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名城索引 > 黨史研究 >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重大戰役中淮安支前運輸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重大戰役中淮安支前運輸

2021/6/28 16:04:46    作者:董樹華    閱讀:6846    評論:0

  淮安處于蘇北腹部,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抗日戰爭時期的1944 年3月,在淮安境內發生的車橋戰役,是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在蘇中地區第一次大的殲滅戰,是我軍隊戰略相持轉入戰略反攻的著名戰役。1946年10月和12月, 是解放戰爭時期發生的保衛和阻擊漣水戰役,是對國民黨軍隊一次大的殲滅戰。解放戰爭時期的1948年10月至1949年1月的淮海戰役和1949年4月的渡江戰役,是徹底打垮國民黨發動派,解放全中國的大決戰。為此,淮安人民在支前運輸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作出了巨大的辛勞和犧牲。
  一、車橋戰役中的支前運輸
  車橋,位于淮安城東南20多公里,因橫跨澗河的五座木橋形似“車”而得名。車橋到抗日戰爭前夕,仍是淮安境內僅次于淮安縣城的商業重鎮。新四軍、八路軍開辟蘇北抗日根據地后,1941年5月,將蘇北劃分為蘇北、蘇中兩大戰略區,車橋澗河以南地區屬蘇中區寶應縣,車橋澗河以北屬蘇北區淮安縣。為了進一步改善抗日斗爭局面,1944年3月,發生在淮安境內的車橋戰役是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在蘇中地區第一次大的殲滅戰,組織力量之強,投入兵力之多,戰役時間之長,戰果之輝煌,掀開了華東地區戰略反攻的序幕。
  成立后勤班子 落實支前任務   1944年2月,中共蘇中區委擴大會議后,淮安縣委和寶應縣委根據蘇北、蘇中區黨委指示分別成立后勤班子,分別由淮安縣委書記許亞和寶應縣委書記曾濤親自掛帥。兩縣分別召開了各區委書記、區長會議,討論和落實六項具體支前任務:一是協助部隊進行偵察、鋤奸、站崗、放哨;二是破大路、埋地雷、挖掩體、平墳頭,并阻擊日偽軍逃竄;三是為部隊送信、帶路、助威吶喊;四是供應糧食、柴草、蔬菜、油鹽、茶水及其他軍需物資,協助部隊制作云梯和其它攻堅器材;五是組織擔架隊、車船運送部隊、民工、槍炮彈藥以及各種軍需物資;六是慰勞部隊,打掃戰場,拆除日偽軍工事等。
  組織運送糧草 切斷公路交通   戰役開始前,從澗南到澗北,在淮安縣委和寶應縣委的領導下,發動廣大基干民兵和人民群眾組成一支浩浩蕩蕩地支前大軍。車橋戰役期間,將船只全部集中?吭隈R家蕩、綠草蕩和周圍河道,船工們都吃住在船上,隨時聽候縣區領導的調遣。當地群眾用自家小船,將數千名指戰員、若干軍用物資從蔣營等地運抵車橋。1944年3月4日夜,張橋區委書記兼區長周興率領二三十名民兵,在平橋以北、二堡以南這段運河大堤上,開溝挖塘,切斷交通。在安豐區委的領導下,民工們切斷了寶應到曹甸、車橋的大路,組織基干民兵在寶應到曹甸的公路沿線布置了許多崗哨,并配備通訊員,及時傳遞信件。安豐鎮籌集糧食四五萬斤、柴草上百萬斤,該鎮商人救國會從寶應搞來煤油、蠟燭、白紙等物資,僅煤油就有三大船。季橋區委書記周邦美、區長楊文萱發動組織群眾在南澗、畢圩、周莊、蘆灘、汴塘等一帶廣闊的田野里,平墳頭、挖掩體、切斷淮安到車橋的公路。石塘區委書記許邦儀、區長顧津、副區長吳錫閶率領區隊,在淮安到車橋的公路沿線,站崗、放哨,并埋下許多土造地雷。
