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淮樓雄踞于淮安市城中心,巍峨高大,古色古香,是淮安古老而文明的象征之一,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鎮淮樓本名譙樓,為城門上的瞭望樓。說穿了,它的功能就是一座瞭望臺,當初建它的目的就瞭望城內外的情況,隨時報警,或指揮打仗,或指揮搶險。
一般情況下,凡是古老的城池,都會有一座譙樓,在城的中央,在建城的時候同時建造;窗渤且彩巧疥柨h城。山陽郡和山陽縣建于東晉義熙七年(411),但是,建縣和筑城是兩碼事,山陽是先有城,后有縣的。山陽未建縣建郡之前近200年,這里已發展成一個大的集鎮。這個集鎮具有相當重要的軍事戰略意義,當時許多將領如孔衍、庾希、桓溫、劉裕、劉道憐等,都先后在山陽這里駐守過。所以一度成為廣陵郡治,后來又為兗州、青州的郡治,并為后來同時在這里正式設立山陽郡、山陽縣奠定了基礎。這時這個大鎮早已有了城池!赌淆R書》卷14云:義熙2年(406),諸葛長民為青州剌史,把他的治所遷到山陽。這時山陽與北朝鮮卑接境,諸葛長民上表云:“此蕃十載,釁故相襲,城池崩毀,荒舊散伏,邊疆諸戍,不聞雞犬。且犬羊侵暴,抄掠滋甚!庇谑潜阌只氐骄┛谌チ。既然尚未建縣時已“城池崩毀”,可見筑城時間當然就更早了。根據《輿地紀勝》卷39記載,山陽的城池是晉穆帝永和4年(348),由荀羨(321-358)開始營建的,但無更多的資料佐證。如果此說可靠的話,山陽城歷史已有近1700多年了。這城原是當時駐軍所筑,用于軍事目的,在城中間筑一個瞭望臺那是自然的事情,F在鎮淮樓位置在城中央,地勢原來很高,是筑譙樓最合適的地方,現在的鎮淮樓可能就是那時的譙樓。
后世的譙樓多用于報時,上面設有計時器和大鼓,按時擊鼓,表示已到某時正點。大約夜間還要以鼓聲的點數表示更數,居民聽到鼓響了幾聲,就知道是幾更天了。過去小戲中曾有“聽譙樓打罷三更鼓”的唱詞。所以老百姓一般都稱之為鼓樓,至今人們仍多以鼓樓來稱呼鎮淮樓。
但是,官方和地方志中仍以譙樓稱之。正德《淮安府志》卷六“規制”云:
譙樓:一座三間,在儀門(指漕院前門)前四十步。臺高二丈五尺,闊五丈,深二丈。
乾隆《山陽縣志》卷四“城池”中也有記載:
譙樓在城中央漕院署前四十步,臺高二丈五尺。上建高樓,原額曰“譙樓”,后改曰“南北樞機”。舊貯銅壺刻漏,更籌十二辰二十四氣牌,畀陰陽生居之。今無。
鎮淮樓這個名字是乾隆以后改的。清河王琛先生的《淮陰故實》“鼓樓”條,在轉錄上引乾隆府志這一記載后云:“按今名鼓樓,嘉慶間督漕鐵公保改題‘鎮淮樓’,額曰‘聲徹云衢’”。鐵保是嘉慶四年至七年任漕運總督的,改名的事當在此時。改名出于什么原因,現在尚還說不清楚,通常的說法是鎮壓淮水,祈免水災,是否有點望文生義,無法妄測。
鐵保這一改名,引起了一點小麻煩,后來的人們竟將它與淮安歷史的另一座鎮淮樓混為一談。
宋代淮安原來另有一座鎮淮樓,那是鎮江都統司的酒樓,位置在今淮安八字橋路北西側。南宋初期鎮守楚州(今淮安),多以鎮江為后方作依托,守軍有時即用鎮江都統司番號。八字橋是兩座橋的合稱,兩橋靠得很近,一東西向,在響鋪街(今為鎮淮樓西路)大街上,跨在南北流向的文渠上,一南北向,在小八字橋街上,跨在東西流向的文渠上,合起來看像一個八字,故名。其中一座稱楚州州橋,另一座名宜民橋。后來老百姓則稱之為大八字橋、小八字橋,逐漸失其本名。
