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認識淮安 > 漕運研究 > “六路大漕”蔣之奇

“六路大漕”蔣之奇

2018/12/17 10:21:44    作者:羅志    閱讀:6273    評論:0

    蔣之奇是北宋歷史上一位不太著名的官員,在淮安的運 河文化史上卻有著獨特的地位。他是宋代淮安運河第一段鼎盛期的漕運主官,他興修龜山運河治理淮安淮河、運河水道,他寫泗州大圣僧伽的傳記紀念這位淮安文化名人,他還留下珍貴的摩崖題刻,同北宋時期的淮安結下不解之緣。
    蔣之奇(1031~1104),字穎叔,號荊溪居士,常州宜興人,大中祥符五年(1012)進士及第,是宋代宜興的第一位進士。他為官期間,干練果斷,政績斐然,尤其長于理財,善治漕運。蔣之奇一生職務變動近三十次,做過監察御史、殿中御史,做過福建轉運判官,江西、河北、陜西、江淮等地發運副使,江淮發運使,河北轉運使,也做過泗州、蘇州、潭州、廣州、杭州等地地方官和首都東京開封府尹,最后還做到相當于國防部長的樞密使。
    北宋朝廷極為重視大運河建設,尤其是南方漕糧北運。北宋定都開封,漕運線較隋唐縮短近半,其漕運量為中國漕運史之最,常年穩定在600萬石,最高達800萬石,楚州-泗州之間的汴河、淮河運道,成為大運河最為繁忙和最需要強化管理的地方。于是,朝廷設置江浙荊淮制置發遣轉運使主管運河漕運,這個官職又簡稱為江淮發運使、江淮轉運使、淮南轉運使,正三品官員,相當于明清時期的漕運總督。北宋喬維岳、蔣之奇、陳敏等歷任江淮發運使不光管理漕糧轉運、運河淮河治理,而且在楚州(今淮安市淮安區)、泗州設轉運倉用于漕糧轉運,同時在淮河南岸建設沙河、洪澤河、龜山運河等復線運河,以避開淮河下游險緊河道,暢通水運。
    蔣之奇多次在淮安為官。早年他就做過楚州通判和泗州知州,后來還兼任過提舉楚州市易司,主管宋代淮安的市場物價和國有物資調配。
    元豐六年(1083),時任江淮發運副使的蔣之奇主持開鑿一條新運河。這條運河北接洪澤新河,沿著淮河南岸繼續向西南,于龜山入淮,長五十七里,闊十五丈,深一丈五尺,次年竣工。龜山運河開通后,從揚州北上的船只不用在楚州古末口盤壩入淮,也避開了淮河多處險灘,直接從楚州西面經過沙河、洪澤新河、龜山運河到龜山,然后渡淮而入泗州城外的汴口,沿著汴河繼續北上到達東京開封府。
    因為開鑿龜山運河的政績,宋神宗正式任命蔣之奇龍圖閣直學士銜,實職為江淮發運使,擢升兩級,位列三品大員。蔣之奇長期在各地發運使任副職,這次“轉正職”后,因為他在漕運上的名望,時人尊稱他為“六路大漕”!奥贰笔撬未氖〖壭姓䥇^劃,相當于現在的省。這個江淮發運使全稱江浙荊淮制置發遣轉運使,管轄范圍包括當時的江浙東路、江浙西路、荊湖北路、荊湖南路、淮南東路、淮南西路,當時北宋全國劃分23路,即23個省,這個江淮發運使就管到6個省,而且都是經濟發達、交通便利的地方,大體包括今天江蘇、安徽、上海、浙江、湖南、湖北等省市!按箐睢笔菍Πl運使的俗稱,可見當時整個長江中下游到江浙一帶的地方財政、交通、漕運大權均掌握在蔣之奇這個發運使手中。
    蔣之奇這位“六路大漕”人頌其“才智有余,人莫能欺,漕運絡繹”。據蘇軾的兒子后來回憶,當時漕船勾結發運使手下的辦事員經常順風順水時也故意延誤行程,以便多貪污經費。蔣之奇任發運使的時候,在公署門口立一面占風旗觀察風向,同時要求各地運輸漕糧的船只都要每天記錄風向順逆。因為雷雨、冰雹、大霧等耽誤漕船航行的因素影響范圍都不大,而風向千里范圍內都大致相同。所以等漕船經過發運使公署,蔣之奇就拿自己記錄每天的風向跟這些漕船自己的記錄比對,如果漕船天天順風順水還延誤航程,蔣之奇就嚴厲處分他們。蔣之奇在江淮發運副使、正使任上干了十二年,將漕運治理得井井有條。
    蔣之奇還是當時有名的書法家和詩人,跟蘇軾、米芾、黃庭堅關系非常好,他還尊崇佛教,跟高僧佛印等有往來。他曾與張舜民、劉士彥與王純中等名臣一起游泗州僧伽塔,有感而作,撰寫了一篇《泗州大圣明覺普照國師傳》,記述泗州大圣的生平傳奇。
    唐代西域高僧僧伽游歷全國,流連于楚州,后常駐泗州普照王寺,多有異行,唐中宗奉為國師,僧伽大師圓寂,歸葬泗州,并漆身起塔,是為普照王塔。宋太宗雍熙元年(984),朝廷加封僧伽大師以“大圣”謚號,故后世民間習稱為“泗州大圣”,東南沿海一帶香火不絕。蔣之奇常年往來江淮,目睹泗州靈瑞塔供奉的僧伽大師以及各地流傳的泗州大圣傳說與佛經,撰寫的這篇傳記流傳至今,成為我們今天研究泗州大圣信仰的重要文獻。
    蔣之奇常往來于盱、泗,公務之余泊舟山麓,登第一山,酌玻璃泉,觀水尋策,臨高抒懷,留下珍貴題刻。有塊摩崖題刻鐫刻在龜山運河開工之際的元豐六年(1083),至清末文字尚存24字:“南山……亭焉……穎叔范□閎甫王□公貫元豐六年四月十五日穎叔書”,這也是我們目前所見盱眙第一山題刻中紀年最早的一塊。這也是蔣之奇這位北宋“六路大漕”在淮安留存至今唯一的文物資料,彌足珍貴。
End全文結束
分享到:

已有0條評論

最新頭條
政協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委員會著作權所有 最佳瀏覽:IE8、1680x1050或以上 蘇ICP備13030079號-2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 | 安全政策
聯絡地址:江蘇省淮安市翔宇南道1099號7層 電話:+86-0517-85913685 郵箱:wshuaian@126.com 技術:淮安市淮安區政協文史資料研究中心
文史淮安網主辦單位
影音先锋色|国产人妖一区二区动漫黄片|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app|亚洲性爱在线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