  阻擊敵人潰逃 完成山炮運送   戰役發起后,埋伏在車橋東北角呂舍日偽軍據點周圍的安豐、崔渡等幾個鄉鎮的基干民兵,擔負著防止和阻擊敵人向涇口方向潰逃的任務。呂舍據點被攻克后,安豐區委書記兼區長杜文白率領基干民兵,從車橋北邊繞道到車橋西南角破壞敵人的飛機場。為攻破敵人的碉堡,寶應縣委動員了150多名身強力壯的基干民兵,組成加強連,把一門山炮拆開來,抬的抬,扛的扛,將這門山炮完整的運送到前線,在摧毀敵人碉堡的戰斗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窗部h委書記許亞與涇口區委書記俞臻,親自率領擔架隊到前線,組織指揮運送傷員。3月6日清晨,蘆灘戰斗基本結束,季橋區基干民兵在區民兵大隊長率領下,活捉躲在蘆蕩里的十幾名日軍士兵,創造了淮安抗戰史 上一次戰役民兵俘日軍最多的記錄。
  及時轉移傷員 配合部隊打援   車橋戰役打響后,淮安的擔架隊緊跟部隊行動,隨時聽候部隊調用。他們緊張而有秩序地忙碌著,一面擔架隊員們將傷員從陣地上抬下來,送到綠草蕩畔,再由各鄉鎮用船只送過蕩去,安排在后方戰地醫院及時治療;一面將槍枝、彈藥等物資送上去,擔架隊員緊跟其后。車橋鎮支前小分隊全力以赴,他們除抬擔架、照料傷員,及時搶修、平整被被日偽軍炸毀工事外,還擔任戰地宣傳鼓動。新四軍攻擊澗河北第一個碉堡時,一群支前小分隊跟民工們一起吶喊助威,為戰士們加油鼓勁。蘆家灘打援時,淮安地方武裝還配合主力部隊打擊日軍,季橋區朱橋聯防隊接到命令立即集合,到達指定地點埋伏。當第一批增援日軍進入韓莊和蘆家灘時,聯防隊從敵人側后奮勇出擊,殲滅了一批敵人。在蘆蕩阻擊戰中,他們地形熟悉,帶領部隊抓捕潰散的日軍,為取得打援勝利作出貢獻。
車橋戰役共殲日軍65師團72旅團一個完整山澤大隊,殲滅日軍官兵465人,殲滅偽軍483人,從而使淮安、寶應以東縱橫百余里地區幾十萬人民群眾全部解放。新華社向全國播發了“車橋大捷”的消息,贊揚蘇北新四軍“以雄厚兵力”打了一個“大殲滅戰”。3月11日,延安《解放日報》發表社論:“祝賀勝利!”,在延安的陳毅代軍長和劉少奇政委發來了嘉獎電,車橋戰役也成為淮安抗日斗爭歷史中最精彩的篇章。
  二、 漣水戰役中的支前運輸
  1946年6月下旬,國民黨軍隊在進攻中原解放區的同時,采取“由南向北,由西向東,逐步壓縮”的方針,分別進攻蘇中、淮南、淮北,矛頭直指蘇皖解放區中心城市淮陰、淮安。漣水地處廢黃河北岸,東與淮陰縣老張集、王興和淮安縣的東北鄉、東鄉宋集、茭陵、蘇嘴相連,是一塊戰略要地,是這次戰役的重要戰場。
  漣水保衛戰于1946年10月19日開始,到11月1日結束; 漣水阻擊戰自12月3日開始,到12月16日結束,先后各歷時14天。為了保證這兩個戰役的勝利,支前運輸不僅滿足境內運送傷員、彈藥,修路造橋和糧食、伙草等物資供應,而且負責外地糧食、伙草等物資的儲備和轉運工作。
  籌集糧草物資 突擊修路造橋   戰役開始前,縣后勤司令部為解決蘇中部隊北移時受傷戰士的安置與療養問題,專門在涇口、臨城兩區成立傷員接待辦事處,選派專門人員在辦事處負責服務;組織民兵們幫助部隊搶運傷員,運送彈藥、飯菜等。
    1946年10月,漣水保衛戰打響后,全縣上下開展了“一切為了前線”的支前活動,普遍訂立支前公約;窗踩嗣駷榱巳〉脻i水保衛戰的勝利,不分前方與后方、男女老少、白天黑夜,傾其所能,保障前方的糧草等物資供應,開展破路、改造地形等遲滯敵人的行動。
為了保障主力部隊通行和食宿供應,先后動員民工45429 人次,修路170里;動員民工12014 人次,造橋20座(內有小橋15座); 籌集門板3400塊、板凳3478只,桌子338張,椅子756把、床175張。
