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的淮安新安小學內有3棟樓分別以3位教育家來命名,即行知樓、達之樓、銘勛樓,其中銘勛樓就是為了緬懷我國知名幼兒教育家孫銘勛先生的。
孫銘勛,貴州平壩人,陶行知先生的杰出學生。在陶行知、陳鶴琴等先生的指引下,孫銘勛終身從事幼兒教育與幼兒心理研究,出版了大量相關專著,并和南京曉莊師范的同學們一起,創辦了中國有史以來第―批鄉村幼兒園,開創了中國早期幼兒教育的道路。1935年,孫銘勛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戰時期,孫銘勛參加了重慶育才學校的創建工作?箲饎倮,育才校本部遷往上海,他臨危受命,擔任重慶育才分部主任,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情況下,把育才學校堅持到重慶解放。1953年調往西南師范學院教授兒童文學。當時國內大學極少開設這門學科,他探索道路,收集資料,編寫教材,開創中國的兒童文學學科。
本文主要根據孫銘勛先生《古廟活菩薩》一書,簡短回顧他在淮安新安學校歲月特別是他創建新安幼稚園的過程!豆艔R活菩薩》于1934年出版,主要記述了孫先生在淮安新安從教兩年經歷及心得,書名中“古廟”指的是當時新安學校,“活菩薩”寓意在這所學校里從事“生活教育”實踐的師生們。
新安學校于1929年6月6日在蓮花街古靈王廟基礎上創辦,然而不久后,它的母體曉莊師范就被國民黨查封,曉莊連同它周邊所有陶行知創辦的生活教育試點——1所師范學校、8所中小學、4個幼稚園、3所民眾學校、2處茶園等,都被一網打盡。此時,看似消失殆盡的“生活教育”事業,卻還有一絲血脈延續,就是位于淮安蓮花街的新安學校。新安能夠“碩果僅存”得益于以下3點:地處相對偏僻的蘇北農村,不引人注目;李友梅等幾位教師的巧妙周旋與不懈努力;河下士紳瑪洪文等先生的仗義執言。
曉莊被封后,孫銘勛幾乎同時被捕,后經過陶行知、張治中等人營救出獄,出獄時“幾乎不能站立”,旋即被安排到安徽渦陽師范任教。1931年的暮春時節,為了要實現親手創辦1所幼稚園(即幼兒園)的夢想,孫銘勛辭掉渦陽教職來到新安學校。由于當時正值陶行知流亡海外,新安會館的田租也極不正常,此時正是新安學校經濟最為困難的時期。正如孫銘勛所述:“我來新安時便決心要創辦一所幼稚園的,來之前就匯了60元給(汪)達之作為幼稚園的開辦經費。然而當時正是他們最為困難時期,等我到了新安,這60元早已因吃飯和償債而開支完了,于是幼稚園開辦只得停頓將近兩年!”同時由于李友梅等人的離開,孫銘勛只能先幫助汪達之維持新安學校的運轉。
1932年的秋天,孫銘勛應邀為大華書局寫《幼稚教育》一書,在理論研究中他產生了很多疑問,自感“盡快創辦幼稚園已經迫在眉睫”。為此,孫銘勛經常和汪達之、臺和中在“月光下運河堤上散步、商量創辦幼稚園的可能性”,附近的漂母祠、韓侯釣臺也留下了3位年輕生活教育實踐者們的身影。此時,孫銘勛又接到了母親去世的噩耗,身在淮安的他卻不能回到萬里之外的貴州去奔喪,他只能含著淚給陶行知先生寫了封信,表示“我現在要把已經死去了的母親遺留給我的生命,完全拿出來獻給兒童,一方面又為著新安的發展與此地社會的需要,決心在河下大街上開辦一所幼稚園”。陶行知先生立即回了信,表示“創辦一個幼稚園來紀念慈母之愛是再好不過的了,幼稚園辦成以后,每個小寶寶都是老太太的遺愛。小寶寶一代一代欣欣向榮即是老太太萬古不朽!睂O銘勛在日記里寫到:“母親逝世噩耗傳來,心里雖然異常悲慟,但這悲慟的熱淚直到接了陶先生的復信才奪眶而出,啜泣了一個多鐘頭,便著手草擬幼稚園的創辦計劃!
