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淮史百科 > 書院學堂 > 不應被忘記的一所小學---淮安縣船民小學的創辦與撤并

不應被忘記的一所小學---淮安縣船民小學的創辦與撤并

2020/12/8 9:42:31    作者:董樹華    閱讀:3785    評論:0

  新中國剛剛建立后不久,隨著三年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過去,1954年,淮安縣水上船民在黨和政府“組織起來,走合作化道路”方針指引下,從過去一家一戶自主經營的木帆船(俗稱自航船)組成木船運輸互助組;1956年2月,陸續建立起七個木船運輸合作社。廣大船民舊社會祖祖輩輩以弄船為業、弄船為生,絕大多數船民為文盲、半文盲,只有極少數為初小、高小文化,而新社會能讓他們的子孫后代進“學堂”,讀上書、識上字,就是廣大船民天天期盼的大事;窗部h人民政府交通科、縣人民政府航運管理所,在剛剛恢復正常交通運輸生產、工作秩序,任務還十分繁重的情況下,1955年春夏,就將解決船民子弟上岸入學讀書問題作為縣人民政府交通、航運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在縣人民政府文教科的大力支持下,決定創辦淮安縣船民小學。
  一、克服辦學困難 試辦復式班級
  由縣人民政府交通、航運部門牽頭組織開辦學校,這是新中國剛剛建立后從來沒有做過的一件大事,政府本來財政收入就非常緊張,機關干部工資實行的是“供給制”,哪有那么多經費來開辦學校。1955年春夏,時任縣人民政府交通科科長許志友、縣人民政府航運管理所所長朱培,都是抗日戰爭時期過來的老干部,他們深知廣大船民沒有文化有多難,再困難也要把船民小學辦起來。
  他們在一無辦學經費、二無校舍設施、三無專職教師的情況下,他們倆動腦筋、想辦法,親自組織、抽調人員、組成籌備小組。沒有辦學經費怎么辦?一是向縣人民政府申請從教育經費中撥付一點;二是從交通、航運部門辦公經費中擠占一點;三是從運輸管理、船舶檢驗、港口事費中拿出一點。沒有教舍怎么辦?一是從老西門大街福音堂南,租用私人三間民房作為教室,院子作為學生活動場所;二是從三條營巷租用三間民房,作為學生臨時宿舍。沒有專職教師怎么辦?請縣人民政府文教科從城區其它小學抽調。
  1955年9月,淮安縣船民小學在沒有正式掛牌、沒有開學典禮、沒有鞭炮聲中開始試辦。盡管當時學生只有30余名,但因年齡相差較大,小的7、8歲,大的已11、12歲;有的一個字也不認識,有的已認識二三百個常用字,只好將年齡偏小、不識字的編為一年級,將年齡偏大一些、識字多一點的編為二年級,并分別發放一、二年級教科書,用復式班的形式開班(兩個年級同一個教室)上課。沒有黑板就找來舊船板拼湊起來刷上黑油漆;沒有學桌,就利用舊船板兩端用磚塊疊起來作為長學桌,每塊板可坐4至5人;沒有凳子就由學生自帶,找不到凳子的,干脆就將半截磚疊起來坐, 這樣船民小學就算正式辦起來了。
  二、釆取多種形式 解決學生食宿
  淮安縣船民小學通過一年的試辦,在試辦期間,縣人民政府航運管理所、淮安縣船民協會,在組織船民開展社會主義合作化運動中,動員將自已的子女及時送到船民小學讀書,大多數船民家長逐步認識到,學文化的重要性、必要性,讀書是為了獲得知識,沒有文化“寸步難行”的道理。不少船民家長陸續將自己子女送到船民小學讀書,也有不少船民家長把子女寄托在農村親戚家讀書。
  學生入學后遇到最大困難是絕大多數學生因食宿無著落?h交通科、縣航管所領導動員船民中不宜隨船參加勞動的10多名老年婦女上岸,在老西門大街附近分別租用民房,每位老年婦女集中組織三五個或五七個學生進行集中住宿、集中開伙;有的船民家長到學校附近后街背巷單獨租房,將自家或親戚子女組織起來食宿;還有的船民家長直接投親靠友解決子女食宿。通過這些方法基本上解決了學生吃飯和住宿問題。到1957年秋季開學,使學生入學人數猛增到100余名,分別開辦一年級兩個班級、二年級一個班級。