萬歷《淮安府志》卷三,對所謂州橋、八字橋、鎮淮樓都有記載:八字橋,“在治西北,南橋乃宋之州橋,北橋曰宜民!薄版偦礃窃谂f州橋西路北,宋鎮江都統司酒樓!痹撝静⒄f路南還有一座和豐樓與之相對,是宋代楚州的酒樓。大約是兩個招待所,一個是部隊的,一個是地方的。這兩座酒樓后來都廢掉了。所謂州橋,意即離楚州州署很近,當時州衙就在今天漕運總督部院遺址。宋代楚州置制使姚翀幕客杜耒,由州衙去萬柳堂(在萬柳池,即今所謂月湖中),途中被殺,事情就發生在八字橋。
最先把事搞錯了的是同治《山陽縣志》和光緒《淮安府志》,同治志卷十九“古跡”說:“鎮淮樓在漕院署前。舊志云:宋鎮江都統司酒樓,今不可考!焙髞肀R福臻的《詠淮紀略》也跟著誤信,并寫到他的《詠淮紀略》中去。
民國初年,續纂《山陽縣志》對此作過糾正,該書卷十六“刊誤”中說:
漕署前之樓為譙樓,高二丈五尺,后改署曰“南北樞機”,今曰鎮淮樓。若宋之鎮淮樓,當在舊州橋西路南(按:萬歷、乾隆志均作“路北”)。
盡管有了糾正,但一般的人是不會將兩本縣志對比起來讀的,更沒有想到縣志也有錯誤,仍然根據同治志的記載訛傳下去。1959年大修鎮淮樓,當時淮安縣人民政府立了一塊碑,上面仍持“宋鎮江都統司酒樓”錯說,一直到現在還有人,甚至導游,仍認為碑是權威,以訛傳訛,F在是恢復鎮淮樓本來歷史的時候了,應將此碑磨掉重刻,以正視聽。
正德府志說鎮淮樓是宋代寶慶二年(1226)建的。我想這是一種誤解?赡茉鹊淖S樓時間長了,需要修葺,甚至要徹底拆除重建。在官府前建立譙樓,是中國官衙建設的傳統,象征著官府的權力和威嚴。壞了重修、重建也是正常的事情。我想寶慶二年的“創建”,就屬于這種情況。不說修而說建,也可能建成后比原來的規模大,或者是為了夸大修造者的功績。
后世鎮淮樓不斷得到維修。元代至元年間,張士誠部將史文炳占領淮安,即進行修葺。明洪武十九年(1386)破損,永樂十七年(1419),鎮守淮安指揮使黃瑄等重修。景泰四年(1453),指揮使丁裕又重修。成化六年(1470)重修過。清道光十八年(1838),漕督周天爵再修,改樓匾南為“彩徹云衢”,北曰“鎮淮樓”。光緒七年(1881),知府孫云錦重修。清末設立警察,有警察宿衛其上,作為瞭望之地。民國年間易名“中山樓”,民眾教育館讀報室曾設立其上。日本占領淮安,在二樓平臺西部接建一抱廈,鬼子北川在上面訓練特務,改名新民樓。十年動亂期間改名為“東風樓”,今仍名鎮淮樓。
解放初期,鎮淮樓被列為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59年曾進行大修,后又進行過多次維修。東西兩側磚梯為直角條石階梯,中有拱形通道,屋脊上塑有兩條臥龍,四角飛檐,二樓平臺四周建有回廊,20根赭紅色柱子,在拱梁石格子的接頭處,刻有鳳凰、孔雀和麒麟等圖案。樓北側豎有石碑,正面刻“鎮淮樓”三字,背面刻鎮淮樓的簡介。整個鎮淮樓占地936平方米, 東西長36米,南北寬26米,總高15.5米(其中樓基高7.6米)。
鎮淮樓南邊,文渠由西向東流過,渠上有一座橋,原名譙樓橋,元代改名為三思橋,意為官民人等過此橋時,須三思而行,前邊就是官府,不要犯法。此橋名一直沿用至今。
鎮淮樓從南北朝時起,經歷晉、隋、唐、宋、元、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雖經過多次維修,但風格依舊,是研究古代建筑史和淮安地方史的重要實物資料。