  設立糧草總站 及時存儲轉運   戰役開始后,鹽阜區大量的支前物資都要經過淮安轉運到漣水前線,為了做好前線10萬部隊糧草供應工作,縣后勤司令部在南季莊(今復興鎮南季村)設立糧草供應總站。為便于糧食存儲、轉運,總站先后在螞蟻甸、車橋、欽工、黃莊設立糧草供應分站?傉炯Z食來源是五分區后勤司令部指令鹽城、阜寧兩縣調拔供應;螞蟻甸、車橋兩分站糧食由澗南的涇口、車橋、馬甸等區調撥公糧供應:黃莊分站的糧食大部分由總站調運;郝渠、順河調撥本地公糧補充供應給駐扎在當地的部隊。秋天,糧草水運通道窯頭河水位下降,支前糧草無法運到南季總站,淮安縣委將糧站遷至小馬莊(今復興鎮朱莊村)、伍橋(今復興鎮伍橋村)等地,草站設在窯頭河兩岸。為了保證糧食安全、躲藏敵人飛機的偵察與轟炸,想方設法對車船、存糧草點進行偽裝。10月中旬,敵八十三師在順河、茭陵一線由西向東推進,總站決定將幾十萬斤大米轉運到馬邏、吳碼等地隱藏起來,蘇嘴區委接到總站報告后,迅速組織2000 多名民工,用一夜的時間將這批糧食全部安全轉移。
  保證漣東部隊 糧草物資供應  在戰役期間,總站和各分站除供應本地部隊外,還要供應漣東的部隊,共向前線供應糧食500 多萬斤、伙草1000 多萬斤。戰役初期,戰場主要在欽工、順河、茭陵一帶,部隊的糧草供應主要由所在地區鄉負責,其他部隊每天糧食5萬斤至10萬斤由總站和分站負責。隨著戰場轉移,敵軍占領茭陵后,糧草供應主要由總站和復興、蘇嘴兩個分站負責。主力轉移到漣東、漣西境內時,糧食伙草運輸除窯頭河用小船外,全部通過小車、挑子運送到前線?h支前司令部及時動員船只 1050艘,動員各種車輛500余輛、挑子1000余副,分別建立組織建制,由縣區鄉領導和縣交通局分任支前運輸組織的領導?傔\力為100萬斤,其中船只80萬斤、人工運力20萬斤。敵我雙方在馬廠、欽工、季橋地區作戰時,不分晝夜向前線運送物資。后期戰場向北發展,茭陵、順河、季橋一線被國民黨軍占領,運輸隊除了小車外,又組織1000余副挑子,隨部隊轉移到廢黃河以北。為轉運戰場傷員,全縣組織以聯防隊員為主的精干擔架隊2500余副,戰場在淮安境內時,全縣共出勤擔架達4000至5000副。全縣在支前期間共發展黨員586人。在漣水阻擊戰中共殲敵4000多人。
  準確提供情報  有效打擊敵人   在漣水阻擊戰中,淮安地方武裝在縣總隊的領導下,縣地下交通站和各區鄉交通分站,他們經常派出小分隊,全面了解敵人駐軋位置、兵力部署、攻事構筑,并深入前沿陣地偵察敵情,為主力部隊作戰提供準確情報。國民黨軍隊占領淮安王口、謝蕩、徐蕩一帶,企圖從順河集以東轉插向北,對漣水城形成包圍態勢,當時華東野戰軍部分集結在順河集西、北地區,成為敵我爭奪的焦點,由于地形熟悉、偵察深入、敵情準確,主力部隊出其不意地攻擊敵人。漣水阻擊戰共殲敵9000余人。
季橋區季橋鄉時廖村駐守著蔣軍七十四師一個連?h總隊帶領季橋區地下交通站交通員,配合主力部隊連續2個夜晚潛伏在時廖村外圍,偵察敵情。由于對敵人的布防情況了解得十分清楚,制定了聲東擊西的戰術,很快地將時廖村守敵殲滅。
  在漣水保衛戰期間,他們堅持斗爭不停歇,與敵作戰20多次,主動襲擊敵人10余次,割除敵人電話線2000多丈。并深入敵后搶運公糧5萬斤并及時轉移分散保存。
  組織民工民船 繼夜加工糧食  在后方,縣支前司令部動員民工17408人、民船3142艘、商船321艘、小車6222輛、牛車35輛、牛108頭、驢2070頭。動員常備民工2382人,把籌集的糧草通過溪河、澗河、漁濱河、窯頭河運送至內地,把部隊的傷員和被服等物資運到阜東縣(現濱?h)。地方各級組織發動人民群眾日以繼夜的加工糧食,澗南地區用碾子、礱子加工大米,用石磨加工干面;澗北地區用磨子將稖頭磨成糈子、麥子磨成面粉。在人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婦女、兒童、老人也爭先恐后參加運輸隊,負責后方糧草轉運工作?h糧草供應總站所在地南季盡管是一個小鄉,在支前過程中共出勤擔架隊、運輸隊2000多人次。
  三、淮海戰役中的支前運輸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淮安地處江淮之間,在淮海戰役中承擔的人力、物力以及運輸任務相當繁重,當時動員人力之廣,組織車船之多,投入運輸量之巨,在近代史上是罕見的;春鹨鄣闹斑\輸,淮安從 1948年7月開始動員準備,成立支前委員會,9月開始征收公糧、動員借糧,到全面實施支前工作,從1948年10月25日至 12月2日至戰役結束;窗部h委、各區委,縣交通局和11個分局以支前工作為中心,對支前運輸,部署周密、組織有力、不畏艱難、全力以赴,保證了支前任務的園滿完成。
