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淮史百科 > 府城研究 > 再議淮安古城的保護與城市有機更新

再議淮安古城的保護與城市有機更新

2019/12/31 9:11:01    作者:金志庚    閱讀:5685    評論:0

    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是中華民族城市史上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區域地位及眾多的人文遺存等元素的城市才能獲得的一種榮譽稱號,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由國務院命名,省級由省政府命名,因此這些名稱都是中華文明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城市,保護好歷史文化名城,并傳承其城市靈魂,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
  地處蘇北腹地,具有六千多年文明史和2200多年建城史的淮安市淮安區是國務院命名的第二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多年來,歷屆黨委、政府對古城的保護和發展都高度重視,使這顆鑲嵌在大運河畔的明珠更為璀璨奪目,名聞遐邇。
  淮安古城的歷史淵源
  1951年,由當時的江蘇省考古隊發現并挖掘的座落在淮安境內宋集鄉青蓮村的新石器時期遺址告訴我們,這里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并被國家定名為青蓮崗文化遺址,2019年,在建立淮安高鐵站時,又挖掘出大量新石器時期遺跡,考古界認為早在7000多年前,人類便在這里繁衍生息了,同時又發現了距青蓮崗遺址約60公里的城頭村出土大量新石器時期的遺物,考古者認為是良渚文化遺址的一部分,其區域連綿近150平方公里。
  早在春秋時,吳王夫差為北進中原,運送糧草,從邗城(今揚州)連接沿途一些溝渠開鑿了一條人工河道,直達淮安的淮河邊,古稱邗溝,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邗溝被稱為京杭大運河的前身,抵淮安處人稱末口。因邗溝的開鑿,也帶動了當時淮安的繁榮。東晉義熙七年(411),淮安始建城池,后成為郡、州、路、軍、府之治所,元至正年間,元末將領張士誠部將史文炳鎮守淮城時,因老城殘破,便在“舊城北一里許”建了一座新城,到了明代,由于倭寇常襲擾淮城,根據在家丁憂的嘉靖年狀元(淮安人)建議,漕運總督張煥奉旨將新、舊兩城之間聯接,又建了一座城,人稱聯城,后稱夾城,自此三城連成一體,這種三城相連的古城結構,在我國城市建城史獨樹一幟,在世界建城史上也十分罕見。
  到了隋代,由于京杭大運河的全線連通,在中國歷史上,終于有一條貫通南北的水上通道,從此為歷代王朝生存發展發揮巨大作用的生命線的漕運,進入大運河時代。處于大運河中段的淮安城,因水而興,因水而盛,不僅成為蘇北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因其設有淮安衛、大河衛的軍營而成為“南必得而后進取有資,北必得而后糧餉無阻”的兵家必爭之要塞。唐宋時在這里設立了漕運轉運使,明清兩代又在此設立漕運總督部院和河道總督部院,清代又在兩淮(淮安,淮陰)之間的板閘設立了鈔關(又稱淮關、榷關),同時又因黃河奪淮,將設在漣水的鹽務檢驗所移至淮安河下。史稱一縣“三關”(既山陽縣內有漕關、鈔關、鹽關)。鹽務機構的進入,又使大量來自安徽、山西的鹽商涌入淮安河下,一時商賈云集,人文薈萃。以至,早在唐代詩人白居易路過楚州(今淮安)時詩稱淮安為“淮水東南第一州”,明代“黑衣宰相”姚廣孝詩贊淮安為“襟吳帶楚客多游,壯麗東南第一州”。更有明代詩人邱浚詩贊河下為“十里朱旗兩岸舟,夜深歌舞幾時休,揚州十里繁華景,移至西湖嘴上頭”。贊淮安河下可與揚州比美。
  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韻,特殊的區位,重要的商埠,又為淮安孕育了眾多的文豪武杰、俊彥人才。冷兵器時期,偉大的軍事家韓信,開漢賦先河的枚乘、枚皋父子,唐代詩人趙嘏,宋代巾幗英雄梁紅玉,明代神魔小說《西游記》作者吳承恩,《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水滸傳》作者施耐庵,清代抗金民族英雄關天培,國學大師羅振玉,多才多藝的金石學家《老殘游記》的作者劉鄂,考據大師閻若璩,大醫《溫病條辨》作者吳鞠通,女才子《筆生花》作者邱心如,揚州八怪畫派畫家邊壽民等,或生于斯,長于斯,或長期客居淮安。1898年3月5日,一代偉人周恩來出生于淮安城內駙馬巷,并在淮安生活了12個春秋。
