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議淮安的農耕文化與鄉村振興
2019/12/31 9:10:03 作者:金志庚 閱讀:5771 評論:條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從遠古時期始,勤勞勇敢的中華民族前輩們經歷了“茹毛飲血”“鉆木取火”“神農嘗百草”等征服自然的艱辛,用極其簡陋的石斧、石刀,在這片熱土上辛勤耕耘、維持并延續生命的農業生產,播撒、創造并收獲了人類社會最古老的文明。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同樣人們用勤勞的雙手在黃土地上耕作,創造了源遠流長的農耕文化。無論是《詩經》《楚辭》,還是唐詩、宋詞、元曲,明話本,都對農民的生活和農業的發展有無比豐富的描述和歌詠。使農耕文化成為中華文明的長卷中不可或缺的宏篇巨制。今天,當我們踏著“愚公移山”的農業勞動者的腳印邁向新世紀,在習近平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在黨中央提出的“鄉村振興”的實踐中,進一步提出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農耕文化的重要性,挖掘并弘揚農耕文化中蘊涵的優秀思想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毋疑成為推進新時代“鄉村振興”工程的巨大動力。本文擬從地處蘇北腹地的淮安農耕文化的發展及傳承的軌跡中,探索農耕文化對“鄉村振興”工程的影響和作用,以就教于大方。
源遠流長的淮安農耕文化
淮安境內早在上世紀50年代初發現的青蓮崗文化遺址(國家級文保單位),以及去年挖掘發現的復興城頭文化遺址(省級文保單位)告訴我們,早在6000多年前,人類便在這里繁衍生息,并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耕耘勞作,創造文明。
淮安古屬東夷,東瀕大海,境內有煙波浩渺的洪澤大湖,富有傳奇色彩的白馬湖、綠草蕩,以及從桐柏山飛流東下的淮河,雖然明代因黃河奪淮而使淮河改道,但是又產生了一條“廢黃河”。黃河的泥沙,又為境內淤結了一大批肥沃的土地。這里雨量充沛、河渠縱橫,豐富的水資源為歷代在這片土地上耕耘的農民、鹽工、漁民提供了播撒希望和收獲豐收的條件,不僅具有相對富饒的生活環境,也為這里孕育了五彩繽紛的農耕文化。
淮劇是中國戲曲天地里一朵根植于蘇北里下河地區的地方劇種,本來是由農民們在農閑時帶著比較原始的樂器,如竹板、蓮湘等,到鄉間農戶門前,用民歌小調演唱方式以獲施舍糧米或錢物的民間文藝形式,俗稱“門談詞”,后經藝人加工成帶有濃郁的鄉土氣息的曲調,最早叫“下河調”,經歷代藝人們不斷演繹又增添了許多新的曲調,后由地方文人編入劇情,漸漸成了一個獨具地方特色的劇種,因其流傳于淮河流域,故稱之為“淮劇”;磩∮峙c揚州地區的“揚劇”有異曲同工之源,唱腔委婉動聽,因大多為悲劇,故又凄楚悲涼,經歷代藝人不斷創作,推陳出新,共和國成立前即已形成了“九蓮十三英一百零八出”的劇目,“蓮”與“英”都是劇中的主人公名字,如“秦香蓮”“王玉蓮”“穆桂英”“王秀英”等等。多年來,淮劇作為鄉土文化,一直流傳在鹽阜、兩淮地區,后因蘇北的人到上海謀生的人越來越多,又將淮劇帶進大上海,解放后上海市政府專門成立了“上海市淮劇團”,江蘇省又在鹽城市成立了江蘇省淮劇團,代表人物有出生于淮安車橋的筱文艷及鹽城的何叫天等;磩∈腔窗驳牡胤綉,周恩來總理少年時曾多次看過,故對淮劇情有獨鐘,解放后不僅安排淮劇進京演出,還曾23次接見過淮劇名家筱文艷;磩∽鳛榛窗厕r耕文化的組成部分,在鹽、淮地區家喻戶曉、老少皆知,并經久不衰。
“十番鑼鼓”(又稱“武昆”),是淮安農耕文化中又一朵奇葩,同樣根植于淮安大地,由民間曲調、宮廷音樂與道家文化融合而成的一種富有地方特色的曲調,經音樂人不斷加工,形成了以“唱”“奏”“敲”三個聲部為一體的音樂形式,多以歌詠人們對愛情及美好生活向往的音韻而呈現,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南閘民歌”;窗驳哪祥l鎮,南鄰白馬湖,西近大運河,得汲運河文化之魂,大湖水韻之靈,這里溝渠縱橫、河湖較多、魚蝦滿塘,多年種植水稻,堪稱魚米之鄉。這里的農民漁民常年在背朝黃土面朝天,和撒網拋䉕捕魚蝦的勞作時,常吟唱民歌以愉情悅性,這些民歌又被稱作秧歌,經多年農、漁民的積累和編創,形成了數百首韻律聲調獨特的民歌,也孕育了許多農民民歌手。