堂庫基遺址上的旗石構件,可能是元代淮安路屯田打捕總管的大庫堂重要遺存。附近居民不知其價值所在,隨意把這件文物放在路邊,并沒有人侵擾它,使它保存到了現在。
向西下坡,順著路道,不經意間竟發現其大庫堂遺址的下水道設施仍存。庫基下水道設施緊靠大庫堂巷汪三姑奶居住的東山頭,見有頗具規模的人工鑿成的長方形黃麻石條石壓在下水道上面,條狀壓蓋石長102厘米、寬51厘米、厚30厘米。據八十幾歲的汪三姑奶介紹:原有許多塊這樣的四四方方的大條石擺放整齊地壓在下水道上,由于年深日久,后來被人偷去了,只剩下東山墻跟前的這一塊條石。從現存的條石精心打磨的工藝程度,可見這大庫堂建筑遺址非同一般。
從大庫堂巷向南路口出來,碰巧遇上淮安鄉賢許海金先生(淮安古建世家)。他介紹,這里曾經還有一口圍有石欄桿呈八角形的大水井,可能是古代官衙內遺留下來的。井圈很大,井上石護欄是八角形的,在淮安非常罕見,上面雕有古典花紋,十分精致?上У氖,石護欄早年被人偷去,不知所蹤。但是井還埋在地下,如今已是無人問津,等著后人去探尋這個千古傳奇,也許能有新的發現。
從地形、地貌上看得出來,大庫堂庫基北邊地勢較洼。據大庫堂巷北邊的徐文兵老先生(今年99歲高壽)介紹,原來這地上周邊蘆葦叢生、河渠溝壑遍地,沒有幾戶人家,這里原有個紅草灘巷,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像這樣有著磚砌下水道、排水暗溝、八角水井、河道等與之相互聯系、布局相對完整的元代建筑遺跡,同時周邊散落著建筑構件。再通過查閱淮安名人著作進行考證,可確認該建筑遺跡應為元代的淮安路屯田打捕總管府的大庫堂庫基遺址。
元代淮安路屯田打捕總管的大庫堂庫基保存完好,布局清晰,是淮安作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具有標志性的不可再生的珍貴遺址,也是淮安城市發展過程中能夠保留下來的惟一一處元代建筑遺址,為宋元考古提供了重要的實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