  層層動員保證 建全支前組織    1948年10月10日,淮安縣委召開支前工作會議,并以縣委名義發出支前工作指示。各區委相繼召開鄉村干部動員大會,打通思想,提高認識,寫保證書,限期完成組織準備,全力做好支前工作。到11月中旬,縣區鄉普遍建立支前組織,縣成立支前總隊,區成立支前大隊,鄉成立支前中隊,村成立支前分隊,按村莊建立支前小組。全縣共有6個支前大隊、117個支前中隊、351個支前分隊。由縣交通局具體負責對全縣民船以鄉村單位進行組織,全縣船只除自行在外地做生意未歸外,有中型以上船只811艘,小型船只222艘(在澗河內負責運送公糧柴草),10艘為一組,5組為一分隊,三個分隊為一中隊,三個中隊為一個大隊。分隊和中隊分設正副隊長、指導員、會計,大隊設正副大隊長、教導員、會計、通訊員。
  車船保障有力 及時運送前線   1948年7月,淮安縣支前委員會成立。8月,根據5分區支前司令部命令,共組織調動小車(手推車)5667輛、船只134艘(涇口區)、擔架593副、挑子4510副、出動民工13410人,直接支援前線轉運糧草物資。在后方,縣支前委員會共組織調用小車(人力手推車)1366輛、挑子205副、平板車36輛、擔架6副、船只980艘、牛12頭、驢1178頭,民工4723人。9月,調用小車(手推車)300輛、民工300人。10月,5地委要求淮安縣將專署籌集的糧食從阜寧縣運到淮陰,共調用小車678輛、驢騾584頭、民工1262人。先后組織兩批運輸隊伍將糧食運到前線,第一批組織民工1156人、勤務275人、干部118人,共1549人,運玉米10.8萬斤、大米近73萬斤。第二次組織民工1965人、勤務330人、干部138人,共2433人,運玉米72萬斤。
  11月1日,組織小車(手推車)1700輛,驢250頭,民工1950人、勤務232人、干部159人、共2341人。3日,組織擔架50副、民工250人、勤務55人、干部37人,共342人支援前線。在后方,9、10月份,縣支前總隊動員修路民工達1.4萬人次,造橋民工6872人次,共2.1萬多人次。修建童營至鳳谷村、車橋至蘇嘴公路。10月后,動員民工2.5萬人次,修路300余公里。
  組織擔架團隊 限期增加車船  11月6日,淮海戰役開始后,縣委要求各區委迅速向全體黨員群眾,公開進行支前動員。11日,縣成立擔架支前團,縣委委員范萬來任團長,縣委委員李仲英任政委,以區為單位成立8個擔架大隊,共600副擔架奔赴前線。12日,縣支前總隊動員小車4000輛、船346艘、民工5330人、勤務302人、干部233人,從阜寧單港轉運大米到六分區。23日,接到五分區支前司令部緊急命令,淮安必須在三四天內完成挑子5000副、民工 5000 人、勤務537人、干部344人,共5881 人?h委立即發出指示,要求各區將所有合乎年齡的人組織起來,投入到支前隊伍中來。各區接到命令后,立即進行層層動員與組織,相繼按照縣支前總隊的要求組建了挑子支前隊伍。全縣共組織6個大隊、12個分大隊、35個中隊、131個分隊、524個小組,總人數5240人。
  12月1日,淮海戰役進入最后階段,五分區命令淮安再動員4354人/挑子到阜寧單港集中,淮安縣委和縣支前總隊立即進行緊急動員,動員民工3354人(干部不在內)。12月2日,為解決前方民工減員和滿足前方戰斗需要,地委要求淮安再次動員增加1000副擔架?h委和縣支前總隊緊急動員后,各區鄉又立即組織擔架1106副,縣成立擔架團(五分區排序淮安為第四團), 全團6個大隊,擔架人員2918人、勤雜348人,分隊以上干部307人。
