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淮安的紡織業就頗有名,明及清初,石塘、劉伶臺、河下、板閘一帶為紡織戶集中之地。清乾隆七年(1742),湖北鐘祥人金秉祚任山陽縣令,發現淮安人于紡織一事從未講求,山陽縣無1架織機,甚至女兒盡廢,民間財源困竭。勸淮人種棉養蠶,紡紗織布。遂與知府趙酉一起,“查大江以南,惟松(江)太(倉)二處東鄉一帶,居民講求至精,獲利甚普”,遂于其處募諳練者20名,到淮悉心教授!耙磺屑徿、織碇、木碇、彈弓、彈錘、戽車、夾車、竹棚、桿板、布機、大小戽筒并隨機需用刮刀、壓尺、竹叉、縱扣、梭子之類,應就近于松太二府州,各隨教師平日所用酌量置買,以便照式制造。預買凈花、子花各三十石,運淮備用.”(金秉祚《紡織議》)后繼者有山陽知縣姚德彰,清河知縣萬青選,皆按金秉祚所議勸諭百姓,淮安紡織業終成氣候,淮地種棉織布始多,先織毛巾、線襪之類,后用木機,“紡織行囊米袋,頗多實用!庇珠_始織闊布“質堅紋細,幾于通州布相埒!绷頁稉P州畫舫錄》記載,清乾隆時淮安產“淮紅布”,又名“淮安紅”,用蘇州赤草染成。
清乾隆時期,淮紅布便成了淮安的特產。那時候,河下街面上商旅云集,市場繁榮;窗脖镜氐奶禺a淮紅布,河下湖嘴布店專賣此布,在市場上十分暢銷。
清宣統二年(1910),淮安人李福星等人從上海購進木機,便和長湖墾殖公司都在淮安建織布作坊。同年,淮安織布行業,又多了一個品種稱之為白粗布,又叫奮兒布。
奮兒布的由來,是山東人土機土織的一種布。清末年間,魯南的臨沂、滕縣、邳縣一帶兵荒馬亂,十年九不收,部分人因生活所迫、逃荒要飯,挑著擔子攜著全家妻兒老小、流落到淮安定居下來。開始小本經營,大起搖車、布機(木制的)織起規布,土布土織,手拉腳踩,是他們謀求生活來源的一種職業,因而淮安當地人稱其為“奮兒布”。自搖、自織、自染、自銷。棉紗來自蘇州、無錫、南通、鎮江等地,當時棉花主要靠進口,以印度棉花為主。
棉布的銷售以本地為主(車橋、岔河、曹甸、張橋、平橋、涇河等)以及兩淮。主要品種有:白布、條子布、紗條、紗格、毛藍、靛藍等。規格:小布幅寬0.8~1尺,長4.8丈,白布幅寬2.7尺,長度為20碼,每碼是2.6尺,每匹(20碼)是5.2丈。
1915年,山東臨沂卞振生等人來到淮安,接著他叔伯兄弟卞振東也來淮,后來他們的家鄉人陸續又來淮安,先在卞振生家做幫工,等有了本錢以后,自己便買木制機織粗布,山東人來淮安織土布的還有王德孝、涂鶴成等人。他們剛來淮安時經濟困難,又無住房,加之土布機聲噪人、只好借租在寺廟內生產,每月多少付一點房租錢,一張機也能養活全家五六口人。
1921年,城內有紡織作坊30多戶,從業者200多人。
1937年,淮安的織布作坊開始使用鐵木機,半自動化,只需腳踩,不要手拉了。土機土織較大的戶有卞記,也就是卞振生家,他一家就有五六張鐵木機,每天能織30多丈布。還有張天穩、卞振東、涂鶴成等人家,比時織土布人家增多,淮安當時沒有棉花,棉紗是從江南經過商販搞來的,每包約九市斤重,當時在淮安織土布的就有四五十戶人家,土布業每年需棉紗912.5包,年產白布1825匹;窗餐敛,以數量多,質地良好運銷各地。
淮安的工業,尤以棉紡織業最為發達,他同傳統生產相結合,使用印度、南通等地上乘棉為原料,發展較為迅速。淪陷前織布業64家,銷售除本縣外,近銷高溝、湯溝、漣水、新浦、阜寧、孟林、東溝,遠銷蘇北、安徽、山東等地。
1939年,日本鬼子占領淮安后,由于戰亂,市民紛紛下鄉跑反,織土布人家也忙于逃命,僅剩1/3織土布人家還在維持生計;窗部棽紭I明顯衰落,此時洋布進入淮安,主要是美國花旗布,對本地土布銷售有一定影響。下鄉的人約一年多的時間,才回城復業,但由于土布價格低廉,隨著土布產品質量也有提高,花樣色形也有所改進和創新,特織的白布進行加工刮漿,并用元寶石時踩光(元寶石碾布可使織物“縷緊不松泛”),加蓋龍頭商標,冒充龍頭細布出售。本地人買去做衣服的或作它用,仍有一定的銷售市場。染料都是靠進口,有日本的、德國的、美國的。
淮民織布廠
