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淮史百科 > 地方文化 > 慈幼堂及清末淮安的慈善事業

慈幼堂及清末淮安的慈善事業

2018/7/26 15:18:28    作者:劉懷玉    閱讀:6760    評論:0

  駙馬巷北端有一條東西走向的橫街,東抵龍窩巷,西至西長街,中間與駙馬巷十字交叉。其名俗稱小人堂巷,因為此處原有一個小人堂。小人堂大名叫慈幼堂! ⌒旒巍渡疥栒乒视洝吩疲骸翱な仡檮浊渌紙蚪ù扔滋、養幼堂!辈⒆宰⒃疲骸按扔滋贸莾燃t板橋,養幼堂城外三元宮!蓖巍渡疥柨h志》卷2亦記載:“慈幼堂,城內紅板橋!
  清代淮安的公益慈善事業十分完備,大的方面有城池修理、文渠疏浚等項;中等的有大青云會,負責資助舉人上京赴考之費,小青云會,資助秀才生赴鄉試之費;普通的有普濟堂、育嬰堂、利濟局、煦仁堂、公善堂、繼濟堂、濟稚堂、量濟堂、慈幼堂、各處藥局、各坊水龍局等,即所謂慈善公益事業。
  育嬰堂,在上坂街,雍正十一年(1732),漕督魏廷珍即舊河庫改建。共瓦屋二十余間,收養被拋棄的嬰孩。其經費初由淮商、淮關逐年捐助,另外撥給寶應罰沒入官田地一莊。后續置田五莊,及房屋數處。乾隆三年(1737)淮商歲捐之款停止,加之歲久弊滋,經費日絀。咸豐八年(1858),漕督邵燦銳意修復,屬邑人高士魁、何錦清厘積弊,更訂新章,始復舊觀。其條約章程,載于育嬰堂堂規之中。自此年以后,以支用余款續置秧田數處,合原置田共十九區。還有一部分銀兩若干,存王肇慶和濟錦源典生息。另有五處市面住房對外出租,按月收費,一并歸育嬰堂使用。
  育嬰堂主要是收養棄嬰,每年大約有一百幾十名。經費所入,正常年景大致夠用。如遇上荒年,送到堂中來的幼孩多至數倍,經費便遠遠不夠。通常都是豐年節省開支,使有贏余,不致荒年困難。后來規定,幼孩六歲以上留堂哺養,六歲以下由乳婦領養,管理堂務的人,每月數次到領養人家查看領養情況。
利濟局,同治四年,漕督吳棠撥給錢4250千,存濟錦源典生息。每月初二、十六兩日,在城內二郎廟(在漕運總督署東側,早已被拆除。)施舍給貧困之人。以60名為率,每名日給錢30文。又有城內一些好義的人,籌集錢750千,存王肇慶典生息,每月在城內慈幼堂支放給貧困之人,每名月給600文,以20名為率。
  公善堂,男女各一所,俱在河下。男堂在竹巷街狀元樓側,女堂在白酒巷。收養露處街巷的窮人。后又有好義者籌糧煮粥散給。另一所在城西北文通寺內。
  煦仁堂,在城西菜市口南首。同治九年,里人集資創建。收養無依老年婦女,以50名為率,經費每月給錢幾百至幾千。
  繼濟堂粥廠,西門外普濟堂間壁,邑人何其杰等建。暑則施藥,寒則施粥。
  濟稚堂,在河下湖嘴彤華宮,民辦,凡河下貧困男女嬰孩未及三歲者,給其母每月500文以養之。以40人為率。
  量濟堂,在河下玉皇殿,民辦,靠好心人捐款購板制棺施舍窮人,并給抬埋費。
  慈幼堂即小人堂,也是收養孤兒之所。咸豐七年(1875),因是荒年,被拋棄的幼孩很多,知府顧思堯在駙馬巷北端設立慈幼堂收養。開始時經費由城內的商戶,按日捐錢支給,一年大約可得錢300余千。后來仿照其他善堂之例,置辦地產,以田租收入作費用。陸續置產淮北鄉甘姜莊灘田2頃零3畝5分有奇,每年包租80千有奇;時清三鄉五家橋秧田80畝有奇,歲包租67石零;時清三鄉黃家口秧田21畝有奇,歲包租42石4斗零;泰安一鄉畢家灣秧圍田50畝,歲包租25石;時清一鄉祁家莊潘姓捐田,歲包租3石,折米1石5斗。以上各項收入都歸慈幼堂使用。后又添置淮北鄉喻家渡灘田2頃45畝有奇,歲包租131千余文;遙隄灘田13頃70畝零,歲包租3百27千余文;小茭陵灘田1頃36畝有奇,歲包租54千余文。以上各款提取7千給都土地祠作香火錢,其余都歸慈幼、養幼二堂兩家平均分用。
