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淮史百科 > 府城研究 > 淮安歷史文化名城的空間演化歷程

淮安歷史文化名城的空間演化歷程

2017/11/27 15:21:59    作者:趙妍婧    閱讀:10338    評論:0

    摘要:淮安市淮安區1986年國務院命名的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本文主要通過對淮安古城中舊城、新城與夾城空間演變過程的分析,進而了解其在歷史階段中的空間改變。
    關鍵詞:淮安區;歷史文化名城;空間演變
    前言:每一座古城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歷史遺留,在歷史的不斷變遷中,逐漸發生改變,從而形成自己特有的空間演變歷程,空間演變主要是由經濟、人口、交通等組成。本文主要是立足于淮安古城“三聯城”的歷史風貌,逐步對淮安區獨特的空間演變歷程進行了推斷。


    一、淮安區歷史文化名城情況概述
    淮安區位于江淮平原東部,地處長江三角洲北翼地區,是江淮流域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歷史上曾是漕運樞紐、鹽運要道,明清時期,境內設漕運總督署、批驗鹽引所與鹽運分司署,鼎盛時與揚州、蘇州、杭州并稱為運河沿線的“四大都市”,有“運河之都”之稱。
    作為古代淮安府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淮安區人杰地靈,涌現出一大批在中國歷史上叱咤風云的知名人物,如:大軍事家韓信、巾幗英雄梁紅玉、《西游記》作者吳承恩、國學大師羅振玉、民族英雄關天培等等。一部淮安區的文明發展史,也是一部淮安市的文明發展史。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在今淮安區宋集鄉境內就有人類在此耕作,這就是著名的青蓮崗文化遺址。
淮安區境上古淮安屬淮夷,春秋屬吳,自吳王夫差開鑿了溝通長江與淮河的邗溝,淮安、揚州一同興起。吳亡后淮安屬越,戰國時屬楚。秦統一六國后,推行郡縣制,這是淮安區設縣之始,名為“淮陰”。此后,境內農業得到了較好的發展,交通也逐漸得到了改善。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常年的戰亂使得淮安區境的經濟和文化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隨后隋唐五代時期,相對穩定,淮安區境又迎來了穩定發展,經濟再次繁榮。隨著運河漕運的不斷發展,至宋元時期北宋年間,漕運、鹽運、文化得到進一步發展漕運船只川流不息,城內私塾增多,百姓受教育度也隨著提高。到明清兩朝,朝廷專門在淮安設立了漕運總督;窗补懦浅蔀榱硕箐钸\、鹽運、河工、鈔關、郵驛之機杼。進入鼎盛時期,淮安則與揚州、蘇州、杭州并稱運河線上的“四大都市”;窗补懦堑姆比A,帶來了人文薈萃的局面,經濟、文化、教育等事業高度發展。
    建國后,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來,淮安區人民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把“一窮二白”的淮安區建設成為長三角地區新興的交通樞紐城市、江蘇省新型的工業城市、全國重要的農副產品產加銷基地,江淮平原的重要商埠。如今,全市初步形成了以特鋼、電子信息和化工新材料三大千億產業為主體的工業體系,同時化工、機械、冶金、紡織、煙草等有一定基礎,豐富了整個工業體系。這是古城淮安演變至今的風貌,雖極具現代化特色,但仍有大量的歷史文化遺跡存留其中。這座古城雖然不可避免的帶上了現代化的要素,但實質的古意卻能更深的、迅速的展示自己的文化風貌,以及體現出它的歷史空間演變過程。
    二、古城界定
    淮安區作為國務院1986年公布的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在古城保護的地域界定上也是有著一定的定義和規范。
    我國的歷史古城界定主要是指在一定歷史時期內逐漸形成,具有清晰的城市肌理,完整的空間形態,能夠很好地體現當地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地域精神。時間上的界限一般是在建國之前,每個地區可能會有所差異。其空間界線主要有古城墻、護城河,被這兩者或一者包圍的地區即是古城的范圍[1]。
    在此所要論述的淮安區古城在空間上主要有三點,分別是舊城、新城以及夾城,重心是在淮安古城。
    三、古城空間格局演變歷程
    淮安古城分為舊城、新城、夾城(亦稱聯城),俗稱“淮安三城”,以淮安府城最為堅牢高峻,易守難攻,素有“鐵打的淮安城”的口碑。明洪武年增修舊城周回11里,非標準正方形,包砌磚石,并在四周修建了城樓敵臺,城高30尺,有5座城門,東為觀風門,南為迎遠門,西為望云門,北為朝宗門,西南稍北有清風門。四門皆有子城,城上有城樓,又有角樓3座,窩鋪53座,還有3座水門。在舊城內,棋盤式的布局類似京北京城的格局,以通向各個城門的街道最為寬闊,是為主干道。內中的居民區分為各個坊,坊下面有“里”,后改成“鋪”,人口密集。
    (一)舊城