抗日戰爭時期,淮安縣抗日民主政府和新四軍積極開展大生產運動,1946年5月,在車橋萬劉莊新建淮民織布廠,隸屬花紗布交換所。全廠150多人,大部分工人是車橋、涇口、嘉樹(現復興鎮境內)等區織布人家的青年男女。有150多臺織布機,其中鐵機20多臺,大部分是工人從家中帶來的。大部分人一進廠就會織布。為了發展生產,在花紗布交換所的指導下,淮民織布廠每月可產棉布200匹。品種以條子布為主,也生灰布、白布。全廠干部工人都實行供給制,熟練工每月另發大米20斤,作為技術津貼。在花紗布交換所的幫助下,淮民織布廠廠長、技術工、木工合作,研制了大眾織布機。這種織機用材少、成本低、易操作,不僅在廠里使用,而且向廣大群眾推廣!尔}阜報》對此作了專題報道和詳細介紹,號召全專區織布者推廣使用。1947年春,由于淮安形勢極端惡化,淮民織布廠被迫遷至建湖縣高作鎮,只有10多臺機生產。后因高作地區亦遭國民黨軍隊襲擊,淮民織布廠無法繼續生產,被迫停工。大部分工人解散回家,少數積極分子就地參軍。
裕民織布廠
1945年3月,裕大油坊籌建織布車間。初建時,只有四五臺木制織布機。后陸續發展到10多臺。從油坊抽出幾名青年工人,又在社會上招收三四名熟練的織布工進行培訓,當年5月份就開工生產,織布人員和油坊一樣,都是供給制。對熟練技術工,每月另發大米二三十斤,作為技術津貼?棽夹枰拿藜,由縣財經科下撥,產品如數上繳財經科。1945年9月,淮城解放,裕大油坊的織布車間從油坊劃出,遷入淮城,由縣財經科撥款,在河下擴建為裕民織布廠?棽紡S建成后,除原來工人外,又從社會上招收部分熟練工和學員工。翌年春,全廠干部、職工已有140余人,織布機(包括鐵機、木機)發展到90多臺。廠方從淮陰王營鎮聘請師傅3人,負責學員技術培訓和生產技術指導。生產中需要的資金、人員供給,統由縣財經科下撥。產品大部分是長布條子一類,亦有少量白布。至當年下半年,每月可以生產棉布300匹 (每匹20丈)。全廠人員仍實行供給制,對熟練工每人每月發30斤大米津貼。1946年底,國民黨軍隊占領淮城,裕民織布廠從河下遷至農村。先在博里王莊、裴連舍等地,再遷阜寧縣蒙龍農村,在炮聲隆隆、硝煙四起的環境下,繼續堅持生產。后來由于戰事頻繁,環境險惡,根據上級指示,裕民織布廠上交給華中總工會。不久困形勢不斷惡化,工廠被迫解散。
解放初,淮城織布廠
1948年12月,淮城宣告解放;闯鞘姓С只窗布徔棙I生產,組織群眾成立紡織生產合作社,社員自愿參加,以工具、原料、資金入股,有勞力、無資金的可由政府貸款,作為啟動資金。貸出10多萬元抗幣和70多擔棉花,華中銀行貸出400包的棉花款,幫助缺少資金的紡織戶恢復生產。當時,僅河下、板閘一帶,就有各種織布機430臺。
解放初期的1949年,淮安織土布就有近80家。這時候,織布機器又得到了改進;闯欠秶鷥葟氖录徔棙I者達500人。有木織布機117臺,鐵織布機168臺。當年全縣生產棉布61.9萬米。
建國后,淮安幾家織布廠
建國后的1954年,淮安縣政府派出工作人員將織土布的人員組織起來,實現了合作化,集中管理;闯菂^成立織布生產合作社,織造狹口面、寬口面白布,以及少量條格布。1956年,改名淮安棉織廠,后又增加了織蚊帳的廠子。1958年,在東岳廟成立淮安織布廠,生產線織勞動布、床單布、斜紋布,當年全縣棉布產量97.10萬米。翌年,產量增至118.2萬米。1962年,產量降至23.95萬米。1965年后,產量穩定增加。1971年,棉布總產量上升至427.36萬米。1989年,廠名改稱淮安染織廠。1990年底,因資金緊缺,原材料價格上漲,在企業面臨困境下,經淮安市政府批準,與毛巾廠合并。
1958年,淮城鎮在鍋鐵巷內成立淮城織造廠,生產蚊帳布。后改名為淮安縣淮城棉織一廠。1979年,廠名變更為淮安縣第二織布廠。1958年,淮城鎮在河下倪家巷內成立棉織社。1963年,廠名變更為湖嘴棉織廠,主要生產擦機械用的回紡巾。1979年,廠名變更為淮城棉織二廠。1960年,淮城鎮河下居委會,利用估衣街內河下文化站的房屋,成立河下綜合廠,生產純棉揩布,俗稱“土地板”,用于油田采油時用。1982年7月,棉織二廠、棉織三廠合并,廠名變更為淮安縣第三織布廠。1962年,樓東居委會在東長街邊壽民祖宅內成立南門棉織廠,后更名東風棉織廠。1982年,東風棉織廠與第二織布廠合并;闯擎偧t光居委會在圍墻巷市場東側成立紅光棉織廠,80年代中期,紅光棉織廠改成旅社。80年代中后期,淮安縣(市)第二織布廠、第三織布廠,主要生產糧食口袋布,縫制成品布口袋出廠。這些廠早年都使用手拉腳踩的木機?棛C全自動化的出現,織布機全部改換成1511B型織機、1515A型織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