1932年底,孫銘勛離開淮安開始了為期1個多月的參觀學習階段。他先前往南京參觀了3個幼稚園,隨即來到上海將自己開辦幼稚園計劃表給陳鶴琴先生審閱,陳先生給出了詳盡的建議,諸如“要堅持用教學做合一的方法作為訓練兒童的基本方法”“要注意培養當地婦女當生活老師,只有這樣幼稚園才能真正扎根下去”“要重視兒童歌謠的作用”。在陳先生的安排下,孫銘勛進入了工部局幼稚園進行實習,詳細地了解這里大、中、小班音樂、故事、手工圖畫、讀寫算等課程開設情況,并和這里老師進行了充分交流。之后,孫銘勛又參觀了美國人在上海開辦的幼兒園,不由得發出感嘆:“這些孩子能夠得到極好的環境熏陶,真是比我們這些殖民地的孩子幸運的太多!睆纳虾;貋頃r,孫銘勛買了1架留聲機和若干兒童經典音樂留聲片,這在當時的淮安是很少見的。
回到淮安后,孫銘勛邀請了河下鎮父老開了一次談話會,向大家報告了開辦幼稚園的宗旨、目的、意義及幼稚園授課內容,請他們代為宣傳并尋找最佳辦園地址。然而河下幾處擬作園址地方經過查看,孫銘勛都不是太滿意。經過他和陶行知、汪達之、臺和中等人反復商量,決定將新安幼稚園辦到淮安城里去,他們當時的想法是:對于幼稚園的需求,城里人比河下人更迫切,經濟條件也更好;城里幼稚園運行良好后再創辦河下等周邊區域的幼稚園。在民眾教育館館長楊子明的幫助下,孫銘勛很快租下淮安民眾教育館最后一進的幾間瓦房,并在縣教育部門辦好了注冊手續,新安幼稚園就此誕生。
孫銘勛為幼稚園的招生傾盡全力,他印制了很多招生簡章,幾乎動員他所認識的一切熟人和學生走進幼兒家中進行宣傳,給幼兒們講貝多芬、莫扎特的故事。然而,招生的結果并不理想。孫銘勛自己事后分析為:“這里的一般人根本不知道幼稚園是什么,窮人家的孩子自然沒有送到幼稚園的需要,而富人更愿意把孩子放在家里自己照顧,即使有人把孩子送到幼稚園來,也是看和你本人的關系,而不是認可幼稚教育本身。孩子們來幼稚園時往往還有傭人跟著來,對于教師指導幼兒形成很大的妨礙!
由于學生較少,幼稚園進行不了團體的、有計劃、有系統的活動,不過對于教學中不時蹦出火花及感悟,孫銘勛還是細心地做了記錄與反思。比如他發現并不要急著教給孩子們直角是90度這些概念。
一學期之后,由于入不敷出等原因,幼稚園已經難以為繼,孫銘勛經與汪達之商量后決定忍痛關掉幼稚園。孫銘勛邀請了報社和民眾教育館的幾位先生召開了閉園說明會,孫銘勛表示自己將赴滬進修音樂,學成之后仍回淮安再次創辦幼稚園。離開淮安時,孫銘勛給報社寫了封公開信,信中說“淮城是離開了,可淮城小朋友的無邪笑容卻將永遠浸潤我的心靈。他日重回淮城,希望今日和我嬉玩的小朋友依然保有這樣的笑容”。
孫銘勛先生創辦的新安幼稚園存續時間并不長,卻有重要意義,它開啟淮安個人創辦幼稚園先河,為孫銘勛先生進一步研究幼兒教育提供了新的實踐素材。令孫銘勛先生深感安慰的是,今天新安幼兒園里有數千的孩子在這里接受良好的教育,在新安小學校史里,孫銘勛被公認為是第一任新安幼兒園園長。校史館里的孫先生相片滿含微笑,長久注視著幸福的小朋友們,仿佛他又一次回到了淮城,回到了他熱愛的小朋友們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