  古代淮安人杰地靈、“倉司屯工、星羅棋布、儼然省會”。更應崇文尚教,僅河下一小鎮,明清兩代就產生了67名進士,123名舉人,兩名狀元,一名榜眼,一名探花,人稱進士之鄉。
  深厚的人文淵源,也給這座古城留下了許多彌足珍貴、名聞遐邇的歷史遺存。如貫穿全城的文渠,保存完好的三湖(勺湖、月湖、蕭湖)一垠(桃花垠),建于唐代的龍興寺、文通寶塔、東岳廟,建于宋代的鎮淮樓,建于明代的淮安府衙、韓信祠堂,建于清代的關天祠等古跡,還有眾多的名人故居,清代留下的古宅古居,這些都是淮安古城歷代文明的見證物,也是古城的根和魂。
  淮安古城的現狀及保護
  淮安的“三聯城”格局和城墻,一直保存完好,直到1958年大躍進時,為拓寬馬路,方全部拆除,只留下東南一隅,且城磚也逐漸消失,只剩一座土墻,謂為可惜。但三聯城的格局未變,三湖一垠依舊如故。文渠水長流不斷,城內古跡,雖在“文革”時遭到一些破壞,但改革開放后,逐步得到恢復和修建,也因此使這座古城在1986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與天津、重慶、上海、武漢等36個城市一起,被公布為全國第二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這一實至名歸的光榮稱號,也激發了地方的黨委、政府和淮安人對這座古城保護的意識和熱情。1976年1月8日,周恩來同志與世長辭,地方政府經上級批準,修復了周恩來的故居,并于1979年3月5日正式對外開放,1988年始,經黨中央批準,又在桃花垠建成了周恩來紀念館,并于1992年1月6日對外開放。同時又先后修復了漂母祠,韓侯釣臺,胯下橋這些早在明代就有的韓信的紀念性建筑,修復了劉鶚故居,整修了“三湖”風景區。盡管2011年后淮陰市更名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改為楚州區,但更名時,國務院在文件中注明“歷史文化名城的區域不變”,專指現在的淮安古城。地方政府專門邀請阮儀三教授編制了淮安古城的保護方案,省規劃、住建部門又專門來淮召開會議,制定了淮安古城的保護詳規,在規劃的指導下,區政府又在修舊如舊的前提下,改造了城內上坂街、駙馬巷等幾條古街巷,依照歷史上淮安府的圖形,在保存完好的大堂、二堂基礎上,又擴建了三堂及鎮淮堂和六科,在東側修復了寶翰堂,古戲臺等建筑,在西側復建了軍捕廳,使淮安府署重現了明洪武年間的舊貌,總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新世紀初,在城內體育館搬遷時,發現了原漕運總督的遺址,出土了大量文物,在專家指導下,漕運部院遺址得到充分保護,并建成了“中國漕運博物館”。同時,還修復了劉鶚故居,銀行家談荔生故居,秦煥故居等一批名人故居,整理了蕭湖景區,使之成為對外免費開放的古韻流彩、風光秀麗的公園。整修了抗戰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車橋戰役紀念廣場,大胡莊戰斗烈士紀念廣場,新安旅行團紀念館等一批紅色經典景區,特別是投入巨資開發了全國著名的歷史街區河下古鎮,擴建了吳承恩紀念館,建成了明代抗倭狀元沈坤的“狀元府”,大醫吳鞠通的中醫館,梁紅玉祠堂,整修了湖嘴大街,估衣街等歷史街區,使河下重現了昔日的輝煌。目前,我區已有全國文保單位5處,省保9處,市、縣級69處,初步鞏固了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成果,保住了古城的根基,彰顯了名城的靈魂。
  為了進一步搞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區政府專門發文聘請區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金志庚為“古城保護,城市建設咨詢小組組長”,組建了一批由文史工作者組成的咨詢班子,凡本區的房地產開發、道路擴建、河湖整治、景點打造等工程都先行征求咨詢小組成員的意見,以確保古城的文保單位不致破壞和丟失。
  由于古城保護工作做得實實在在,而在歷史遺存的基礎上,開發了一大批人文和紅色景點,為全區的旅游事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以周恩來紀念館為龍頭,建成蘇北唯一的5A級景區一處,以及數處4A級景區,再現“襟吳帶楚客多游”的盛況。
  淮安古城遺產挖掘與傳承
  保護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傳承工作也十分重要。因此,我們在搞好古城物質遺產保護的同時,也十分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
