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淮史百科 > 宗教祠堂 > 張汝梅墓地

張汝梅墓地

2017/3/4 15:07:56    作者:徐小兵、劉懷玉    閱讀:21336    評論:0

    張汝梅(1840—1901)字漢仙,河南密縣人,光緒二十三年(1897)官山東巡撫。晚年定居淮安東長街,人稱張公館。死后葬于山陽螞蟻甸雍莊,其地現為淮安區溪河鎮三官村永莊。筆者三官村人,這幾年對張汝梅墓進行走訪和調查,基本搞清該墓規制和被掘前后的情況。
  村民唐志文(84歲)說,聽他父輩人講,張大人下葬的前三天,張家來人在永莊、唐莊發放食品。要求墓域周圍兩個村莊幾十戶人家,三日內不得生火,不準動刀。所有人家的吃喝全由張家來人辦置安排。下葬當日盛況空前,送葬隊伍有幾百人,蜿蜒長七八里路。墓地位置在今三官村永莊西北300米處,坐北朝南,面積有十幾畝地。唐志文小時候經常在墳堆上面放牛。墓封土有3米多高,有一片松樹林,樹干有碗口粗。沒有石人石馬,有石桌,有石香爐、石花瓶。墳前有石碑,碑文已記不清了。只知死者姓張,人稱張大人墳。
  上世紀六十年代,張汝梅墓慘遭挖掘。村民張文炳(75歲)說,1964年初冬,永莊、唐莊和朱莊三個村的部分村民,用五天時間,將張大人墳的封土挖開,其土填入西北角的蘆葦塘中。墳堆西北角有一葫蘆形的大水塘,就是造墳時挖的,挖出來的土堆于張大人墳上。傳說冬天的時候,葫蘆塘中的水從不結冰。此水塘現在還有幾十平方米的水面。五天后封土挖平,棺木距地面還有約1米左右。棺有主副兩口,都有木槨。用白石灰填充。棺蓋有十幾公分厚,整塊的大板,全是朱紅大漆,漆面很新。男棺在東,女棺在西。男棺打開后,見死者蓋絳紫色的棉被。掀開棉被見張汝梅身穿官服,頭戴紅頂官帽,腰系玉帶,胸前有一串碧綠朝珠。死者面呈老生姜狀,睡在棺內。后臉色由黃變黑。當時永莊有一朱姓單身漢下到棺內,將玉帶從死者身上抽出摔碎。他見死者沒有腐爛,認為死者嘴里有寶物,遂用刀將死者嘴撬開,用手摳得一枚金錢。從棺中拖出死尸后,見棺內有玉馬、玉羊、玉牛、玉碗等幾件玉器,還有幾十件小的玉飾品。生產隊的干部將這些東西,用一個籮斗全部拿走了。未聽說有墓志銘。
   女棺打開后,尸體也沒有腐爛,但比男尸保存要好。女尸如熟睡一般,頭戴鳳冠,身蓋一絳紅色棉被。手腕戴玉手鐲,寶石戒指,寶石耳墜。身上大大小小紅紅綠綠的珠子有上百顆。風冠被一村民拿回家,放在屋外的雞窩上面。夜里月光映照,風吹冠搖,雞窩里的雞一夜不安。后家人將鳳冠扔到屋后的水溝里。
  兩具棺內還有很多的衣服和布匹,后來永莊部分人家就用這些衣服和布料做衣過的冬天。棺材板全部打了農具,用在農業生產上了。
  一個月后,張家的后輩人聽說墓地被挖,棺木被盜,經過政府和公安機關的協調努力,又將死者重新置棺下葬。據說張家人后來又將死者的尸骨移走了,再后的情況就不清楚了。
  現在張汝梅的墓地遺跡,只留下四五十平方米的水塘,其余已全部不復存在了。只有這小水塘還能讓人想起,這就是埋葬清廷二品大員、晚清重臣,山東巡撫張汝梅張大人的地方。
End全文結束
分享到:

已有0條評論

最新頭條
政協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委員會著作權所有 最佳瀏覽:IE8、1680x1050或以上 蘇ICP備13030079號-2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 | 安全政策
聯絡地址:江蘇省淮安市翔宇南道1099號7層 電話:+86-0517-85913685 郵箱:wshuaian@126.com 技術:淮安市淮安區政協文史資料研究中心
文史淮安網主辦單位
影音先锋色|国产人妖一区二区动漫黄片|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app|亚洲性爱在线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