  支前功績突擊 立功表彰授獎   淮海戰役從籌備到結束,前后近5個月時間,縣委、縣支前總隊(支前委員會)按照五地委、五分區支前司令部的指示和通知,先后出動常備民工17647人,擔架1171副、7368人,運輸隊員12757人、大車247輛、小車4228輛、船只546艘、挑子5184副,牲畜2327頭。從淮安運到淮海戰役前線和轉運糧食達455萬余斤、運送火草達98. 5萬斤;修造公路220里,修造橋梁4座,設立糧草中轉供應站11個,為傷員服務7389人。直接支前民工8489人,干部1000人。提拔干部192人,其中區級15人、鄉級36人、村級139人。發展黨員1318人(其中在戰役前線560 人)。支前結束后,共先后復員民工4081人、干部864人,立功受獎406人,被授予淮海戰役紀念章的152人!盎春鹨鄣膭倮侨嗣袢罕娪眯≤囃瞥鰜淼!”,而淮安人民群眾為保證淮海戰役支前任務的完成,傾全民之力,付出了巨大犧牲,作出了巨大貢獻。
  四、渡江戰役中的支前運輸
  淮海戰役剛剛結束不久,1948年12月9日, 淮安縣城獲得了第二次解放。為了響應毛主席“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偉大號召,黨中央決定發起渡江戰役,從1949年1月15日起,支前開始準備至6月上旬支前工作結束,為配合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完成渡江戰役支前任務,淮安縣委、縣人民政府、縣交通局,各區鄉各級干部,全力以赴組織支前民工,隨主力部隊開向渡江前線,不僅組織民船、擔架、獨輪車運送彈藥、糧草,渡江工具,準備慰問品等,還沿途修復被毀的公路、橋梁,排除水上各種障礙物,確保渡江主力部隊順利過江。
  擁躍報名參軍  做好公糧擴征   1949年1月初,五地委和五分區要求淮安完成1500人參軍任務,縣委及時召開各區委書記、區長和縣直機關部門負責人會議進行動員,對各級干部提出具體要求,會上縣委書記宋天明帶頭報名,各區領導有16人、縣區鄉機關干部74人報名。會后各鄉村普遍召開農民訴苦大會,開展評功授獎活動。經過動員,先后帶頭報名的區干部34人、鄉干部120人、村干部136人、黨員50人、積極分子169人,全縣報名人數達68337人,被批準參軍1452人,送主力部隊978人,留縣大隊474人。
  1949年春,為保證渡江戰役糧食供應,五地委下達淮安40萬斤糧食擴征任務,縣委及時召開會議,將任務重點分配給石塘區20萬斤、平橋區10萬斤、丁澄區8萬斤、郝渠區6萬斤,明確征收重要意義和具體政策要求,不到一個月,4個區順利完成下達的糧食擴征任務,淮城區雖沒有下達任務,區委仍動員地主、富商交出糧食5萬斤。
  落實支前任務 調整運糧機構   1949年1月,淮海戰役剛結束,華中工委和華中支前司令部就開始部署渡江戰役支前工作,隨后五地委召開縣委書記、縣長參加的支前會議,下達渡江戰役支前任務:一是保證南下駐軍的糧草供應;二是保證南下軍隊交通的暢通:三是保證渡江戰役的糧草運輸。會后,縣委召開各區委書記、區長會議部署支前工作任務,開展支前工作動員。在干部中開展提高支前認識,反對本位主義教育,在群眾中開展“將革命進行到底”、“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宣傳。做到合理分工、各負其責、相互配合。在已經建立支前組織的地區,加強對支前人員的教育、充實與加強支前隊伍,檢查支前工具,清算支前工賬,通過評功檢過對支前人員進行獎懲。對還沒有建立支前組織的地區,迅速把支前組織全部建立起來。
  同時,將淮海戰役時成立的淮安運糧處改名為淮安海運辦事處。2月,辦事處擴大編制,干部增加到159人,民工增加到600人,成立6個運輸隊,船工約2500人,船只900艘,運力達700萬斤,華中支前司令部多次調配船只,從事內河運輸,保證華野縱隊1.2萬人一個月口糧,華野十兵團4萬人半個月糧草等。在渡江戰役發起前,淮安與阜寧組建水運第五團,由阜寧縣縣長任團長、淮安縣委副書記顏士庭任政委,兩縣各成立1個營,負責將徐州、邳縣槍枝彈藥用船運到揚州。
