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閘布店舊事
2018/2/12 16:44:14 作者:董振安 閱讀:6921 評論:條
民國二十年(1931年)板閘淮安榷關被撤銷后,以關務為生的板閘人紛紛失業,生活來源一度陷入困境。他們絕不言敗,創業謀生,板閘商業依然繁榮旺盛,人民生活無憂無慮,F在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都記得板閘“八大家”,即“張、楊、蘇、邵、趙、何、莊、芮”,皆因經商致富。其中首戶“張”就是先開銀匠店后兼營布店的張紹武。民國時期,板閘共有五家布店,分布在板閘南街和北京大道上,有獨資經營,有合股經營,店面有大有小,資金少的有幾千元,資金多的有萬元以上(以洋元為計),筆者現將所見所聞及各家經營之舊事記述如下,以餐讀者。
黃記布店。開設在淮關下通惠橋旁通往楊家大樓巷口,店面房三間,后有宅院,坐東朝西,老板眾稱黃三爹,為人和善,待客如賓,口碑甚佳。解放初歇業。
張記布店。老板張映華,年少時在清江浦布莊學徒,打得一手好算盤,眾稱張大先生。其祖輩歷任淮關署衙書辦,淮關裁撤后與三叔父張耀齋合資開設綢布店。綢布店設在南衙楊四太爺石庫房南側,兩間門面房,座西朝東。日寇侵華前由于布店地理位置優越而生意興隆,自日本鬼子、二黃在關署后土圍上修筑碉堡,經常向周圍鄉村發動掃蕩后,布店經營日落西山。加之張映華不擅經營,早年喪妻后沉緬于喝酒、打麻將,常常下午坐黃包車去清江浦看大戲,深夜不歸,有一次到清江浦看戲后又喝得酩酊大醉、搖搖晃晃步行而歸,半道上不辨回家路,在嚴家花園一農戶豬圈里枕豬而眠。深夜,嚇得老母豬嗷嗷亂叫,主人聞聲起床,到豬圈里查看,原來是張大先生酒醉鼾聲如雷驚動老母豬。將其叫醒后,用驢車將他送回家。日本投降后,其三叔父抽出合股資金讓其子下江南創業,張記布店隨即關門大吉。
饒記協和布店。老板饒伯賢,據老人說其祖曾為板閘驛站官吏。板閘更樓南街北頭第二座樓房便是其住宅。坐西朝東,臨街三間樓上下,南屋樓后連一間,成鑰匙彎狀,木樓梯三八廾四層,寓意三代同“發”,樓下書房兼客廳,玻璃隔扇門,古樸典雅,饒老板長年穿長袍馬褂,中等身材,圓臉,皮膚微黑,臉上多有麻點,似癩蛤蟆,俗稱饒大癩。據說他賣布收錢時有個“怪僻”,每當顧客買布付款找零時,他總是疑疑惑惑生怕多找了,常從顧客手中一把抓回零錢數了又數,但一文不多,此事成為笑談。協和布店開設在大陽溝街上,北臨關署,四通八達。店鋪系租賃黃大太太家三間瓦房,與錢貴成合股經營,股份各半。布店以經營綢緞、棉布為主,兼營郵政代辦。店內掛一面厚玻璃板制成的金字匾,長約70厘米,寬約45厘米,匾上用繁體字凹刻成,金光閃閃,刻字從右向左橫排,共四行,上下兩行是中號字,中間兩行是大號字,無標點。匾書:“本號經營,高而富色布,永不退色,上海協和生棉布號獨家經營“。協和布店擇吉開業后,因貨真價實,品種獨一無二,顧客盈門,生意興隆?箲鸨l后,因市場經濟紊亂,物價爆漲,合股者與其分道揚鑣。饒伯賢將布店遷回家經營,后來由于同行業競爭激烈,又以代銷為主,利潤不高,加之資金不足,難以支撐,協和布店也就倒閉了。
柳記恒慶布店。老板柳吉甫,河下鎮人。晚清民初板閘人有“張、楊、柳”三大商家之說,“柳”即柳吉甫,因其經營有方,家庭殷富而聞名板閘。到板閘創業時先開銀匠店,隨著生意的紅火柳吉甫腰纏萬貫,就投資經營棉布,專營批發土、洋棉白,左右了板閘幾家棉布店。柳記布店開設在北京大道南拐角處,坐西朝東,面對南街“江淮砥柱”牌坊,兩間門面房,門前有石臺階,前店后宅還有庫房,幽深莫測。店里有管賬的、賣布的、跑腿的、學徒的多人。柳吉甫兄弟六人,他是老大,專職掌柜,平常走路,坐著喝茶或與人談話時,習慣抬起下巴、頭朝后仰,眼睛看著前上方,樣子有點怪怪的惹人發笑。他擅長經營,善于管理,但比較“扣門”,不善于和同行打交道,更不巴結奉承當地的政要、結交地頭蛇,因此人緣較差,甚至惹怒了板閘一名保長,此人綽號為“萬把鉤子”,他勾結了里河西一撥土匪到恒慶布店搶劫財物。
土匪打家劫舍時先派人探路,在人家墻上畫“O”表示此家有錢,在墻上畫“!”表示此家有槍。一天深夜,恒慶布店一名學徒在睡夢中被嘈雜的腳步聲驚醒,爬到院墻上巡望,發現有二、三十名土匪從關下新觀音庵前蜂擁而來,當即鳴槍示警,大聲呼救,被土匪開槍擊中要害飲彈身亡。周圍群眾聽見槍聲,紛紛跑來救援,土匪四散逃之夭夭。柳吉甫一家嚇得魂飛魄散,柳吉甫也被嚇出精神病,恒慶布店關門停業,連賒欠的布賬都沒有收回,就搬回老家河下去了。柳吉甫被嚇出病后,先到河西觀音庵吃齋念佛,后因抑郁過度,在河西土地廟上吊而死。盛極一時的柳氏恒慶布店也就煙消云散了。
