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淮史百科 > 府城研究 > 尋訪名醫汪筱川老宅

尋訪名醫汪筱川老宅

2017/7/9 14:33:53    作者:李梅芳    閱讀:7557    評論:0

    河下古鎮吳承恩故居的后面,是幽深狹長東西走向的估衣街,街南面的粉章巷,是一條與之相通的南北巷。在這條巷中,曾住著一位聲名顯赫,飲譽兩淮的名醫汪筱川。一個飄著細雨的午后,我探訪了一代名醫的居所。
    粉章巷3-1號,一個門樓高高而大門矮矮的地方就是了。只有門洞沒有門,可以長驅直入,一口古井在路心,迎門可見。坐北朝南有一排房,幾步上去,可走進人家。面西正對大門的地方,是三間沒有蓋好的半成品房,稍顯凌亂。中間空地,長著青草野花,好似一片原野。
    河下汪氏醫家,原籍清朝徽州府的休寧縣,經營鹽業而入淮,邊商邊醫。汪家從醫者延續二百余年,列位醫者中以汪筱川最為杰出。
    汪筱川名九成,是汪家第五代傳人。從小天資聰穎智力超群,十六歲棄儒就醫,憑著精湛的醫術,能靈活變通。遍讀醫典的同時,還讀經史攻技藝,棋琴書畫造詣頗深,達到于學無所不窺,其修養讓人望其項背。汪筱川是山陽中醫學派中的一員,熱心于公益事業,濟貧饋藥,捐款辦公善堂、救濟堂等;興修水利修復名勝;與人一起在聞思寺開設中國紅十字時疫醫院,在河下設防疫施藥局,這些善舉得到地方人士的愛戴與贊揚,贈以“彌患無形”匾額。
    汪筱川中年時家境殷實,在河下的粉章巷購買一處宅子,較寬敞,園內種有時令水果各樣花草,他當年坐家看病時的廳堂叫作蝴蝶廳。有一書齋:梅竹山房,由名可知雅意。室有蘭菊,院有梅竹,廊廳幾凳,與雅士名流吟詩作畫撫琴下棋,生活愜意。日本侵華戰爭打到了兩淮以后,這處宅子遭受劫掠,一片破敗。他曾寫詩自嘲:殘書千百卷,破衣數十件。幾枝禿大筆,幾方壞端硯。心生悲涼,從此杜門卻掃,不與聞時事。他一生愛讀書,滿腹經綸,醫術精湛,桃李滿天下,熱愛公益,德高望重。1947年仙逝,享年八十整!
    想著曾經的高雅,看著眼前的落差,我感慨萬千。這時從臺階上走來一位老婦人,清瘦矮小,一臉笑容,問我的來意。交談中得知,老人姓周,83歲,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從汪家手中購得此房。正對臺階的兩間小瓦房,當年是藥室,東邊的兩間分開的小平房,當年是蝴蝶廳,一只展翅的蝴蝶,四角翹翹形象生動,老中醫在里面望聞問切,治病救人,后有門與藥室相通。到了朱家手中后,年久失修,四處漏雨,于是將蝴蝶廳拆除,蓋上可避風雨的房屋。再東邊連綿著三間大屋的地方曾是一片竹林。面西的三間半成品房,原是汪家老房,后被姓陶的買去,翻建時被叫停,算作拆遷去了別處。朱姓人家的西邊也是汪家的房產,被一楊姓買去,另起了院墻。一處老宅,現被三家分割,院子的布局大相徑庭,無梅蘭之身影,無絲竹之悅耳,有的是充滿生活氣息的絲瓜南瓜,還有充滿大自然氣息的小草野花。
    告別老人,走到古井旁,伸頭看了看井水,深幽,只一抹亮光在里面晃悠。也只有這口古井,知曉經過的人經歷的事,眼看著由盛到衰由富到貧,眼看著經歷戰爭的劫掠,主人內心的苦楚與悲涼,目送著一代名醫仙去,它如同為主人畫出的一個句號。只是內心還在波濤暗涌,希望一肚子翻滾的故事能重見天日。當初它日日聽著主人為人去除疾病之苦,也日日聽著主人的雅樂,贊著主人的善舉,頌著主人的厚德,如今曾經的一切變了模樣,不變的是它默默的守護!
End全文結束
分享到:

已有0條評論

最新頭條
政協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委員會著作權所有 最佳瀏覽:IE8、1680x1050或以上 蘇ICP備13030079號-2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 | 安全政策
聯絡地址:江蘇省淮安市翔宇南道1099號7層 電話:+86-0517-85913685 郵箱:wshuaian@126.com 技術:淮安市淮安區政協文史資料研究中心
文史淮安網主辦單位
影音先锋色|国产人妖一区二区动漫黄片|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app|亚洲性爱在线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