  淮安區作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老祖宗留下的不僅有一大批不可移動的歷史遺存,也有大量的文物,目前區博物館收藏了近5萬件文物,其中一級文物28件,二級文物48件,三級文物313件,堪稱縣(區)一級的文物大戶,這些文物一部分是在文化遺址中發現并收藏的,更多的是從民間征集的,如國家一級文物元青花瓷瓶,其體積為國內元青花中最大,堪稱國寶,當年就是由博物館同志下鄉時以22元錢從一戶農民家中購得的。另有一批一級文物中,多從古墓葬中發現,后經國家文物局專家鑒定定級的。這些文物,目前保存完好,保護措施相對周密,使這些代表江淮文明的寶物得到妥善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是古城保護的重要方面,為了搞好這方面工作,我區早在2006年便按照上級部署,淮安區先后進行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源普查、挖掘建檔、規劃保護、組織申報、數字化記憶等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其非遺資源的廣泛性、類型的多樣性、價值的典型性,充分體現了歷代淮安人智慧和文化的結晶。
  非遺保護工作,首先進行的是全區性的非遺普查,2006年始,經過三年多的調查,全區共搜集非遺線索3000多條,整理項目397個,涵蓋民間文學、傳統美術、傳統音樂、傳統戲曲、傳統技藝、傳統習俗、曲藝雜技等類別共15大類34個種類,初步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檔案。
    在非遺普查的同時,進行重點項目的向上申報,其中以“楚州十番鑼鼓”最具典型性。
  楚州十番鑼鼓,又稱武昆,其歷史可上溯至清道光年間。民間藝人孫毓卿將清高宗南巡時傳入的昆曲音樂進行整理,并加入帶有地方特點的唱詞與打擊樂,由此形成楚州十番鑼鼓這一吹打樂樂鐘,延續至今已逾200 年。2006年,楚州十番鑼鼓被批準為省級非遺項目;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截止2018年底,我區共有國家級項目1項,即“楚州十番鑼鼓”;省級項目6項,分別為“南閘民歌”、“淮安茶馓制作技藝”、“文樓湯包制作技藝”、“平橋豆腐制作技藝”、“欽工肉圓制作技藝”、“闕氏膏藥制作技藝”。市級項目31項,如“仇橋雜技”、“博里農民畫”、“車橋剪紙”、“說淮書”等。另外,被列為區級項目的有66項。
  區文化部門以國家級項目“楚州十番鑼鼓”的保護為龍頭,大力加強傳承工作!俺菔尮摹狈謩e入選上海世博會展演、在河南舉行的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演、在連云港舉行的蘇北魯南地區民俗邀請賽演出、在敦煌舉行的2017“一帶一路”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國際學術研討會專題展演、在南京舉行的江蘇省首屆老行當文化藝術節展演等活動,并多次被中央電視臺、江蘇電視臺、人民網等電視、網絡媒體錄制專題節目播放,取得較好效果,增強了項目知名度和影響力。
  另外,一些其他項目也有入選參加全國、全省相關活動,如“淮安茶馓制作技藝”項目參加在武漢舉行的第二屆長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展、“欽工肉圓制作技藝” 參加在山東舉行的全國非遺博覽會等。
  淮安古城的更新與發展
  在做好古城保護和對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與傳承的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城鎮化的推進,大量鄉村農民進城買房居住,致城市空間必須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求,城市功能需不斷更新發展,為滿足市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待,地方黨委政府也與時俱進地提出城市發展的方略。根據淮安市的統一規劃,淮安區提出了“保護古城,建設新城,東擴西連,南接北通”的城市發展理念,即向西與清江浦區、淮陰區連接,利用鄉鎮合并后區劃調整的要求,向東將原季橋鎮、城東鄉,及經濟開發區合并成立山陽街道辦事處,納入城市范圍,向南跨過蘇北灌溉總渠和入海水道,將原馬甸鎮、建淮鄉合并成立石塘(古名)鎮,通過徐鹽高速和京滬高速公路與城區的連接線與省國信支持淮安的工業園區高度融合,形成新的城市南拓的新格局。而在古城向北建成新區,利用淮安市市政府搬遷至淮安區境內的板閘之契機,逐步將淮安區與清江浦區、淮陰區連接,真正形成了“三淮一體”的新淮安城市群,通過不斷整合更新,使原來只有6.6平方公里的古城,逐步拓展為3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也由10萬多增至60多萬。據《山陽縣志》記載,古時淮安“淮城內外,煙火數十萬家”,可見當年淮安城曾一度有百萬人眾,(包括漕督、府、縣,淮安衛、大河衛、鈔關、鹽關官員及士兵等),后因戰爭頻繁乃及自然災害,官衙、兵營撤銷,人口逐漸減少,F經過城市更新發展和城鎮化推進,使淮安再現了昔日的輝煌。
