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以來的板閘
2017/7/9 14:31:29 作者:海爾 閱讀:7316 評論:條
清朝末年,盡管年年戰亂,鈔關的稅賦卻年年不斷。正是由于淮關的存在,板閘人也還是富庶一方。據民國三年(1914)的統計,板閘仍達4萬至4.5萬人口。老人回憶,當時四街八巷,人來人往。站在淮關高樓向板閘鎮眺望,清一色的二層三層青磚青瓦的小樓緊挨著,密密麻麻,一眼看不到邊。南商北賈,云集于此。每天清晨,來板閘做生意的人熙熙攘攘,人頭攢動,叫賣聲響徹云霄,一番生氣勃勃的景象。民國十七年(1928),淮安縣廢除市、鄉建置改設區,實行保甲制。全縣改23鄉、市,設12個區,區下轄鄉(市)。板閘鄉屬十一區管轄。
民國二十年(1931)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宋子文實行貨物就廠征收統稅,取消內地關卡,全國最大、盛極一時的板閘淮安鈔關,最終被裁撤了。當時,大關上下無數人員失業,鎮上所有靠關務吃飯的人家生活無來源,陷入了絕境。他們在絕望中各奔東西。
由于板閘是兩淮的重鎮。1945年抗戰勝利后不久,黃克誠三師第一次解放了淮安板閘。華中分局及軍區司令部進駐淮安后,便把板閘鎮作為重要軍事陣地。部隊辦的新華被服廠隨軍遷至板閘鎮西街百子堂,同時在板司鎮河南觀音庵建立了制藥廠,在板閘鎮東街帝君廟建立了新華日報社,還在板閘鎮大橋口北觀音庵建立蘇皖教育學院等等。一年后,國民黨發動內戰,淮安失守,板閘落人敵手。1948年底人民解放軍第二次解放了淮安板閘,板閘鎮迎來了新生。
1957年,撤銷淮城區,由河下、下關、板閘3個鎮合并為河下鎮,鎮人委會駐河下。同年,板閘成立高級農業合作社,社長王彭陽。1958年,撤銷河下鎮,將該鎮所轄農業社及該地域內所有居民,一律劃歸淮城鎮領導。不久,淮城鎮改名為淮城人民公社。同年撤銷板閘高級農業合作社、漁源農業合作社、玉蘭農業合作社,成立板閘生產大隊?側丝诩s5000人,土地總面積4500畝。1964年,淮城人民公社劃分,成立城郊人民公社,設板閘大隊等七個大隊,板閘大隊也劃為板閘、新閘、新渠三個大隊。板閘大隊設4個生產隊,317戶,1405人,1202畝土地。1988年8月8日,城郊鄉改名為板閘鎮,板閘村仍屬板閘鎮管轄。
2000年,板閘鎮撤銷建置,其原轄區域并入淮城鎮,板閘仍保留板閘村、板閘居委會,北至玉蘭村,南至里運河,東到漁源村,西至呂莊村,約4平方公里,8000多人口,隸屬淮城鎮管轄。2001年,“撤村并居”中,撤銷板閘村民委員會和原居委會,成立板閘社區居委會。書記葉德華,主任傅恒斌。2005年3月又組建成立板閘社區。
2008年翔宇大道以北單位、居民全部拆遷。2011年翔宇大道以南單位、居民全部拆遷。板閘兩次拆遷的居民分別安置在康馬路“板閘都市花園”和烏沙河邊“板閘家苑”,安居樂業。隨著一大批市級文化場館(四館)落成,淮安市委、市行政中心遷入,板閘這塊鳳凰寶地上,展現了前所未有的壯麗景觀,現今這里已初具現代化氣息、成為美麗宜人的生態新城核心區域,淮安新的地標性建筑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