  顧思堯,字勛卿,武威人,舉人出身。咸豐六年至十年任山陽知縣,同治元年至三年任淮安知府。為人行政嚴厲干練,頗有政績。板閘、河下被捻軍焚掠后,他親自率人于河下筑土圩。於故沙河側另建石洞,以便灌溉。
  顧思堯任山陽知縣和淮安知府那幾年,淮安正是兵荒馬亂的年頭,捻軍竄擾,社會很不安定。盧福臻《詠淮紀略》說:“其時南北烽煙,警書屢告,而乃投戈講藝,亹亹不倦,士風之盛,不減平時”,顧思堯的功勞是很大的。
  漕運總督吳棠亦曾為慈幼堂撥款,高德銘有《望城中慈幼堂有感》詩,詩云:“襁褓啼饑最可憐,誰將撫恤接群緣。幸來仁憲棠陰在,多少嬰兒庇蔭全!
  清末,慈幼堂不但收養幼嬰,還增辦過慈幼義學,使其慈善、公益功能更加完善。光緒二十九年(1903),慈幼義學改辦為慈幼蒙學堂,變為公辦慈善教育性質。進入民國,地方熱心人士考慮貧戶兒童長大時能自謀生,幼而荒誤游惰,失業從此日多,成為嚴重社會問題。由郝彥翹創議,想創辦一所既教給兒童文化知識,又得到勞動技能培養的學校,擬取名苦兒院。先是打算利用淮安府衙軍捕廳舊署,未能成功,又想用察院(今楚州賓館)或袁公祠(今楚州中學南校區),也未辦成。1926年秋后,在今楚州小學處購得一所民房,創辦成功,定名江北慈幼院。其性質為民辦慈善教育技工學校。其經費是民捐的,由朱虞生、談丹崖、周作民自認分擔,陳嬴生、王慕莊、沈京似等也捐了一部分資金。由郝彥翹、田魯玙、何寶善等具體籌辦管理。這可認為是當年駙馬巷慈幼堂、慈幼義學、慈幼蒙學堂的延緒,也是清末淮安慈善事業的一個縮影和延續。
  《孟子•梁惠王上》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薄抖Y記•禮運篇》云:“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社會倫理道德,要讓人們在年老時有人奉養,以終天年,年幼的未成年的孩子在社會的愛護下成長,鰥寡孤獨貧困無依的老人,以及有疾病殘疾的人,皆能受到社會的照顧和愛護;窗睬宕拇壬剖聵I與此是一脈相承的,慈幼堂是其主要代表,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大愛、博愛思想的體現。由此可見,駙馬巷不是一般的宜居的街區,不僅僅適合文人墨客、達官貴人,更是一個法雨普施,慈云常護,惠及窮孤,充滿正氣,和諧社會,擁抱未來的樂土。
End全文結束
分享到:

已有0條評論

最新頭條
政協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委員會著作權所有 最佳瀏覽:IE8、1680x1050或以上 蘇ICP備13030079號-2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 | 安全政策
聯絡地址:江蘇省淮安市翔宇南道1099號7層 電話:+86-0517-85913685 郵箱:wshuaian@126.com 技術:淮安市淮安區政協文史資料研究中心
文史淮安網主辦單位
影音先锋色|国产人妖一区二区动漫黄片|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app|亚洲性爱在线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