    古時候的淮安區舊城周長11里,高30尺,一共有4座城門,分別是東、西、南、北,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這4座城門的名稱也曾發生了改變,如東門原名觀風門,后改名為瞻岱門;北門原名朝宗門,后改為承恩門,再改為拱宸門、西門稱之為慶成門、南門則為迎薰門。
    據相關史料記載,淮安古城城市雛形始于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自長江至淮河開鑿的邗溝,兩端隨即興起了兩座城市雛形,即揚州城的前身邗城和淮安城的前身北辰坊。之后,東晉時期,淮安城開始大規模營建,后歷朝歷代不斷修繕、增筑。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淮安古城的空間布局也有所變化,而最終形成了明清時期江淮大地上著名的“三聯”淮安府城,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熟悉的淮安城。
    (二)新城
    新城為元末史文炳守淮時所筑,原為土城,后在明洪武十年(1377)“取寶應廢城磚石筑之”。永樂二十一年(1423)又進行了“增筑、門上建樓”。正德二年(1507)總兵郭鋐、隆慶五年(1571)知府陳文燭分別對新城加以修葺。萬歷二十三年(1595)淮安府推官曹于汴又“添設敵臺四座”。清乾隆十一年(1746)督撫題準一次就“發帑銀二萬五千七百余兩”,由山陽知縣金秉祚“承修,里墻戧土,加幫寬厚”,修好了新城,“亦舊城鋪車之助也”。最終的新城高達二丈八尺、東西經三百二十六丈,南北三百三十四丈,共有五座城門,同樣分為東西南北以及小北門。其中新城部分區域還設有子城、角樓。
    (三)夾城
    夾城實際上就是新、舊兩城之間的空間,東西用城墻鏈接,便成為一個城,原本是作為運道來使用的。但黃河北徙,運道便改向城西。此處多為湖泊、沼澤,后因為海盜猖狂,朝廷下令加高、加寬城墻。隨后便形成了夾城,東長達二百五十六丈三尺,西長二百二十五丈五尺。夾城的建造,使得淮安的舊城、新城、聯城連為一體,這種三城并列的格局在我國建城史上是不多的。至此,古代淮城的規模也就達到了發展史上的頂峰。
    四、空間演化因素
    (一)交通;窗哺浅侵醒胗幸蛔偦礃,亦被成為“鼓樓”,在此樓上曾懸有一塊匾額,即“南北樞機”,實際上,也是淮安南北交通樞紐的一個真實寫照。魏晉南北朝時期,淮安城是重要的軍事要塞和囤糧之區,。春秋中期,淮安城成為了南北溝通的重要渠道。隋煬帝統治期間,大興溝渠,修筑成了南北大運河,淮安的城市地理位置、交通優勢便顯得更加明顯。
    (二)經濟。作為古代蘇北腹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淮安的經濟發展實際上是非常多樣化、迅猛化的,在此方面分為了三個方面講述。一是鹽務與鈔關,淮安地區的重要經濟來源之一就是鹽務,明清時期,淮安成為全國重要的鹽業中心之一,境內鹽場密集,且質量也是數一數二的。從鹽區以及售賣區都能夠收取許多的關稅,這些都是促進淮安經濟大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是造船業,明永樂年間,漕運總兵從淮安古城向西開鑿了30里長的清江浦運河,而也在中段故沙河旁創立了一座國家級大型造船廠,即清江督造船廠。第三,永樂年間在清江浦運河中段開設的淮安鈔關,這是當時的中央政府設在地方的稅務機構,向中國大運河上來往的船只收稅。為此,淮安鈔關所在的板閘有關稅“居天下強半” “天下鹽利淮為大”之美譽。最后一方面就是人口,淮安地區交通便利,經濟繁榮這就直接導致許多人士慕名而來,所以淮安的城市人口較多,城市規模也比較大。
    淮安區作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其演變最后可以歸結為空間布局的演變、空間因素的演變。當然,除此之外,還涉及到空間軌跡的演變,這些都是淮安古城演變的組成,具有重要意義和實際價值,要想要真正的了解淮安這座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的演變,就必須要立足于這幾個層面進行深入探查。

    結束語:淮安歷史古城的演變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在歷史長久的積淀才下形成了如今多樣的、獨特的淮安古城風貌。其實,對于每個人而言,我們都應該接受、欣賞、尊重淮安歷史文化名城的演變,并且要盡可能的保護淮安歷史文化名城的傳統風貌,以及屬于它的人文特征。

End全文結束
分享到:

已有0條評論

最新頭條
政協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委員會著作權所有 最佳瀏覽:IE8、1680x1050或以上 蘇ICP備13030079號-2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 | 安全政策
聯絡地址:江蘇省淮安市翔宇南道1099號7層 電話:+86-0517-85913685 郵箱:wshuaian@126.com 技術:淮安市淮安區政協文史資料研究中心
文史淮安網主辦單位
影音先锋色|国产人妖一区二区动漫黄片|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app|亚洲性爱在线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