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末口到淮安水利工程樞紐
2019/4/4 10:38:51 作者:葉占鰲 閱讀:6022 評論:條
淮安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而興,因運河而衰。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所開的邗溝為中國大運河最早的一段。邗溝南起揚州邗城腳下,北到淮安北辰坊入淮河,邗溝入淮河之口末口自誕生起就是交通樞紐。明初時,新開清江浦河,運河改道。萬歷十七年(1589),黃河在今清江浦東郊決口,至漣水赤晏廟歸正河,自行裁灣曲直,標志著末口水利地位的消失,F在的淮安水利工程樞紐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建成,2003年又建成運河水上立交,“攬京杭運河入懷,送淮河之水東去”。古末口,雖已成為淮安大運河文化遺產的重要文化符號,但水利樞紐的誕生可謂古末口的新生。中國大運河滄桑巨變,但淮安段大運河樞紐地位沒有變,這段歷史及其承載的文化,在今天依然光輝燦爛。
末口——運河上最早的人工樞紐
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為北上爭霸,開邗溝,穿綠洋、武廣二湖(今邵伯湖)間,再北入樊梁湖(今高郵湖),東北至博芝、射陽二湖,西北至末口(今淮安市淮安區城北)入淮。東漢建安五年(200)廣陵太守陳登開邗溝西道,由樊梁湖徑直北上,穿津湖、白馬湖直達末口。后經歷代整治,形成今淮揚(里)運河。末口是古運河上的第一個人工樞紐,地位日益重要。隋建國以后,隋文帝于開皇七年(587),為平陳而整治邗溝東道,因起于淮河山陽灣,故又稱山陽瀆。大業元年(605),隋煬帝開通濟渠,自洛陽帝宮西苑經黃河出板渚,東南至盱眙城對岸入淮,再以220里淮河做運道,至末口接邗溝。同年,整治邗溝西道,河寬四十步,堤上筑大道,路旁廣植柳樹。
清江浦(運河)和中運河的開鑿
南宋紹熙五年(1194),黃河侵汴、泗奪淮入海,清口為黃、淮、運交會之所。明初定都南京,位近農業經濟重心,漕糧運輸便捷。永樂元年(1403)陳瑄為督運總兵官,總督海運,輸粟四十九萬余石。為避“海運多險,陸挽亦艱”(《宋史•河渠志》)的局面,改海運為內河航運。永樂十三年(1415),陳瑄沿宋沙河故道開鑿清江浦,自淮安城西管家湖,至鴨陳口入淮(黃),長六十里。從此舟楫過淮可避免盤壩勞費和逆行山陽灣風濤之險。永樂十八年,遷都北京,致政治中心遠離經濟重心,運河漕運變成維持朝廷生存的生命線。至清初,清口以上一直都以黃河為運道,船行艱險?滴醵吣辏1688),河督靳輔開中(運)河,自駱馬湖張莊運口至清口的仲家莊(康熙三十七年下移楊莊)。舟船自清口北上,“可避黃河百八十里之險”,初步奠定今日運河河線。
淮安五壩的開鑿
明初時,江南糧餉北運饋軍,有海、陸兩條路:“餉遼卒者,從儀真上淮安,由鹽城泛海;餉梁、晉者,亦從儀真赴淮安,盤壩入淮!焙槲淙辏1370),淮安知府姚斌“開淮安城東北之菊花溝(澗河),以通海運”,因水陸路便,將原設城西的淮陰驛遷至菊花溝頭今下關,于驛西設壩,“壩東為纖路,西即城基”,船只由運河進入淮河或由淮河進入運河,在此盤壩,此壩后稱仁字壩。永樂初漕運大增,又建義字、禮字、智字、信字四壩,合稱淮安五壩,定漕船經由仁字、義字二壩,商船經由禮字、智字、信字三壩。 淮安五壩均在山陽灣河道邊,沿今翔宇南道(古淮河山陽灣)由東向西順序排列,仁字、義字二壩緊鄰,在淮安新城東門外下關附近;禮字壩在新城西北,該地名至今猶存;智字、信字兩壩相連,在今淮安國際商城附近。五壩均為車船壩,即堰埭。
黃河變遷與末口的消失
黃河曾經是一條有名的“害河”,一經泛濫,奪命無數。黃河曾數次侵奪淮河流域。南宋紹熙五年(1194)黃河第四次大改道,淮河流域的豫東、皖北、蘇北和魯西南地區成了黃河洪水經常泛濫的地區,為時長達六百六十一年?滴跏吣辏1678),在靳輔主持下,大規模疏浚清江浦以東直至云梯關的黃河河道,并在正河兩旁各開一條引河。又堵塞各處決口。同時,分里設兵,駐運堤以護岸?滴跏四辏1679),泗州淮水漲,里運河在山陽縣戚家橋沖決五千余丈?滴醵辏1681年)五月二十七日起,大雨歷五晝夜,黃河決數處,危及淮安城,淹死人畜無數?滴醵辏1687),靳輔開下中河,起自清河縣中河北岸鹽壩口,歷山陽、安東,自平旺河下注潮河入海!靶裹S流,兼利鹽運”,每年漕船過盡,即放中河水入鹽河運鹽。故亦稱鹽河。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奪淮局面結束之前,黃河全部經徐州南下奪泗奪淮,已達三百六十年,災區轉至徐州以下直至?,江蘇省受災最重。清政府曾竭盡全力治理黃、海、運河,結果是黃河河床不斷淤高,黃、淮、運河的水位日益抬高,洪澤湖大堤不斷延長、加高、加固。到道光、咸豐年間,黃、淮、運河已千瘡百孔,難以救治。咸豐三年(1853)開始,部分漕糧改由海運至天津。咸豐五年黃河改道北徙,運河中斷。輪船、鐵路運輸興起后,河道漕運的意義逐漸失去。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漕糧折款,運河漕運停止。 黃河河道的變遷直接導致古末口的交通樞紐地位的完全喪失。
淮安水利工程樞紐的建設
新中國成立后,為了徹底根治水害,造福人民,1951年毛澤東主席發出了“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偉大號召,周恩來總理親自制定了“蓄洪兼籌”的法官鎮,部署了治淮工程。1951年冬到952年春,蘇北130萬水利大軍掀起了波瀾壯闊的治水高潮,以83個晴天的高速度,開挖了一條西起洪澤高良澗、東至射陽扁擔港、全長168公里的蘇被灌溉總渠,為淮河洪水的外排打通了一條入海水道。1959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物資交流任務加大,原有的大運河,已不適應運輸要求,所以對大運河進行擴建,重點擴建了徐州至長江段四百余公里的運河河段,使運河單向車通過能力達到近二千萬噸,并擴大了沿岸灌溉面積和排澇面積。為減少兩淮段的城鎮拆遷,另挖繞城段新河,群眾習慣上稱大運河。大運河南起蘇北灌溉總渠,西至淮陰船閘下游,長三十七公里。蘇北灌溉總渠開挖以后,運河與淮河的交會點移至淮安城南,即今天的淮安水利工程樞紐。2000年10月至2003年三月,國家水利部投資35268萬元批準興建了立體交叉工程,簡稱“運東立交”,立交的兩座橋頭堡,七層,高三十三米。運河水走上邊,入海水道的洪水走下面,各行其道,互不干擾。所以,淮安水利工程樞紐在這不足三平方公里的面積上,大大小小的水工建筑物密布,先后建成以大中型工程為主的節制閘、船閘、涵洞、大型電力抽水站、水電站等近三十座,猶如一座現代水利工程博物館,中外罕見,構成了淮安水利風景區的旅游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