  三、動腦筋想辦法  化解辦學難題
  隨著入學人數的不斷增加,但更大的難題又擺在縣交通局、縣航運管理所領導面前,主要是“三個嚴重不足”:一是辦學經費嚴重不足,二是校舍嚴重不足,三是教職工嚴重不足,怎么辦?
  1958年春夏,淮安縣人民委員會交通科科長于潤生、淮陰航運管理局淮安管理所所長朱培,針對學校入學人數的不斷增加,多次找縣委、縣人委領導,縣文教科協調,并多次召開船民小學辦學會議,想方設法解決入學人數不斷增加的問題。。
  經費嚴重不足:一是通過具報告向縣人委和縣文教科請求,落實了每學期撥付一定的辦學經費;二是在系統內各單位從各種征收、辦公經費提留中支持一點;三是請縣航管所、船民協會在船船檢測、運輸管理、港口事業費中籌集一點,基本上緩解了辦學經費嚴重不足。
  校舍嚴重不足:在縣對私房屋改造辦公室的支持下,租借老西門大街沿街地段三處民房五六間作為教室和教師辦公室;租借老西門大街三處連片四合院子民房,作為學生集體宿舍。通過縣物資部門批售少量計劃內松雜木材和舊船板,由木船運輸合作社修理廠拼湊做了50多張簡易雙人學桌和凳子以及教師辦公桌椅。
  教職工嚴重不足:請縣文教科給予大力支持,從縣城區其它小學調劑,先后調進正式教師人員4名,聘用教師2名。
  四、 實行統一住校 管理食宿起居
  1957年秋季開學后,實行所有船民子女入學統一住校,集中食宿,統一管理。安排四五名教工、勤雜人員專門負責對入住學生的管理,安排好學生每天作息時間,做到早上及時叫醒起身洗漱,督促進教室吃早飯;幫助學生換洗衣服、疊被子、打掃室內外環境;晚上吹哨子息燈,催促安時睡覺;夏天安排好學生每天能洗上熱水澡。
  學生伙食實行集中統一供應。將原來老西門大街縣交通科后院(老西門大街83號,原淮安皂廠),原兩間老式民房的機關食堂,沿文渠河改擴建為四間跨度達8米的大食堂和2小間炊事員宿舍加保管室,實行合并使用,明確事務長、增加到5名炊事員。每天早晚餐由炊事員用肩挑人抬大木桶將稀飯、中餐將正方形大蒸籠的飯缽,分別送到每個教室門前,定量供應學生每人一份,最遠的教室炊事員往返一趟要達400余米,他們不辭辛勞,天天如此,保證了180多名學生伙食的正常供應。
  五、學校秩序井然 活動開展廣泛
  1957年9月,淮安縣船民小學正式對外掛牌成立,由原第一木船運輸合作社社長沈錦林(曾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參加全國群英會)任校長,淮安縣文教科先后委派蘆炳森、陳開云任教導主任,并又調入丁瑛、馬云碩、王鳳軒、李齊珍、周仲蓮等5名正式教師,共有教職員工10多名。1958年9月,隨著“大躍進”的興起,淮安縣交通科也從老西門大街遷移到響鋪街(現鎮淮樓西路99號),新建的院內辦公。1959年秋天,經淮安縣文教科批準,將淮安縣船民小學更名為淮安縣交通職工子弟小學,隨著新一屆招生,學生人數、年級的增加,1960年,在辦公用房十分緊張的情況下(院內設有縣委交通工作部、縣交通局、縣交通運輸公司、汽車組),仍然擠出4間辦公室作為2個年級的教室。至此該校巳有1至4年級共5個班級,在校學生人數增加到200余名,其中:80%為船民子女,10%為搬運、碼頭裝卸工人子女,10%為老西門大街、響鋪街、太清觀街、局后街等居民子女。
  隨著學校逐步走上正軌,教學質量也不斷提高的同時,學校積極開展勤工儉學活動,為舊城道路鋪設,發動學生錘磚子;開展文化體育活動,在駐城小學開展腰鼓隊、洋鼓號隊、廣播體操競賽和體育運動會上跳繩、拔河、短跑竟賽中都取得好名次,學校知名度也不斷提高。
  六、戰勝嚴重困難  堅持辦學初衷