這些民歌經不斷傳唱,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澳祥l民歌”已入選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淮安的鄉土文化滋潤下,不少鄉村的農民用靈巧的雙手,編織了一個個獨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如同樣為魚米之鄉的流均的舞獅,涇口的高蹺,車橋的剪紙等等,這些都在淮安源遠流長的農耕文化寶庫中熠熠閃光、代代相傳。
農耕文化在淮安的傳承與發展
歷史遺存在于挖掘、研究和保護,文化底蘊在于傳承、弘揚與發展;窗驳霓r耕文化,隨著時光流逝,社會發展,這些根植于鄉土的文化現象一直沒有消失和丟棄,而是隨著時代潮流的奔涌而不斷的發展,并以強大的生命力影響著社會進步、鄉村風俗和農民的生活及人文精神。
春秋戰國時期吳王夫差為北進中原,從揚州到淮安,開鑿了一條運河,古稱邗溝,到淮安淮河邊處人稱末口,因淮河大堤阻隔,于是在大壩上設了五個盤貨過壩的設施,取壩名為“仁”“義”“禮”“智”“信”,這“五壩”的名字正好是儒家文化的核心,當地人也以擁有“五壩”為榮,并一代一代的傳承其文化內涵,盡管在明代由漕督陳瑄開山陽瀆,建清江浦大閘,導致船只不再盤壩入淮,可由清口直接進入淮河,但是“五壩”遺址和內蘊經久未衰,直到今天,淮安人仍然傳承“五壩”文化,崇仁重義,尊禮守信。
淮安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不僅有大量的不可移動的歷史文化遺存,也因農耕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挖掘了蔚為可觀的具有鄉村文明與城市文明共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窗矃^從2006年開始即對全區的非遺產品進行全面的普查,經三年努力,搜集了3000多條線索,整理了397個項目,其中蘊含了民間文學、傳統美術、傳統音樂、傳統戲曲、傳統技藝、傳統習俗、曲藝雜技等等15個大類,37個種類。這些項目基本上來自民間、鄉村,其中尤以“十番鑼鼓”為優,被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另外有南閘民歌、淮安茶馓、文樓湯包、平橋豆腐、欽工肉圓等淮揚菜名菜、名點的制作技藝等,都被列入了省非遺項目名錄,還有“仇橋雜技”“博里農民畫”“車橋剪紙”“說淮書”等66項列入市級非遺目錄,其中不少文化品牌都來自于鄉村和民間,如“博里農民畫”,來自于地處淮安東鄉的博里鎮,由朱震國先生發起,并組織了一大批農民,用畫筆描繪新時代農民的生活、農耕的場景和農民美好生活的歡欣。多少年來,博里農民畫家們一代傳一代,隊伍越來越大,水平越來越高,以至于在全國農民畫比賽中多次獲得大獎,且不少作品被30多個國家收藏,一時名震華夏、遠播海外。被國家文化部授予“全國民間繪畫之鄉”的稱號。
同樣在博里,一批愛好古詩詞的農民,在勞作之余,用沾滿泥土的雙手,學寫古詩詞,用詩詞形式歌詠新時代的新氣象、新風貌、新情感,成績頗豐。當然,在博里的帶動下,全區詩詞楹聯協會的組織推動下,各鄉鎮相繼成立了詩詞協會,民間詩人隊伍達3000多人,出版詩刊、詩集,獲中華詩詞學會盛贊,并授予淮安區為“全國詩詞之鄉”的稱號。
“仇橋雜技”,同樣源自于鄉村。仇橋是淮安的一個鄉鎮,這里有一個嚴姓農民,少年時在外謀生時,結識了一個玩雜技的師傅,他便做了有心人,認真地討教學習,總算也會了幾招;剜l務農以后,恰逢“文革”,當時農民都是集體勞動,勞動休息的時候,鄉親們知道他會玩一些小雜技,就攛掇它來兩招,于是他就用鍬啊鏟呀的農具,玩個頂技或者是小魔術,博得了陣陣的掌聲,以解鄉親們勞作之累。改革開放以后,文藝天地百花齊放,于是,已屆半百之年的嚴姓農民,就將所學的雜技技藝傳授給了兒女,并花錢讓他們到專業雜技團去學習,不想孩子們都很爭氣,竟學了不少絕技,并且組團外出演出掙錢。本鄉的一些年輕人發現了這是一個掙錢的門路,也紛紛到他家拜師學藝。常說“合久必分”,這些兒女、徒弟又自立門戶,不久,一個鄉竟有23支雜技隊,分別到臨省街市去演出,還出國展示技藝,一時聲名大振,竟然有“北有吳橋,南有仇橋”的美譽,淮安也因此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全國雜技之鄉”。