張記正福布店。老板張紹武(1915—1967年),原淮安縣大興七洞人,祖輩務農為生,15歲時經人介紹到恒慶銀匠店學徒四年(后又送一年),滿師后,購得房屋一處,正福銀號閃亮登場。
“正!碧栕鴸|朝西,三大間門面,前店后院,三間堂屋兩間廚房,東面有院墻,占地二百多平米。開業后,先制作金銀首飾,后又用一間兼營棉布、綢緞、棉紗,店面房位于北京大道(又稱小南街)南端,這里是板閘商業最繁華的三角地段,與柳記恒慶布店隔街相望,真是“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
日前,為了解板閘布業舊事,筆者去都市花園拜訪了張紹武老先生二公子張緒泰(現年77歲)。據其回憶,正福布店從民國到解放,在板閘鄉里中之所以口碑最好,主要源于“誠信”二字,但有些不為人知的舊事值得一提。
貨真價實。正福布店開業時,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店門口屋檐下懸掛一幅長丈余寬三尺的布晃,上書“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八個大紅字。柜臺上擺放一臺從上海購得的外國制造的留聲機,整天播放流行歌曲,蘇州昆曲招睞顧客,顧客濟濟一堂,生意紅紅火火。店內貨架上棉布、棉紗、綢緞(被面)花色品種齊全,奪人眼眸。每次進貨,張紹武帶著大洋,乘輪船到上海、蘇州、南通等地生產廠家進貨,精心挑選一些熱銷產品運回板閘,以較低價格賣給顧客,一些趕集的小商販也樂于購買,從不亂提價。賣布時要用尺量,量布時平放柜臺,量好后還“放”上二、三寸,以防“縮水”后不夠做衣服用。每次賣完一匹布,總是有“滲”無“溢”,深得顧客信賴,樂于爭購。
誠信待客。正福布店興旺發達與其誠信待客是分不開的。他家每天門庭若市,應接不暇,遠在鹽河北、運河西的農戶,每逢紅白喜事或添置冬夏衣物都愿意到正福號來購買。那時兵荒馬亂,青黃不接時有的農戶手頭拮據,只要有熟人介紹擔保,便可賒購,到約定的季節(麥子、稖頭、黃豆收獲時節),他雇輛手推車上門收賬,把抵賬的糧食運到板閘糧行銷售。若布價上漲,也不提前上門催逼債款或加收糧食;搓P撤銷后,國民政府的“榷善工廠”在板閘創辦了毛巾廠、織襪廠,有些廠家資金不足,想賒購一批棉紗,又怕店家不給面子。張紹武得知后,親自送貨上門以解燃眉之急。對于重信譽的客戶可延期結賬,不加分文利息。這兩種營銷舉措,深受客戶歡迎。
遭劫不驚。1947年重陽節深夜,張家人已進入夢鄉。鹽河北的土匪從后院墻外搭人梯翻墻而入,打開店門。幾十名土匪蜂擁而入,個個手持刀槍棍棒,氣勢洶洶地撞開堂屋門,沖進堂屋,一把將張紹武從床上拖起。一名匪徒用手槍指著他腦袋喝問:“要錢還是要命?要錢就別想活,要命留一條,把錢通通拿出來!”張紹武挺身站立,面無懼色,一言不發。另一名匪徒:“啪!啪!”打了他兩個耳光。妻子丁氏撲過來攔救時被匪徒狠狠地踢了幾腳,跌倒在地大聲高呼:“救命!”張紹武隨即把床頭柜門打開,將一只盛放錢物的匣子放在地上。當匪徒紛紛搶奪錢財時,他趁著混亂,光著腳一哧溜跑出門,到南街上鄰居家躲起來。天亮回家時,店門口街上一片狼籍,到處是卷布的木框,貨架上的布匹、綢被面、棉紗被搶劫一空。所幸的是家人平安無事,自己也逃過一劫。
默默奉獻。全中國解放后,板閘街上只有正福布店正常營業。1950年淮安商業聯合會與板閘鎮鎮政府派人登門,要張紹武購買40份折實公債券。每份公債折合舊版人民幣4萬元,若以市場黃金價格折算,一錢黃金折算人民幣七萬五千元,40份折實公債可抵二兩多黃金。對張紹武來說,三年前遭土匪一劫已傾家蕩產,重開布店后尚未恢復元原氣,這真是很沉重的負擔!買吧要傾其所有,家庭生活難以為濟;不買吧又對不起國家和人民,更不像富有正義感的板閘人所作所為,略加思索,爽快地應答:“買!”1953年全國實行“三反、五反、打老虎”,政府向工商業戶推行經濟公債,張紹武買了一些經濟公債后,布店確實無力再經營下去。不久,國家實行統購統銷政策,憑票購買糧、油、布,正福布店停業。1954年張紹武親自將年方18歲的長子張緒安送到部隊,光榮地成為一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退伍后到甘肅玉門、東北大慶油田戰天斗地,默默奉獻,現退休。其次子張緒泰之長子張恒茂為繼承祖業,共筑中國夢,在北門大街中山門對面開設了恒大布店,不久將再現正福布店昔日輝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