  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更新與發展,必須建立在保護古城的大前提下,按照新時期“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的要求,保護好古城的根和魂,同時據新時代城市發展的需要,不斷更新發展,從而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幸福感的獲得。使歷史文明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
  為了搞好淮安古城的保護與更新,淮安區政協在2017年,專門召開了城市有機更新的研討會,邀請國內知名的專家學者“對癥下藥”,根據專家們的意見和建議,制定了一整套切合淮安城實際的方略,并向區委、區政府提出建議,得到區黨政領導的認可和采納。
  一是進一步確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城市發展的新理念,改變“保護古城,改造舊城”的舊理念,不能“拆掉古建筑,建成新景點”,也不僅僅是復建一些古建筑、古街巷、古民宅,而是更強調對文化名城的靈魂和歷史文化核心價值的保護和傳承,將“保護古城與城市更新”相向而行,堅持“政府主導、精細規劃、精致建設、精心管理”,注重城市形象的提升,使古城保護和城市發展與國計民生有機融合、科學發展。
  二是進一步厘清保護與更新的關系,認清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關系。保護是前提,更新是基礎,發展是動力。要結合城市發展項目和歷史文化的特色來更新,在保護古城的前提下,根據城市的自身功能和個性,使歷史文化與現代城市的功能有機結合,從而促進城市發展。
  三是做好規劃和實施。制定規劃時一定要按省對淮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制定的詳規為藍本,不能破壞古城原有的核心價值和三聯城格局。要注重保持古城區市民的生活習性,并從提升老城市民生活質量出發,保護好城市的歷史風貌。在拓展更新新城區的規劃上,同樣要延續老城的文化脈絡,使之與老城有機融合。近幾年來,地方政府根據上級規劃部門的指導,在新城區不斷更新發展,數百幢大樓拔地而起,老城區一部分居民搬入新區,逐漸緩解了老城人多、路窄、交通擁擠的壓力,老城的“三湖”開辟為風景區,免費為市民開放,在城市配套上,既保留了老城區商業業態的傳統特色,又在新城區科學布局大商鋪、大酒店、大廣場、大游園,以滿足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幸福感。
淮安歷史悠久,文韻深厚,名勝古跡星羅棋布,在歷屆地方黨委和政府的努下,古城保護和城市有機更新方面已初顯成效,這些由老祖宗留下的歷史遺存不僅成為地方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也為旅游業帶來了豐厚的資源。通過城市有機更新,不僅改善了城市形象,也提升了廣大市民的生活質量。我們有理由相信,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淮安古城保護與城市有機更新將會科學、合理、腳踏實地的謀劃,逐步實施,一座古韻流彩、魅力四射的歷史文化名城將以嶄新的姿態屹立于江淮大地上。
End全文結束
分享到:

已有0條評論

最新頭條
政協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委員會著作權所有 最佳瀏覽:IE8、1680x1050或以上 蘇ICP備13030079號-2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 | 安全政策
聯絡地址:江蘇省淮安市翔宇南道1099號7層 電話:+86-0517-85913685 郵箱:wshuaian@126.com 技術:淮安市淮安區政協文史資料研究中心
文史淮安網主辦單位
影音先锋色|国产人妖一区二区动漫黄片|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app|亚洲性爱在线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