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安有個鈔關,就是在大運河上收稅的機關。
山東臺兒莊古城里有個中國運河稅史館,館里許多資料對淮安鈔關是生動的補充。
一、鈔關數量與設置!睹魇贰份d,鈔關又叫榷關、戶關,設于明宣德四年。明代在運河上設鈔關最多時超過10所,到萬歷六年(1578)從北向南存有8關(見上圖),即崇文門(在陸上,以下皆在運河上)、河西務、臨清、臺兒莊、淮安、揚州、滸墅關(蘇州城北)、北新關(杭州)。
二、收稅多少。明憲宗成化十六年(1480)各關總收入2400萬貫,即12萬兩銀子。明嘉靖至萬歷初,歲收銀為23萬兩銀子。萬歷二十五年為33.55萬兩,天啟元年(1621)為42萬兩,占全國稅收的九成。到了清初,鈔關稅額占所有關稅比重的50%,嘉慶年間占30%。到了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運河漕運停止,運河鈔關逐漸廢止。
三、征收課目。鈔關中,臨清關設于明宣德四年(1429),與北新兩關征收課目為船料和貨稅,稅收占水上7關總稅收的四分之一。其他關只征收船料。
四、淮安鈔關征稅多少。根據《明會典》《天府廣記》記載,明代嘉靖六年(1527)臨清關以12萬多兩銀子的稅收居各關之首,滸墅關以5.7萬兩居次,淮安關以3.13萬兩居第三位。至明代崇禎二年(1629),不算陸上崇文門(88929萬貫),滸墅、杭州關都過了8萬兩,淮安關以4.56萬兩排第四位。
另一組數據是:明代漕運總量,最低年份為宣德元年(1426),為239.99萬石;最高年份為宣德六年(1441),為548.88萬石。一般年份從370至420萬石不等。清代兩淮鹽稅收入最低是順治十五年,78.8萬兩,當年全國稅收251.5萬兩,兩淮鹽稅收入占全國稅收總數的31.3%。最高時為乾隆八年,為256.8萬兩,全國稅收558萬兩,兩淮鹽稅收入占全國稅收的46%。
五、鈔關稅收的重要。萬歷六年(1578)為例,山東全省其他稅收為8860兩,而山東臨清關稅達8.3萬兩,其他稅收是鈔關稅收的十分之一多點。
六、免稅與逃稅。明代官員、太監、進士和舉人的船免稅。遂出現的逃稅辦法有:有人在船頭豎假牌,一面寫“相府”,一面寫“通政司大堂”來冒充官船。也有請進士或舉人坐在船上當護身符的。明《文瘋子傳》記載:一位秀才同時給兩艘民船“護航”,獲五兩銀子的好處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