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龍洞:淮安最早的“水上立交”
2017/7/9 13:52:00 作者:王瑩瑩 閱讀:7644 評論:條
兩條公路相交,使汽車交通互不干擾而設置立交橋很常見,但兩條河流相交,為使水流互不干擾而設置立交可就稀罕了;窗矃^城南的京杭運河與淮河入海水道交匯處,就有這么一座“水立交”。上部的京杭運河航槽橫跨在淮河入海水道之上,兩條水道立體交叉,上行大運河,下行入海水道,互不干擾。這座亞洲規模最大的水上立交樞紐工程讓人嘆為觀止,但很多人并不知道,這樣的設計并非現代人的發明。明代時期,就在現在的“水上立交”北側約兩百五十米的地方,淮安就已經有了第一座“水上立交”——伏龍洞。
過去:“伏龍洞”彰顯 古人的水利智慧
明弘治以后黃河全流由清口奪淮后,黃水倒灌清江浦段里運河,淤塞運道的情況時有發生,特別是到嘉靖初大清口淤塞,黃河改于小清口與淮河匯合,而小清口與里運河入淮口相近,清江浦段里運河淤塞的情況更加頻繁嚴重,且船行艱險。萬歷九年(1582),總河凌云翼規劃另開新運河,以避清江浦過閘之險,并備清江浦段里運河淤塞時通行漕運。議于淮安城南里運河西的窯灣(今清江浦區鹽河鎮楊廟村)引出新河,自馬家嘴至楊家澗,出武家墩達文華寺,合清江浦通濟閘入淮,定名永濟河,后又稱新運河、新河、運料河、鹽河。永濟河于當年奏準興工,至萬歷十年(1583)六月工成。
永濟河開鑿后,北側的管家湖南入白馬湖的河道被河堤隔斷,積水難泄,田多淹沒。天啟四年,山陽縣知縣孫肇興趁挑修里運河之便,于永濟河頭稍北的里運河下建伏龍洞。伏龍洞為木洞,深入里運河下,寬、高均為三尺,長三十五丈,洞上甃石,石上加土,洞口隨時啟閉,東端挖渠引水達澗河。伏龍洞修成后,運西積水有了出路,千頃湖面復為良田。伏龍洞是淮安最早的“水上立交”工程,在今大運河與淮河入海水道的“水上立交”北側半里之處。
明清時期的淮安府志和山陽縣志,對“伏龍洞”多有記載。乾隆《淮安府志·卷十九·名宦》記載了山陽縣知縣孫肇興建設伏龍洞一事!皩O肇興,天啟初知山陽縣。高才邃學,實心愛民,孜孜以剔弊興利是急!\河以西,田皆膏腴。有當道以私憾鑿永濟新河,自楊家廟達河口。東西筑堤,積水無所泄,田沉釜底,民苦逋負! 孫肇興巡視之后感慨,對當地老百姓說:“吾欲乘挑河之隙,穿漕河底,使漕堤以西之水,從澗河東泄于海。若輩能以畚鍤助否?”大家聽了他的話之后,全都跪在地上歡呼。此后,肇興捐俸構良木,委托已退休在家的鄉宦何世爵指揮。一條高3尺、寬4尺、長35丈,上面蓋著條石的涵洞,在運河河底下面4尺深的地方悄然竣工,名曰“伏龍洞”。這一涵洞“西出西堤以吞、東出東堤以吐,于是河西千頃之濤,復為良田”?⒐ぶ,孫肇興才“報成事于上官……今楊家廟有地洞口險工一段,即伏龍洞舊處!
乾隆《山陽縣志·淮郡故實·環碧堂》稱,環碧堂在古水陸院后,萬壽橋東!懊魅f歷間推官曹于汴,嘗于院后集紳士議浚澗河、防倭寇、建志道書院、修節孝祠堂等事。邑人張儀部世才即所居后樂亭南,建環碧堂以待之。堂東建奎照閣。其孫民部奕穎重加修葺。時邑令孫肇興亦來此堂議開地洞泄西湖、折時田為京田等事!蔽闹兴Q地洞,即“伏龍洞”。
現在:“水上立交”融現代工程與古運河文化于一體
如今,在與古代“伏龍洞”相距僅兩百五十米左右的地方,古人的水利智慧得到了再一次運用——在淮安區城南京杭大運河與淮河入海水道交叉處,矗立著一座橫跨淮河的水路通道,這座2003年建成使用的“水上立交”是亞洲規模最大的水上立交工程。其結構與作用都和“伏龍洞”相仿,上槽下洞,上面的河流渡槽,下面的河流泄洪。
“水上立交”與建設淮河入海水道水利工程息息相關。由于受廢黃河的影響,運河這一片地勢較高,蘇北灌溉總渠由于要考慮與運河的交會問題,所以出湖河道較高。1954年淮河特大洪水后發現蘇北灌溉總渠泄洪標準偏低,而且通過擴建提升行洪能力的難度較大,因此渠北必須增加一條平行開挖的排水渠以解決排澇問題。尤其在1991年淮河特大洪水之后,為減少洪水損失和行洪區動用,要求洪澤湖加大實際行洪能力,同時為避免與長江、沂沭泗河洪水遭遇的不利情況,在蘇北灌溉總渠基礎上單獨建設入海水道被提上了議事日程。1998年10月28日,淮河入海水道工程開工典禮在淮安市(今淮安區)城東鄉炮劉村隆重舉行。2003年6月28日,在鹽城市濱海樞紐舉行淮河入海水道工程通水儀式。7月4日淮河大水,入海水道開始行洪,至8月7日結束,共33天,排泄洪水44億立方米。
淮河入海水道河床位置比大運河低,在非行洪期,水易流入河床而影響運河水位,干擾航運,而在行洪期,奔涌而來的洪水不僅會影響航運,甚至會對運河造成破壞。水上立交樞紐工程采用上槽下洞結構,是淮河入海水道的第二級樞紐,其立交地涵順水流方向長108.604米,垂直水流方向長122.4米。用于入海水道泄洪的下部涵洞按近期設計泄洪2270立方米每秒、強迫泄洪2890立方米每秒設計,上部京杭運河航槽寬80米。工程總投資35268萬元,2000年10月由國家水利部批準興建,2003年建成通水,其規模為亞洲最大。
淮河入海水道淮安水上立交樞紐工程實現入海水道與京杭運河各自獨流,淮河水從大運河底部洞穿而過,80米的渡槽讓運河與淮河水流上下交匯,各行其道,互不干擾。既可以滿足運河的正常通行,又可以保障淮河入海水道的暢通。站在淮河入海水道水上立交橋頭,極目遠望,河道縱橫,綠地如茵。入海水道大堤像兩條巨臂,護衛著水上立交。上部航槽承接京杭運河南北航運,船隊浩蕩,往來如梭;下部15孔巨大涵洞已沒入水中,自西向東溝通了淮河入海水道;進出口段采用新穎的水泥砌塊護坡,整齊美觀,更增添了淮安樞紐工程的風采。橋頭堡建筑鋼索纜橋,猶如彩練當空,將現代工程與淮安古運河文化融為一體,成為淮安水利風景區的重要景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