  1960年至1962年,由于天災加上人禍,國民經濟遭受前所未有的困難時期,淮安縣交通職工子弟小學,也同全社會一樣,遭受到特別嚴重困難,教學條件越來越差,校舍本來民房都是明清時期遺留下來的老式建筑,加之年久失修、破漏不堪,外面下大雨屋內下小雨;七八名教師擁擠在一間破舊辦公室內,四面透風,遮擋不住雨雪,冬天連取暖的圍爐都沒有; 幾個年級教室, 窗戶玻璃所乘無幾,舊報紙糊上也無濟于事,學生上課時只好三五成群龜縮在一角;隨著城鎮居民糧食供應計劃從26斤下調到24斤,學生計劃糧食也下調到22斤、14斤,而且供應品種主要是山芋、玉米面、豆渣餅等粗雜糧,食堂伙食每天早晚主食是玉米面粥,稀得看上去像一面鏡子照見人;中午每個學生二兩一只玉米面或山芋渣面窩窩頭,或兩小段山芋或用粗面包的豆渣饅頭,外加沒有油水的菜葉湯。學生由于缺乏營養,體質極度下降,不少學生面黃饑瘦,四枝無力,上課沒精打釆,學習成績普遍下降。煤炭供應連做飯菜都不夠用,那有煤炭給學生燒水洗澡,夏天只好到運河或在文渠河里洗一洗;一個冬天學生也沒有洗過一次熱水澡,破舊不遮體的衣服也沒有洗換過一次,絕大多數男女生從頭發到內衣都生了許多虱子,上課時爬出來,一把能捉好幾只呢!不少船民家長看到后十分心疼。許多船民家長平時省吃儉用,待船回港后,準備一些炒面一類送給子女作為補充也無濟于事,也有不少船民家長舍不得子女在校上學受這樣苦,至1962年秋,全校陸續有近20名學生綴學,離;氐酱蠀⒓觿趧。
  七、辦學成績顯著  歷史不會忘記
  1962年9月,淮安縣交通職工子弟小學,恢復為淮安縣船民小學名稱。從1961年起至1964年,淮安縣船民小學連續4年,盡管每屆只有30多名或40多名同學畢業,先后培養了180名小學畢業生。至1964年秋,全校共有6個班級,有在校學生達250人以上。
  由于淮安縣新安小學從河下遷入至老西門月湖旁、文渠河南,離船民小學只有一二百米遠,在校人數不足;而船民小學因教室不集中、沒有操場、教學設施達不到最低標準,1964年8月縣文教局經請示縣人委決定,將淮安縣船民小學整體并入淮安縣新安小學。
  淮安縣船民小學從1955年秋創辦至1964年8月撤并,該校辦學時間先后長達9年,不僅在淮安教育史上留下了交通人艱辛辦學的一段光輝歷程,而且也為當時淮陰專區13個縣市交通行業中辦學首創,新華日報也曾經報導過淮安縣船民小學的辦學情況。人們永遠不會忘記,曾經為淮安縣船民小學創辦時老領導們曾負出的巨大努力,老教師們辛勤耕耘作出的貢獻!
  此外,1961年至1964年期間,在當時十分困難的條件下,還先后在江淮201船隊、江淮203船隊舉辦隨船小學。由船隊中有一定文化的職工擔任教師,將適齡兒童集中安排在船倉中作為“教室”,每個船隊吸收學前生或一年級6至8名,待滿7周歲后,陸續上岸送往船民小學讀書。此做法曾在1964年江蘇省交通廳舉辦的《江蘇交通》通訊上報道過,在全省水上航運業中評價很高。
End全文結束
分享到:

已有0條評論

最新頭條
政協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委員會著作權所有 最佳瀏覽:IE8、1680x1050或以上 蘇ICP備13030079號-2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 | 安全政策
聯絡地址:江蘇省淮安市翔宇南道1099號7層 電話:+86-0517-85913685 郵箱:wshuaian@126.com 技術:淮安市淮安區政協文史資料研究中心
文史淮安網主辦單位
影音先锋色|国产人妖一区二区动漫黄片|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app|亚洲性爱在线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