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鎮的由來
2018/3/21 9:50:25 作者:許文金 閱讀:7793 評論:條
復興鎮的歷史可上溯至秦漢。她的“中興”時代,最遲也要定位于明代“洪武趕散”時期。這里的許多神話傳說和歷史掌故,傳承著她古久年代的浮光掠影,諸多歷史遺存和古老地名,折射著她歷史曾經的輝煌。
古老的漁濱河,呈西北東南走向,在復興鎮境內曲曲彎彎流過;東與窯頭河毗鄰,委蛇南下。解放后,曾有專家學者推斷:在漁濱河沿線,曾有一支古老的漁濱河文化的遺存;而復興鎮一帶,正“是這支古老的漁濱河文化的發祥地!痹趶团d鎮境內,很可能有一座被湮沒的古老城池。
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鳳凰樓和鳳凰城的歷史遺存與傳說,我們可以想象出古老城池的倩影;那“秦皇趕海樓”的或然存在,譜寫著秦始皇曾經用神鞭趕到此地“趕山殺!钡膫髌;諸多寺廟的存在,標志著她歷史的繁華;神秘密集的封土堆,曾是一座座漢代貴族的墓葬;星羅棋布的古井,記錄著璀燦的古井文化;那深埋地下的大量文物,昭示著她昔日繁榮的光輝;許多稀奇古怪的地名、田塊名,刻記著她歷史的遺跡……
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有一項重大決策,那就是:移民。史稱“洪武趕散”。如今復興鎮的先民們,大都來自蘇州閶門。當年,先民們來到此地,發現地勢平坦,土肥水美,即視為賴以生存的風水寶地,開始稱之為“福興之地”。
直到明、清之際,在現在的復興鎮的復興村與漁濱村毗鄰的漁濱河兩岸(即現在復興鎮鎮政府西北方向200米處),形成了一處居民集結區。那年月,漁濱河又寬又深;起初,沒有渡船,人們只能鳧水過河;或者用木桶代船往來。后來,人們在河上架起一座木橋;于是,橋兩岸逐漸形成了一個迤邐的小小街市,呈“豐”字形狀;街面上也就有了商埠。經營布匹、文房四寶、煙絲、食油、食鹽、金銀首飾、胭脂花粉、針頭線腦以及其它一些生活用品。以后陸續有了煙館、戲院、澡塘、糧棧、客棧、飯莊、鐵匠鋪等等。于是,經地方望族公議,定名為“復興鎮”。至少在明、清之際,“復興鎮”就被叫開了。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集市,每逢農歷的四、九之日,即定為逢集之期;街面上也就相應有了豬市、牛市,還有家禽和農具市場。
過去,漁濱河上很熱鬧。南來北往的船只穿梭而過,一度帆檣林立。于是,復興鎮便成為這些船民們往來的歇腳之所。因此,在這里便衍生出大碼頭、簸口一類的設施。南來北往的船民主要從事貿易。當年此地只長旱谷,沒有水稻。船民們一般都來自興化、寶應、高郵、揚州一帶;他們把稻米或藕、茨菇、荸薺一類的水產品運來,用以交換這里盛產的玉米、高粱、大豆、蕎麥以及山芋、胡蘿卜等土特產;更有船商從南方大都市販來洋布、洋火、洋油等商品,來此駐扎售賣;有的還在街面上賃地設立商店,并在此購置產業。直到解放后,仍有一朱姓商家,祖籍揚州人氏,即在此定居。毎到夜晚,船上掌起燈籠,與街面上的燈火連成一片,星光,月光,燈光,水光,交相影映,成一時繁華。
過去政府一度還在此設立防務機構,叫“團董”什么的,頭頭一般稱為“提督”。后來,由于社會動蕩,復興村有一趙姓大戶,還建起土樓;起初,備有梭鏢、大刀、弓弩和土銃,以后逐漸配有長、短槍和子彈,以防土匪侵擾,形成了一小股地方武裝。也不擾民,倒確保了一方平安。因此,復興鎮早就成為一個小小的集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于一體的政治中心。當年還產生過一個亦官亦民的機構,叫做”團防局”什么的,附近十里八鄉的民事糾紛和訴訟,都由它來經辦處理^……
國共兩黨打“拉鋸戰”時,均曾在此駐軍,軍用地圖上一直標有“復興鎮”三個字。據說,粟裕將軍發動車橋戰役前,就在此運籌,并把一部分主力部隊安駐在此;“黃三師”黃克誠的部隊也一度在此駐防。復興鎮,成了他們的可靠后方和給養供給之地。早期的現代淮劇《三月三》和《漁濱河邊》的故事,均取材于這一帶……
本來,復興鎮扼漁濱河、窯頭河、恒河三條水系,地處里下河地區的腹地,成為淮河流域的一處水陸要沖。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經濟、人文歷史等基礎也很豐厚,一度曾聞名遐邇。但制約復興向大型城鎮發展的瓶頸卻是天災人禍。出于地方保護主義,在漁濱河下游地區,常常人為地設置人工大壩,以堵塞漁濱河上游大水的南下。因此,清代以后,以致一直到解放后,在很長的一個歷史階段中,這一帶仍是十年九澇,是著名的“水囤子”。民諺說:“青蛙尿泡尿,喊人去打圩”。產生于明、清時期的民歌《高郵西北鄉》和集說唱、舞蹈同表演于一體的民間藝術《蓮花絡》,反映的就是這方面的內容,一度享譽大江南北;較南閘民歌歷史更為悠遠。清代,任舍村有個王舉人,耗盡家財動員官府和群眾疏浚漁濱河,畢其一生未果;最后,因奔走呼號而累死在漁濱河大堤之上,成為恒久的佳傳。直到21世紀,由于設置了排灌系統,這里的水患才徹底根除,確保旱澇保收。
解放前后,復興鎮的行政區劃有過一些沿革。曽先后劃歸淮安縣嘉樹區、蘇嘴區,但復興的鄉級建制卻一直保留著。而前后兩區區政府的所在地,則均設在復興:嘉樹區的區政府設在如今的城頭村;而蘇嘴區的區政府所在地則設在南季村。
當年,如今阜寧的張莊、秦莊、三人里一帶,亦屬此區劃。直到公社化以后才劃歸阜寧。人民公社化以后,復興的鄉鎮級建制一直保留到現在。鄉政府的所在地一直設在古老的復興街,F仇橋鎮的水晶、西農場一帶,也曾在復興的管轄之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