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庵”地名的由來
2017/5/8 18:00:00 作者:胡文毓、毛鼎來 閱讀:8343 評論:條
在淮安區城東街道辦事處的行政村中,有一個村名叫“茶庵”村,此村距縣城約十里路。按常規,一個村村名的命名,大多是以這個地方的姓氏或具有的典型的地標特點而得名。這個村也不例外,該村原來曾有四個名子。該村高姓居多,叫“高莊”,村東頭王姓居多叫“王莊頭子”,村中間谷姓居多,叫“谷跳”(因一條南北走向的排水溝從此地經過,常年流水不斷,流入東西走向的高家大河,溝上放有一塊跳板,供路人行走,故名谷跳)。在莊子的南面還有一個小村落,錢姓居多叫“小銀莊”(因錢為貨幣,銀亦為貨幣,故名小銀莊)。為什么這個地方后來叫“茶庵”村呢?說來還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據傳,大約在三百多年前的清代,該村東頭有一座尼姑庵,當時庵內香火旺盛,庵門前有一條大路,向西通往縣城,向東通往季橋、順河、菱陵、蘇咀等地。每天往返這條大路上騎驢趕腳做生意的商賈,買賣農副產品的農民,走親訪友的老百姓絡繹不絕。庵里的住持為人心地善良,樂善好施,恪守“出家人慈悲為懷”的信條,她看到過往匆匆的行人旅途勞累,很是辛苦,沒有一個歇腳的地方,于是召集徒弟們在庵前的大路邊搭建了一個茶棚,擺上幾條長凳子,放置了一口大水缸和十幾個黑窯碗,每天起大早燒好一缸開水放進一炒熟的蠶豆內殼子、大麥糝子,調制出香氣宜人的茶水,供過往行人免費飲用,暑天能幫行人防暑降溫,到了冬季,住持和徒弟用棉花胎將大缸裹實,以保茶溫,幫助行人御寒解渴。此一善舉持續了許多年。當過往匆匆的行人趕路走得精疲力竭的時候,總會有人說上一句:“快走啊,趕到庵里喝碗茶,歇歇腳!贝苏Z一出,人們便會打起精神,加快步伐……。
久而久之,這個地方原來的幾個地名逐漸被人們淡忘,由此而來的“茶庵”這個地名就一直沿用至今。
時光飛逝,斗轉星移,如今庵堂早已不復存在,尼姑們早已作古,我們無法考證當時庵堂的名稱,尼姑們的俗家姓名,法號,也沒有人為她們樹碑立傳,但是,“茶庵”這個地名的產生就是對她們樂于助人善舉的褒揚!叭艘陨茷楸尽笔侵腥A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代尼姑尚知如此,我們現代人又作何感想,我們要把這種精神一代一代傳承下去,使之發揚光大!
茶庵村的人民公社化時期曾更名為“同興大隊”,改革開放以后,撤社建鎮(鄉),重又恢復“茶庵”村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