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們淮安城走出去的著名作家袁鷹在2014年6月16日《人民日報》上發表《夢里淮安——趙日超散文讀后隨感》文中講:“當年民間曾流傳一副有地方特色的趣聯:‘南角樓、北角樓,南北角樓望南北;東長街、西長街,東西長街買東西’!眴伍苄綄m殿式、斗拱飛檐的北角樓早已不存在了,但北角樓港灣風光猶存,港灣的東岸上樹木蔥綠,百花爭艷,有供游人走的石鋪小道和休息的涼亭,有古老的石工堤、石碼頭,河里有荷藕、昌蒲、蘆柴及其它水生植物,有停在港灣里的小漁船和布在河中的小漁網,人們稱此地為“淮安外灘”。
北角樓港灣歷史上是險情地段,河堤數次維護加固。樊國棟先生在《淮安石堤與乾隆皇帝》文中說:“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老城北角樓面前的河口,補筑了一截新堤!薄疤靻⑺哪辏1624)重修“護城石堤”,北自西湖嘴,南至包家圍南止,計長九里……此堤乃三城民命攸關,歲宜保固!北苯菢谴鬄车氖,位于西湖嘴之南,包家圍之北。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創建山陽運河堤板閘關口上下石工(長120丈,高1.65丈)”及北角樓石堤對岸的西堤盤糧廳前石工。乾隆十六年(1751)總河高斌會同總督黃桂遵旨“建淮安東堤石工,自漂母祠迤北石碼頭起至北角樓舊石工頭止,長450丈,砌石11層”(《淮安區報》2013年8月22日)。由此可見北角樓港灣多么被重視。
北角樓港灣的煙波浩渺,鳥語花香,詩情畫意,環境優美的風光,竟讓乾隆皇帝都作詩贊美。據記載,乾隆十六年(1751)二月首次南巡,御船上是皇旗獵獵,旌旗招展,駛達淮安,從河下港灣御碼頭登岸,沿著高高的里運河大堤策馬前行,欣賞淮安三城盤繞回環的雄姿,當看到河下港灣和北角樓港灣的美麗風光,他便情不自禁的吟起詩來:
初來南國為觀民,水郡臨堤策騎巡。
富矣閭閻藏不匱,彬哉士庶許還淳。
就瞻特地千軍禁,感頌還憐一念真。
共受春溫抒愛戴,豈辭膏澤及時頻。
乾隆愈往前行,里運河水面愈加臨近堤面,行近北角樓港灣時,里運河及成片的柴湖蒲蕩的水幾乎要浸漫腳下的大堤。白天北角樓港灣的所見,使乾隆難以入眠,又提筆以詩言志:
過淮安
檣烏五兩順,瞬息將百里。
郡城臨清淮,蜿蜒聳堞雉。
土堤與城齊,一線束流水。
切近俯閭閻,意外虞艱恃。
讓水勢不能,保障惟藉此。
甃石費雖巨,為民無惜理。
爰以命河臣,形勢大端指。
歸舟相設蕝,稍慰勤民意。
來來司水土,欽哉聆從后。
旨有孚我弗,問匪懈汝其。
矢令堅比墉,毋俾穿于蟻。
乾隆此后南巡,每次過淮安,都要視察北角樓港灣的石堤工程,并以五言詩抒懷(《淮安文史研究》第90頁)。
北角樓港灣還是一處重要的糧倉所在地?滴跄觊g,漕運總督馬桑額在北角樓港灣岸邊上修大樓,下砌石岸,凡是漕船經淮安北上,漕運總督均率眾官居在此逐一盤驗。雍正八年(1730),重建淮安倉,每年漕糧俱于此交運,官收官兌,方便軍民。后為方便運輸,又在淮安府城南角樓(下一鋪港灣北)運河旁設立淮安漕倉,存放漕糧。
現在的北角樓港灣還完整存有乾隆令修的石工堤,豎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運河石堤保護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