在改革開放的春風雨露滋潤下,淮安農村的民間文化百花吐艷,爭芳吐艷,傳統的民歌、剪紙、舞獅、高蹺、蓮湘等各種民間技藝,在新時期又煥發了勃勃生機,注入了新的內容,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爭光添彩,目前淮安已被國家命名為“全國詩詞之鄉”“全國書法之鄉”“全國雜技之鄉”“全國民間繪畫之鄉”等稱號,以各自的特色,在美麗鄉村和鄉村振興建設中爭奇斗艷,不僅滿足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也為地方旅游事業的發展貢獻了力量。
農耕文化對鄉村振興建設的影響
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的號召,這是黨對農業、農村、農民工作高度重視的體現,也是在習近平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建設美麗鄉村和加速農村社會主義五大文明建設的重大舉措。
鄉村振興在重視農村經濟建設,提升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同時,也必須加強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而傳承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農耕文化,毋疑是農村文化建設中的重要環節,也必然對鄉村振興建設產生深遠的影響。
首先,農耕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優秀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中國農民勤勞、樸實,不畏艱難、自強不息,在征服大自然的歷程中,為了追求幸福,勇于攻堅克難,“愚公移山”的故事,正是反映中國農民這種不懼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并將這種精神代代相傳,不達目的決不罷休,也因此,在黃土地上創造了一個個人間奇跡。
農耕文化中,中華民族“仁”“義”“禮”“智”“信”的儒家思想同樣影響著中國農民,他們崇仁重義、從善如流,特別是崇尚孝道!鞍偕菩橄取,中國民間流傳的“二十四孝”的故事,不少主人公大都是農民,不孝順長輩,不體恤弱小,都被視為萬惡之源,這種品質在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寶庫中,一直廣為流傳、生生不息。鄰里關系,在鄉村尤為重要,常說“遠親不如近鄰”“惱個鄰后瞎只眼”,這些民間俗語,道出了鄰里相望、和睦相處的真諦,這也對教化群眾,淳化民風,起到了重要作用。
農耕文化中有著大量的文化遺存、文物古跡,也留存了不少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筑、農業遺跡以及灌溉的遺產,這些物質遺產不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給今天留下了許多美好的記憶。如一些地方保存完好的“節孝坊”,具有地方特色的古民宅、古廟宇、古橋、古祠堂等建筑,其中蘊含許多值得研究、傳承的民族優秀文化。
農耕文化中,還留存著數千年經民間藝人創造并傳承了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中醫、中藥、戲曲、曲藝雜技、民間繪畫等傳統文藝形式,這些在民族寶庫中熠熠閃光的瑰寶,在社會潮流的奔涌和洗刷中,去偽存真、推陳出新,漸漸融入傳統文化的史冊,影響著農耕文化的健康發展。
如此種種,無不對黨中央提出鄉村振興工程產生正能量的影響,對鄉村振興中精神文明的內涵和外延都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弘揚農耕文化 推進鄉村振興
立足鄉村文明,并吸收城市文明和農耕文化的優秀成果,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賦予時代內涵,豐富表現形式,不僅為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優質載體,也為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發揮巨大的作用。
