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區以“文”字命名的河渠橋梁道路
2017/11/27 11:49:09 作者:章來福 閱讀:7370 評論:條
相傳,清代道光皇帝的御先生,大學士汪廷珍,在京中與同僚閑聊。有同僚對汪廷珍說:“傳聞你的家鄉淮安文風盛行,文人輩出,正好今天閑來無事,你就說些軼聞趣事給我聽聽,好嗎?”汪廷珍聽后,笑著說:“我家鄉人喝的是文渠水,吃飯上文樓,登高去爬文通塔!蓖敉⒄洚斈晁f的這幾處地方,至今都尚存。另淮安區還有以“文”字命名的寺廟、書院、橋梁、道路等。
淮安府文廟 位于淮安府儒學之西側,系廟學合一(即文廟、府學合一),祭拜孔子的場所,為淮安府儒學主要建筑。據乾隆《淮安府志》及光緒《淮安府志》記載,淮安府儒學建筑主要分為東中西三路,東路建筑主要為淮安府儒學、校宿以及署建筑等,中路為淮安府文廟。試院位于府學之西,與其一街相隔。文廟建有戟門三座,均為三開間,戟門東西各建有一門,均稱“持敬門”。內為文武官廳,用于祭拜孔子時文武官員休息以及整理衣著之用。又有欞星門三座。1946年1月14日,駐淮城的華中分局在文廟大成殿,召開華中解放區工農青婦民兵代表大會。
文渠 是貫通淮安三城(舊城、夾城、新城)的一條河流。文渠原為淮安城內的通水溝渠,最初名為“市河”,即城市里的河流,文渠還另有“城河”、“玉帶河”之稱。
文瀾橋 文渠的橋名中就可彰顯出淮安這座千年古城的文化底蘊,如小校場附近的文瀾橋、鍋鐵巷尾的文匯橋、縣西街上的文壽橋、勺湖中的文通橋、興文街上的興文橋。
文津書院 是淮安鈔關辦的一所學校,淮關辦學是有傳統的。有記載淮關辦的第一所學校是翁公書院,是康熙15年(1676),淮關監督翁英所辦,在運河東岸。乾隆元年(1736),制陶大師唐英任淮關監督,辟出翁公祠的東屋搞起一個義學來。又過了60多年,嘉慶四年(1799),新任淮關監督是阿克當阿,是滿洲正白旗人,字厚庵。到任后立即將唐英辦的義學整理起來。將義學搬到愛蓮亭遺址即觀音庵來,并升格為書院。因為觀音庵旁有河有橋,因而便取名為文津書院。他仿照官辦書院之例,聘請名師主講,招收山陽、清河縣學生員和童生在內肄讀,每月發給膏火銀,定期授課,按月考核。文津書院為地方培養了一批人才。嘉慶七年(1802),探花禮部尚書山陽李宗肪就曾在其中讀過書。嘉慶10年(1805),新的淮關監督是李如枚,他繼承了他的前任事業,對文津書院鐘愛有加,認為書院寄居觀音庵不合適,“有其名,尚無其實”,“旋相于里之巽方,得地一畝”,便“捐俸采購關署東南魁星閣外地址,建造書院一所”。文津書院舊址現在淮安生態新城,里運河東堤的枚皋路大橋身底。
文津橋 淮安鈔關舊址上尚存的旗桿基座南側,里運河東堤迎水面,原有一條小河的取水口,這條小河稱之“文津河”(流經已拆遷了的原淮城鎮板閘村源頭組境內,該地段已規劃建設中國漕運城景區)。因文津河的取水口在該村民小組區域范圍,村民小組故稱“源頭組”。而河上架設的小橋,因在文津書院附近,便將橋命名為“文津橋”!痘搓P小志》載程禹山《文津柳枝詞》一首,題為《懷李怡庵》,詩云:“一樹垂楊一樹煙,文津橋畔水涓涓。幾人更說桓司馬,潦倒春風又一年!
文樓 文樓建于清朝道光八年(1828),位于河下古鎮。同蕭湖中的曲香樓隔水相望。登臨文樓,觀賞湖光水色,頓覺幽雅神怡,常為文人學士聚會之所,故由此得名曰“文樓”。當初,文樓廚師陳海仙為招攬南北過客商旅生意,改進烹飪技藝,將汆湯酵面包改成盡湯餡水調面湯包,創制的文樓蟹黃湯包鮮美異常,別具一格,于道光年間便聞名于世。民間有諺云:輕輕提、慢慢移,先吸湯、后吃皮。
如今,古色古香的文樓飯店,已成為古鎮內一處靚麗的人文景點,是外地游客必到之處。而流傳多年源于文樓的“大小姐上河下坐北朝南吃東西”的對聯,下半句至今無人能對上;窗策有“文樓湯包——吃得等不得”的歇后語。
文通寺 佛教寺院,建于明代,遺址在今文通中學校園內。毀于日本鬼子占領淮城時,為防御抗日將士攻城之用,日本鬼子將文通寺建筑拆除,磚瓦木料用于構筑碉堡工事,從此文通寺蕩然無存,遺址上僅剩供奉佛像之用的一塔。
文通塔 位于淮安區古城西北隅勺湖公園內,西臨運河。原名尊勝塔,始建于唐中宗景龍二年(708),高44米,13層。明崇禎二年(1629)重修時因其旁有文通寺而改名為文通塔,此后又曾多次重修。清康熙八年(1668)郯城大地震時,文通塔僅余2層,后來重建時只修了7層,F塔系磚結構,無梁柱,高23米,七層八角,外形為黃身青檐。1982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府路 位于麗正書院舊址北側(今楚州中學南校區),文渠真武橋東南隅,一條東西走向的道路。東接翔宇大道,西連府學東街,是南門大街中段貫穿東西,進出城內的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