  結集支前民工 開赴渡江一線   淮安縣與各縣民工支前隊伍,于1月15日前,全部結集于淮陰總兵站,規?涨暗亩山瓚鹨劢议_了序幕。1949年1月20日,渡江戰役支前工作正式啟動,人民解放軍為準備渡江作戰,華中6分區3個運輸大隊,共600副擔架,隨軍運輸;窗矎V大民工齊出動,與淮陰區的支前人流匯集在一起,在離長江北岸的130多公里的運河堤上的揚清公路、鄉村大道上,車輪滾滾、馬嘶人喧、浩浩蕩蕩、日夜兼程的人民解放軍和支前民工,開赴渡江最前線,支前民工們不僅運送糧草、組織民船、組織擔架、組織獨輪車,還修筑沿途公路大道,搬運槍枝彈藥、各種工具,以及準備慰問品等。
  組織支前車船  保證糧草供應   1949年2月,支前工作的任務是以供應南下駐軍糧草等為主。全縣支前共組織民工3554人、小車1310輛、挑子511副、驢子650 頭、船只(涇口區)721艘、商船(涇口區)24艘、門板526塊、桌子162張、板凳410只、條桌71張、水缸70口。
  3月份渡江戰役前夕,全縣共動員民工2252人、小車1456輛、船工780人、驢子27頭、船只(涇口區)414艘、商船(淮城區)15艘、門板572塊、桌子128 張、板凳1404只、條桌(淮城區)31張,木頭(郝渠區)31 根。投入民工45429人次,修公路170里;投入民工12014 人次,修建橋20座。4月份又動員長期民工2000人、短期民工102人,臨時民工140人,運輸民工1617人、小車1617輛、船工1617人、船只742艘,門板96塊,轉運火草36萬斤、公糧4. 8萬斤,修公路2條。
  直接參與渡江   做好復員表彰    從1949年4月21日至5月上旬。在渡江戰役實施過程中,全縣直接參加渡江戰役的民工、干部有3039人,并在渡江后隨軍支前。另外蘇嘴、順河、郝渠、丁澄、石塘、季橋、平橋、車橋,施河、涇口區和淮城區有7375人,攜帶小車3590輛、挑子2577副,驢子982頭,船只1585 艘、門板等3323塊,參加支前后勤服務工作。
  整過渡江戰役,淮安支前運輸先后組織、出動民工計27357人(其中常備民工10600人),小車3590輛,小挑子2577副,擔架400副,木船1547艘(其中商船38艘),渡工730人,支援百萬解放大軍橫渡長江。與此同時,還另行組織人員修筑公路125公里,架設浮橋4座。
  從5月10日至6月上旬,渡江戰役后,對船只民工首先復員,其他支前民工相繼復員,一部分支前干部隨部隊留在江南參加解放區地方接管工作,支前工作至此基本結束。在渡江戰役支前的干部和民工中,有16人被頒發渡江戰役勝利紀念章,涇口區船隊榮獲”支前模范”稱號,對直接參與渡江戰役的船只和船工開據“渡江證”。
  “渡江戰役的勝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劃出來的!”,這是淮安人民群眾為渡江戰役的勝利,傾心竭力強有力支援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將永遠載入史冊!


  參考資料:
  1.中共黨史出版社,《中共淮安市淮安區歷史》第一卷
  2.南京大學出版社,《淮安交通史》

End全文結束
分享到:

已有0條評論

最新頭條
政協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委員會著作權所有 最佳瀏覽:IE8、1680x1050或以上 蘇ICP備13030079號-2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 | 安全政策
聯絡地址:江蘇省淮安市翔宇南道1099號7層 電話:+86-0517-85913685 郵箱:wshuaian@126.com 技術:淮安市淮安區政協文史資料研究中心
文史淮安網主辦單位
影音先锋色|国产人妖一区二区动漫黄片|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app|亚洲性爱在线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