在新時期、新形勢、新要求的今天,怎樣弘揚、傳承農耕文化,并為鄉村振興建設助力,根據省農業、農村局下發文件的要求,淮安在這些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實踐。
一是實施文化遺存保護工程。除了對城市歷史遺存堅持文物必保,保之有效,修舊如舊,留下記憶,對農村的傳統建筑、農業遺產、灌溉工程遺產及一些名人墓地、廟宇、祠堂都進行了有效的保護,如在石塘境內的吳承恩墓地、施河境內的閻若璩墓地、平橋境內的劉鶚墓地等,車橋、仇橋、平橋、施河對原有的廟宇進行了修復,古運河上的一些古代灌溉建筑進行保護性整治,對一些有地方特色的古村落盡量保留其原有規模,其中包括河塘水渠、古樹、堤壩,在不影響現代農業水利排灌和交通的前提下,盡可能保護,以給村民留下歷史的記憶。
在保護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與傳承,如涇口高蹺、車橋剪紙、流均舞獅、宋集花船、博里農民畫等,根據時代發展注入新的內容,不僅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也使其為鄉村振興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和踐行,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二是重視特色鄉村文化建設;窗驳靥幋筮\河與蘇北灌溉總渠入海水道交匯之處,按河為界分為渠南渠北、運東運西,這種地域劃分,形成了不盡相同的文化特色。如渠南為河網地區,這里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屬良渚文化一支的城頭文化遺址就在境內。流均的水域文化,車橋、平橋的廟會文化,涇口、仇橋的民間演藝文化,博里的民間繪畫與詩詞文化,都各具特色。運西的南閘民歌,運東的“西游記”文化,上河謎語文化,平橋古鎮文化,渠北的廢黃河文化、紅色文化,花木栽培文化等同樣爭芳斗艷,特色鮮明。地方黨委和政府十分重視特色鄉鎮建設,采取一鎮一品,一村一格,使各個鄉鎮都有自己的文化品牌,形成了五彩繽紛、百花齊放的文化現象。
三是積極打造特色文化產業。文化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建設的重要方面。在重視農耕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同時,我們十分重視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的開拓與建設,如施河的教學具文化產業,已形成規模享譽華夏,流均、南閘的魚蝦養殖、蓮藕生產等產業不僅富裕了農民,也為鄉村旅游開拓了市場。博里的農民畫文化已形成創作、制作、銷售一條龍,不僅陶冶情操,也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仇橋、蘇嘴等鄉村的“農家樂”,集游樂、采摘、餐飲、演藝與一體,形成了多功能特色文化產業。車橋的“三月三廟會”,平橋的“笑人會”廟會,不僅通過演藝活動吸引人脈,更利用廟會與商品交易名特產、展銷結合,以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如此種種,不一而足,鄉村的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正以強有力的推動力為鄉村振興助力。
鄉村振興建設,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舉措,必將對美麗鄉村建設產生深遠的影響,而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文明寶庫中的農耕文化,也必然對鄉村振興工程產生巨大的影響,我們有理由相信,在習近平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傳承和弘揚農耕文化,并為鄉村振興建設提供優質的文化載體,這一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鄉村振興的目標和偉大的中國夢一定會如期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